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有愛就有財富(1)(3 / 3)

像王瑞傑這樣的奉獻者,在京唐港為數不少,他們在接受我們的采訪時都說:“幹工作,能把自己所負責的事情做好,能把自己應承擔的責任擔當起來,讓組織放心,讓領導滿意,讓周圍的同誌們都有一個好的評價,認為自己還行,是件很愉快很幸福的事。”

是的,勞動著和奉獻著就是一種愉快,一種幸福的事,這是因為他們熱愛自己的港口,熱愛自己的事業,也熱愛自己的生活--這就是京唐港人的人生哲學,這哲學滲透了他們的靈魂與行為。

如今,王瑞傑已不是當年的門機司機或門機隊隊長的王瑞傑了,而是總經理助理兼裝卸公司的總經理,他的責任重大,他身上擔子格外沉重。京唐港共有員工1000多人,裝卸公司員工人數占了1/4。人多並不是他肩上擔子沉重的主要原因,人多加強管理就是了。關鍵在“裝卸”二字上呢!不論京唐港的年吞吐量是幾千萬噸,還是上億噸,都是要靠他們裝卸公司來完成任務的。就像打仗,裝卸公司是港口最前沿的陣地,是硝煙彌漫的戰場!在那裏,任何誇誇其談,任何紙上談兵,都是毫無用處的,要的是實打實,硬碰硬!

王瑞傑和他的裝卸公司全體員工們,是好樣的。2006年,按上級下達給他們公司的裝卸任務,他們已超額完成了800萬噸。

李光,現任京唐港航標主管,是一位許振超式的好員工。

李光1990年應征入伍,在海軍部隊裏就從事航標管理工作。1994年轉業來到京唐港後,就對港區不規範的航標設施提出了積極的改進意見。首先是對5萬噸級航標燈質和發光周期的調整。原導標的前中標為4秒單閃,後中標為6秒雙閃,不能突現同步。李光提出將前標改為0.25秒等明暗快閃,後又改定為定光,大大提高了航船的安全。原設在航道內的活節式燈樁,每座造價十幾萬元,安全係數又低,在使用中曾有5座被先後撞沉。李光改活節式燈樁為經濟適用的24米浮標,既經濟,又提供高了安全係數。

在擔任航標主管崗位上,李光還進行了自行布標的創新。1998年,2萬噸級的航道疏浚完工後,所有航標都要重新布設。當時是京唐港最困難的時期。為節約支出,他提出了自行布標並得以實施,一邊實施一邊學習用GPS定位。經過180天的奮戰,他帶領員工們安全起標20餘座,為單位節約了大筆資金。自行布標,既是李光的大膽嚐試,也是京唐港人的一次創舉。

在京唐港,張小強是業務部部長兼物流公司經理。別看在他手下隻有21個人,他這個崗位可是個帶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崗位。

張小強是河北遵化人,1994年河北農大畢業後分配到京唐港。在河北農大,他學的是農業機械,京唐港有個機修廠,於是張小強就被分到機修廠裏去了。其實,農業機械和京唐港的這個港口機械修理廠,絕對是“驢頭”對不住“馬嘴”的,可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這樣,要不然怎麼會有“陰差陽錯”這個詞呢?

既然來了,就好好幹唄,張小強在機修廠一幹就是4年,直到1997年,他才開始幹業務。

據張小強介紹,1997年那會兒幹業務,就是坐門等客,來貨就幹,不來就算。劉衛民任董事長後強調:“等米下鍋就是等死!”從此才開始有了緊迫感,才知道幹業務要有個清晰的思路,要有目標,要有意識去追去求。想想也是的。環渤海灣的港口那麼密集,京唐港西有天津港,北有秦皇島港,眼皮子底下又有個孿生兄弟曹妃甸港,按常規去發展的確沒有出路,因為自己確實不存在什麼“比較優勢”。

張小強笑著自我介紹道,可能劉董事長、孫總經理發現了他還是個有點腦子的人,就把他調到業務部長、物流公司經理的領導崗位上了。常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是有一定的道理。沒到領導崗位之前,對業務對物流方麵的事他雖然也想,但很少往深裏往細裏去想。到了領導崗位上就不一樣了,他就要盡職盡責了。可這個“業務部”、“物流公司”的“職責範圍”有多大呢?說小也可能很小,說大就能大得無邊無沿。因為這是一個“物流大市場”,也可以大到“全中國”,也可以大到“全世界”。

別管這個“市場”有多大,張小強總是幹得比較出色吧,就連劉董事長都誇他“動腦子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