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戰略思維(1)(1 / 3)

最重要2001年,是京唐港發展史上的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年份。這一年,他們突破了1000萬噸的吞吐量,達到1102萬噸,跨入國家大港口的行列。全年港口實現總收入2億元,利潤3500萬元。而在這期間,京唐港人還做了一件功不可沒的大事,即為如今已成為渤海灣最具遠景意義和發展前途的曹妃甸港口完成了基礎工程的主要項目的投資與建設。曹妃甸,作為京唐港的“姐妹港口”,現在已被國家確定為我國第一個科學發展示範工業區,如一顆耀眼的新星正在太平洋的東方海岸線上冉冉升起。劉衛民和京唐港人作為這一新興港口和示範區的開拓者與建設者,將永遠被曆史所銘記。

現在,我們還是把目光收回到進入新世紀後的京唐港海吧--

這一年年末,一位記者來到京唐港,在港口現場作過一段描述:此時的京唐港,巨輪來來往往,高聳的吊機緊張地工作著,坨港鐵路線上,滿載貨物的列車風馳電掣。短短10年,從通航到千萬噸大港,京唐港人付出了多少心血?那天,遠航的“安達海”號滿載2.5萬噸優質煤炭駛往南京港,汽笛在蔚藍色的渤海灣回蕩,海鳥追逐著漸漸遠去的巨輪,在人們的歡呼聲中,劉衛民的眼角潮濕了……

劉衛民的眼角不能不潮濕,因為從他擔任港口的“一把手”以來,僅用3年時間,就把一個正在滑坡的新建小港,建設成名列全國港口前23位的千萬噸大港口!這,絕非是件簡單和容易的事。

“古人曰:‘一名之立,數旬踟躇。’又曰:‘名者,實之賓也。’是說,立名雖則不易,名稱隻是一種叫法,叫什麼都是次要的,關鍵要看實質。一個發展著的港口建設,重要的是要不斷調整思路,找準定位,也就是說隻有從‘實’出發,‘實’而‘名’正,港口的發展才能突破瓶頸,走上快車道。”劉衛民是個意識裏充滿著哲學感知的思想家,同時又是善於把這種感知轉化為行動的實踐者。

“港口,如同一個舞台。港口人就是這個舞台上的唱戲人。舞台多大,你的戲就能唱多大。一個有作為的藝人,要想成為世界一流的歌唱家,你的舞台就要成為麵向世界的一流舞台。港口做不大,港口人就永遠不能與世界貿易融合在一起。”劉衛民經常用這樣的比喻影響和灌輸自己的港口職工。

調整思路,找準定位,用“藍色思路”改寫“煤都曆史”。這是京唐港人在進入新世紀後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奮鬥目標。

《左傳》有句話叫做:“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意思是,坐著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辟山林。劉衛民對這句話特別欣賞,他經常用這話教育自己的職工,希望港口人將此作為建設港口的座右銘。

“京唐港的機製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其它港口一樣,可以在有了政府和國家大筆大筆的資金後再進行規模建設,我們必須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穿著破爛衣服’去開辟山林的宏願。孫中山先生提出了要把北方大港建設成‘與紐約等大’的國際貿易大港口,如今實現這一願望的曆史責任已經落在了我們的身上,京唐港人自然必須接受這副重擔,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對得起開路者和子孫後代。”劉衛民的心中裝著雄才大略。

“把京唐港做大做強,做成‘與紐約等大’!”這是劉衛民和京唐港人的畢生願望,他們為此嘔心瀝血。他們知道,如果自己的港口隻是局限在背靠“煤都”唐山、做單一的貨種,即使把吞吐量做到幾個“千萬噸”,那也擺脫不了“搬運站”的痕跡而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港夢想。,

“做大做強,這是唯一的選擇!”它不僅僅是讓京唐港人自己受益,而是讓所有與京唐港相關的廣大客戶受益,讓唐山市、讓河北省、讓京津唐及整個渤海灣經濟區受益,更能為推動全國的經濟大發展發揮作用。在河北省建設沿海強省的布局中,京唐港早已被賦予當“領頭羊”的曆史重任。曆史已經賦予京唐港人這樣的責任:作為渤海灣經濟區的未來沿海新興港口城市,這裏通疆達海,後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前有通向世界的大海,發展空間無限,發展前景美好而壯觀……

然而,如何能在較短的時間內盡快擴大京唐港的建設規模?劉衛民和京唐港人幾乎每天都在掐著手指算賬:吞吐能力應該達到多少萬噸才能成為大港?而要稱其為大港,還必須投資建多少個5萬噸級甚至10萬噸級的泊位?要建這些超大噸級碼頭得需要多少投資,錢又從哪裏來?如果有了足夠的錢該怎樣幹?如果沒有那麼多錢又該怎樣的幹?

世界風雲變幻莫測,市場經濟競爭激烈異常。沿海港口如雨後春筍,每一個港口的主政者都想把自己的地盤做得最大最強,京唐港將向何方發展……所有這一切,劉衛民與班子成員必須想明白,然後還得拿出做法和措施。光有一般的做法和措施是不足以參與群雄四起的港口經濟競爭的。

港口經濟是什麼?它應該是區域占領與輻射式滲透相結合的具有明顯區域特征的經濟;它應該是條塊壟斷與海納百川相烘托的具有明顯壟斷專營優勢的經濟,它還應該是追求盡可能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服務型經濟。不不,不僅是這些,港口經濟更多的還應該是一種具有明顯戰略特征的戰略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