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戰略思維(1)(3 / 3)

“過去,一台吊車分幾班,由幾個人開,要讓每個人都愛車養車很難,稍有一點毛病,就送到修理廠去了。賣給民營企業之後,港口就不用管那些如‘愛車養車’的具體問題了。你想,個人傾全家之財力買了吊車,是要用這台吊車賺來的錢養家糊口的,還用你去教他如何愛車養車如何節約用油嗎?”采訪中,劉衛民一談到民營資本引入港口建設的話題時,難以抑製依然激動的心情,“從資產資本經營的角度看,我們所展開的融資租賃業務,一方麵解決了現實社會裏的金融壁壘,實現了多方共贏。從港口發展需要的角度看,技術改造是我們永久性的任務,但港口卻有一批批舊設備擠占了大量資金。現在我們通過出售那些技術含量並不太高、港口又必須具備的機械設備給民營企業,將此置換成可支配的資金。這是第一個直接的雙贏。除此,接納民營企業進入港口運營過程中,他們也在不斷更新技術設備,但現有的傳統金融壁壘又無法使這些民營企業獲得理想的貸款,怎麼辦?我們港口再次大膽創新,采取給那些與我們有市場關係和租賃關係的民營企業在技術更新改造時,隻需要他們先支付三分之一的資金,其餘部分由我們港口方麵代付,繼續租賃給他們,並在未來3年內將其為港口服務所得收入抵償租金和財務費用,3年後這些設備完全歸屬於民營企業所有。如此互動,港口自身通過提供先期的投入,企業的生產能力得到了改善和發展,民營企業在這個過程中也大大地提高了生產能力,收入大幅增長。這是大家都能摸得見看得見的雙贏,誰不從心底裏高興?”

京唐港在引入民營企業資本為港口發展服務方麵開創了同行業的先河,受到有關部門高度評價。

在商界,有一句很流行的話,叫做“細節決定成敗”。細節,對港口建設者來說,同樣重要。然而劉衛民和京唐港人更清楚,戰略思維對港口建設更重要。

一個追求細節的商人,可以成就一筆可觀的生意,甚至可以建立一個品牌王國。但沒有戰略思維的人,絕對不能建設好一個大港口。大型港口,如同一個將軍指揮的百萬兵馬與敵人爭奪勝利的決戰場所,缺少了高瞻遠矚的意識和決斷的目光,指揮員就永遠無法成為戰無不勝、所向披靡的常勝將軍。

劉衛民和他的共同奮戰在京唐港建設前沿陣地上的戰友們,無疑是一群思維超前、胸懷大略的港口建設的戰略家。他們僅用十幾年的時間,就在一片荒灘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一個國際大港口,走完了別人需用幾十年時間才能走完的路,顯現的是雄才大略和高超的智慧。

現任唐山港口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文才,也是一位與劉衛民同時間參與京唐港建設的“元老人物”。談起京唐港高起點、跳躍式的發展過程,老董心潮澎湃,滔滔不絕。他向我們講述了他親曆的這樣一件事的“過程”:

開始建港,最初定的是建5000噸級的泊位。因為泊位等級決定著港口等級,後來一港池才算改變了規劃,建了7個1.5萬噸級的泊位,一個3.5萬噸級的泊位(沉箱式碼頭)。為爭取建這個3.5萬噸級的泊位,還算順利。那時候京唐港還叫港務局,董文才任副局長。他向局長說,如都建成1.5萬噸級的泊位,還搞什麼大碼頭?局長聽了他的見解,很感興趣,於是他們就去找交通部第一航務工程局設計院,設計院組織了28個人聽他們彙報,當即就拍板定下來了。後來建5萬噸級的泊位,可就費了老鼻子的勁。當時有一個糧油加工集團找到他們,要5萬噸級的碼頭和5萬噸級的航道,他們沒有,就答應人家,保證多長時間建好。可人家等不及,就去了其他港口。僅這一個企業,一年600萬噸的吞吐量就失去了。他們十分心疼,於是下決心要建5萬噸級甚至7萬噸級或更大噸級的泊位碼頭。可是上邊不批怎麼辦?他們不忍心等待下去,因為等待下去港口就沒有出路,眼看著重量級貨輪不能靠港,那流失的不是貨輪,是市場,是滾滾流逝的財源啊!為此,京唐港人沒有在無為的等待中放棄雄心壯誌。他們依靠自己對市場和港口未來發展的正確判斷,堅持上馬。為這,他們承受過來自有關方麵的種種壓力,但後來的事實證明京唐港人沒有做錯。

“要建大港口,心裏沒一個‘大’字,眼裏沒個‘遠’字,這大港口永遠隻能是個虛幻的夢,而且容易在實際建設中造成極大的浪費。”董文才說,他最佩服劉衛民的一點,就是“超前意識比別人強”。

“對港口建設的決策者來說,能否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將是日益競爭激烈的港口業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的關鍵。”董文才就此談起“大秦鐵路線唐山開線直通京唐港”一事,更是收不住滿口對董事長劉衛民的讚譽,他認為這是“劉董事長帶給京唐港和京唐港人未來百年福祉的又一個精彩手筆!”

話還得從國家為改變“北煤南運”的緊張運輸現狀,想從在大(大同)秦(秦皇島)鐵路線上搞煤炭分流的話題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