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史研究》序(1 / 1)

《都江堰史研究》序

古老雄偉、舉世聞名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是我國古代文明的重大成就,是我國延續二千二百多年,久遠不衰的水利瑰寶。都江堰興建在四川灌縣境內,它把岷江一分為二,外江為岷江正流,泄洪排沙,內江為灌溉水係,引水灌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使成都平原沃野千裏,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潤澤天府、為人民造福的作用。特別是建國三十多年來,都江堰的灌溉麵積先是從曆史上最高的300萬畝,擴展到整個成都平原近600萬畝,其後又從南、北、中三個方向穿過橫亙在盆地中部和成都平原之間的龍泉山,把都江堰水引向盆地丘陵區建庫存蓄,使灌溉麵積擴大到現今的近900萬畝,並計劃擴展到1500餘萬畝。

為什麼與都江堰同時代修建的芍陂、漳水引渠、鄭國渠等我國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都早已湮沒無存,成為曆史遺聞,唯獨都江堰卻永葆青春,日新月異,大放光彩,造福人民。這需要人們去探索,去研究,去總結,去解答。展現在我們麵前的這部《都江堰史研究》,從工程技術、水利科學和曆史科學的角度,對都江堰的創建年代、治水人物、工程特色、河道變遷、曆代維修管理等方麵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為我們解答這個問題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依據。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中曾經指出:“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曆史科學。曆史可以從兩方麵來考察,可以把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麵是密切相連的;隻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製約。”由於種種原因,現今的曆史學,通常是分別對自然史和人類史進行研究,未能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都江堰史研究》一書的編者勇於創新,不落窠臼,把近一二十年老一輩的曆史學家、水利學家和中青年曆史、水利工作者研究都江堰史的部分重要論文摘編和彙集成書,使本書具有一個鮮明的特色:它不同於一般的社會曆史和自然科技史的研究文集,而是人類曆史學者和自然史學者共同的研究成果,是包括了自然科學和曆史科學的研究文集。讀者從這本研究文集中得以遨遊浩瀚的知識海洋,窺見兩千多年來都江堰發展的麵貌,吸取很多的古文字學、音韻學、曆史地理學、考古學、地質學、水文學、水利學、工程學等方麵的廣闊知識,收博學多識之效,得“讀史使人明智”之益。

近些年來,水利學者和曆史學者研究都江堰史的學術活動十分活躍,呈現出較為濃厚的百家爭鳴的氣氛。搜集在《都江堰史研究》一書中的部分文章,對都江堰的修建年代、治水人物、河道變遷等問題持有不同看法,甚至有完全相反的觀點。讀者從這些不同學派的爭鳴文章中,可以看到不同觀點的作者是怎樣立論、怎樣論證、怎樣考釋和辨別史料,從而開闊思路,啟迪智慧,博采眾議,增長才智,吸取很多有益的研究方法。毫無疑問,隻要我們堅持貫徹百家爭鳴的方針,勇於開拓,不斷探索,都江堰史中的一個個難題都將會得到解答,都江堰史研究中的一個個謎底都將會被揭穿。

人們研究過去的曆史,是為了創造今天的曆史。往古的曆史經驗,可為當代的借鑒,後世的垂訓。兩千多年前修建的都江堰灌溉工程,所以能久遠不衰、大放光彩的重要原因,就在於曆代四川人民和有識之士都十分重視研究和總結都江堰的修治和管理經驗,並使之不斷完善和提高。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四川水利部門的同誌重視都江堰史的研究,創造性地繼承和發展了曆代修治和管理都江堰的寶貴曆史經驗,為今天都江堰灌溉工程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我們深信,《都江堰史研究》的出版和都江堰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開展,必將推動和激勵四川人民把都江堰建設得更好,充分發揮出它的效益,為這項偉大灌溉工程譜寫出更加宏偉壯麗的曆史篇章

四川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