就說當時京唐港的管理混亂局麵吧,這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完全是前任所為。前任能不想把工作搞好嗎?更何況他劉衛民就是前任領導集體中的一名副職。當然,有前任管理不善、要求不高的因素,但更是一些政策因素所造成的。而當時國家和地方出台的一些政策,其實也是根據當時的“大背景”,從實際出發而出台的,它的合理不合理在一定階段很難用簡單的是否去衡量。
比如機構改革之後,劉衛民又準備的另一個大運作:撤銷京唐港一個由300多名職工家屬或子女組成的“大掃帚隊”,就碰上了大難題。
10年前的京唐港年吞吐量也才幾百萬噸,在全國的港口中是“小弟弟”,可卻有一個300多人組成的“大清潔隊”,這真是一大笑話。但多少年來,誰也沒有敢碰一碰這支“拿錢幹不了多少活”的“娘子軍”。何故?原來當初建港,由於條件太艱苦,為動員各方麵人才積極參加港口建設,相關部門根據上級批複的文件精神,曾出台了一係列對參加港口建設者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其中有一條政策的大意是:凡參加港口建設的幹部職工,家屬子女是農村戶口的,可以農轉非;家屬子女是城市戶口的,可以優先安排工作。
這一政策對建港人是一大吸引力,並且確實穩定了相當一部分職工留在港口的心。
“農轉非”的吸引力,使港口建設隊伍迅速壯大,家屬子女也隨之入住港區。這些農轉非的家屬子女們既然來到港區後,就要吃飯,就要生存。原京唐港領導班子也是出於對自己職工的關愛和體貼,於是就把一些困難戶家屬子女,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清潔隊,每人發一把大掃帚,讓她們負責打掃港區內的衛生。開始當然沒那麼多人,可安排了張三,李四說他家的困難更大,漸漸清潔工隊伍越來越大,最後竟達到了302人。一個300多人的大掃帚隊,真夠壯觀的!可港區哪用得了那麼多的清潔工?活兒少,她們每天打掃幾下就將掃帚放下,織毛衣、抱小孩、生火做飯、洗衣服去了,要不就仨仨倆倆地自由結合說“張家長、李家短”去了。可到月底該拿多少錢還拿多少錢,一個子也少不得。
“我們在碼頭出力流汗,她們卻拿錢不幹活!”一線生產工人對此怨氣衝天……
劉衛民和領導班子集體開過無數次會,研究撤銷這個“大掃帚隊”的事,卻遲遲下不了決心。因為這是要砸那麼大一群臨時工家屬子女們飯碗的大事,弄不好就要出亂子。為了京唐港能盡快發展起來,興旺起來,為了這些家屬子女們的長遠利益,最後劉衛民他們還是決定一個不留地把“大掃帚隊”給撤銷了。
撤銷大掃帚隊的工作量有多大?阻力有多大?劉衛民的心裏最清楚。
如今,在京唐港,一線的職工實行的是計件製和按勞取酬,多勞多得。機關和部門職工實行的是薪點工資製,即把每個崗位定為多少個薪點,按薪點拿工資。根據工作量,每個崗位的薪點數都不是固定的。專門有一個測定小組做這件事,並有監督機製。這種做法雖然也不可能保證絕對公平,卻也相對合理。
企業要發展,要興旺,歸根到底要取決於企業員工們的精神麵貌,思想狀態。而員工們的精神麵貌思想狀態是否振奮,是否蓬勃,關鍵在於這個企業的領導者,能不能讓他的員工們看到光明,看到希望。
在這一點上,劉衛民和現任京唐港的領導班子的思路十分清晰。
“任何一個人,當他來到這個世上,都想有所發展,成就事業,實現自身價值。”采訪中,劉衛民體味頗深地對我們說,“自從接任一把手,我就想,京唐港是一個年輕港口,參加港口建設的員工隊伍,大多是年輕人,我有責任讓他們在這裏都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是個什麼材料放個什麼位置,讓他們的智能和潛力發揮到極致!”
在竭盡全力讓職工們按月拿到工資之後,在大刀闊斧進行了分配製度改革、機構撤並改革和競爭上崗的領導崗位用人製度改革之後,劉衛民把對普通職工、一般幹部的長效培養、使用機製的建立,擺到一個突出的重要位置。
劉衛民在大會小會上經常講,京唐港常年開通兩條通道,一條是“行政通道”,一條是“技術通道”。你有做行政領導工作的才幹,就會有你做行政領導的崗位在等著你。你願做一名專業技術人員,想當專家,隻要你有真才實學,就決不會埋沒你這個人才。在京唐港,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人人都有大顯身手的用武之地,人人都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才戰略計劃,是劉衛民從接任“一把手”後便開始實施的一項戰略工程。最早實施人才戰略計劃而引起員工們震驚,這是讓真正的人才都可以看到前程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前麵提到的那次40多名中層以上幹部的競爭上崗。此後,這種人才戰略計劃,一年一年不停頓地在進行著,一旦發現了人才,就會馬上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