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茶業誌》序(1 / 1)

《名山茶業誌》序

四川是我國和世界上飲茶、種茶的發源地,曆史悠久,遐邇聞名的名山蒙頂茶是我國和世界上最早人工種植的茶葉。明人顧炎武就說:“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我國的飲茶活動是由四川傳播到全國其他地區去的。古代四川何地最早飲茶,已不可考,何地最早種茶,則有《華陽國誌·巴誌》記載,西周時期川東巴地“園有芳蒻、香茗”,並把茶葉作為貢品。然而西周巴地園中的“香茗”,是野生或種植,史無明載,難以判定。唯獨漢時名山縣甘露寺祖師吳理真種茶蒙山的記載,才是我國確知最早人工種植的茶樹。可以肯定,由於四川最早飲茶,蒙山最早種茶,曆經先秦、兩漢四川飲茶和種茶活動的發展,至魏晉而普遍傳諸東南,才開創了我國盛行飲茶、種茶的局麵。

人類學會種茶,加工製作茶葉的工藝隨之迅速提高。宋代以前,蒙頂茶葉一直是我國最好的茶葉,享有“仙茶”之稱,推崇備至,世所獨珍。宋人就認為“陸羽著《茶經》,一意重蒙頂”。迨至宋代,建茶興起,蒙頂茶才失去了世所獨珍的地位。“比來唯建溪,團片敵湯餅。顧渚及陽羨,又複下越茗。近來江國人,鷹爪奈雙井。凡今天下品,非此不覽省。蜀茶久無味,聲名謾馳騁”。盡管如此,蒙頂茶從唐至清,一直是進貢皇室的貢茶,被譽為“天下第一名茶”。而且,在宋代,四川茶葉產量仍居全國第一,名山茶葉產量又居四川之首。從宋代開始,名山茶葉又為我國西南、西北地區肉食乳飲的少數民族所特別喜愛,發展為適合他們飲用的“邊茶”,是曆代中央王朝與吐蕃等族進行茶馬貿易的專用茶葉。因此,名山茶葉又成為我國漢族人民同吐蕃等族人民加強政治、經濟、文化聯係的重要紐帶,在促進各族人民經濟文化交流和社會發展、民族團結上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茶葉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四川茶葉,特別是名山茶葉因其在我國茶業史上的獨特地位,又成為我國曆代詩人墨客的創作題材,吟詠對象,寫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成為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自然不能忽視對名山茶業曆史的研究和整理。

總之,名山茶是我國曆代各族人民共同勞動的結晶,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的經濟和文化遺產。然而迄今為止,尚無一本記載、總結、研究名山茶、蒙頂茶的專書問世,難免令人遺憾。名山縣誌編纂委員會的同誌奉獻給讀者的這本《名山茶業誌》,填補了這一空白,具有開創之功,確屬傳世之作,可喜可賀。在這本茶業誌裏,較為係統全麵地彙集了從古至今名山茶業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資料,特別是建國後名山縣人民加強橫向經濟聯係,學習外地先進技術,提高和改良名山茶葉產量質量的資料,基本上反映出名山茶業興衰沉浮的曆史和現狀,為我們進一步研究中國和名山茶業曆史、發展名山茶葉經濟作出了有益的貢獻。

長江後浪推前浪。宋代以後,我國東南和其他一些地區的茶業已經趕上並超過了名山茶業。名山茶業發展相對緩慢、落後的原因,與忽視總結自己的曆史經驗和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不無關係。《名山茶業誌》在這方麵為我們提出了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隨著《名山茶業誌》的出版和名山茶業曆史研究的深入,必將促進名山茶業經濟的飛躍。明代以前就流傳下來的“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的民諺,將奏出新的更加悅耳的樂章。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