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小國寡民(2 / 3)

我們看讓老百姓吃飽了,有好身體,但是讓他心靈空虛、誌向卑弱、無知無識,我們不得不指出,這實際上就是愚民政策。我們必須要客觀地指出來,老子愚民政策的目的,不是為了便於統治階級的統治和榨取。他認為這樣的愚,這樣的空虛,這樣的卑弱,是純樸的表現,是赤子之心的狀態,甚至是道德的人和道德社會的最高境界。吃飽了,喝足了,身體強健,無知無識,無欲無求,同時,老子也認為這是最為幸福的境界。

莊子也曾就這個境界解釋過,他說如果老百姓能拋卻知識與人世間的經驗,隻是遵循自然規律。那麼就沒有自然的災害,沒有外物的拖累,沒有旁人的非議,沒有鬼神的責難。活著就像在水麵飄浮,死了就像疲勞後休息。不用思考,也不做謀劃。睡著不做夢,醒來無憂患,心神純淨精粹,魂靈從不疲憊。虛空而且恬淡,這樣才合乎自然的真性。

去知與故,遁天之理。故無天災,無物累,無人非,無鬼責。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慮,不豫謀。光矣而不耀,信矣而不期。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神純粹,其魂不罷。虛無恬淡,乃合天德。(《莊子·刻意》)

我們看關於聖人之治,後麵老子還有一句話。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老百姓都已經變成愚民了,腸胃很充實,不餓不冷,衣食無憂,又沒有更多的誌向,就是沒有追求,頭腦空虛,筋骨強健,心智卑弱,那麼個別的智者還能夠幹什麼呢?他還哪裏去敢為呢?他和誰去有為呢?智者就變得很孤立,智者哪怕想有所作為,想改變一下這個世道,沒有響應的人了。這是老子主觀上的願望,但是話又反過來說,我們剛才講,老子這個愚民政策,實際上,他是真心地認為這是一種幸福的生活,隻是為了維護一種原始的質樸的生活狀態,這是一種道德的境界。這是老子自己的主觀願望,但是客觀上,老子這樣的話,在中國曆史上,也確實產生了不良的影響。這樣愚民的政策,也實在是非常可怕的。

我們今天講國家要大力發展教育,要讓國民提高文化水平,從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境界,讓國家強大,讓人民幸福。而老子卻認為,隻有在無知無識中,人才有真正的心靈平靜,才能幸福。也許像老子所講的那樣,在無知無識的狀態當中,可以維持心靈的平靜。

但是我們反過來想,一個人假如對世界缺乏認知,對自己缺乏把握。客觀的世界沒有得到改造,主觀的世界沒有得到提升,自身的人性也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

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說這是一種理想的社會。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說這是一個理想的人生。無論如何,也不能說這是一種真正經得起推敲的幸福。

恰恰相反,這樣的做法在客觀上,也確實有利於統治者對人民實行愚民的統治。實際上,老子本人也有過類似的表述,比如,他講到了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古代的那些善於引導人民的帝王,不是用一種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的方法,恰恰相反,是通過愚弄人民的方法。也許老子講的話是有道理的,古代的統治階級,老子講的古代,是指三皇五帝的時代,那個時候的帝王們,確實是通過愚民的政策,而不是通過明民的政策來治理天下的。但是問題是老子在這是做正麵的提倡。

他說老百姓為什麼難以治理呢?是因為老百姓太有智慧了,老百姓的知識太多了。如果老百姓沒有知識,那就好治理了。應該說,老子確實說出了一種客觀的情況,但是作為一個思想家,你不能做這樣的提倡。

老子思想有很多地方,確實是很矛盾的。有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他是站在人民的一邊,但是在這個地方,我們看,他又很明顯地站在統治階級的一邊。用智在治國,那是國家的災禍啊,不用智治國,才是國家的福祉。也就是說,用愚民的政策來治理國家,才是國家的福祉,這樣提倡是很可怕的。如果全世界的人都是一幫愚民,也就像老子所講的一樣,即使有個別的智者,他也是無所作為的,他也不敢有所作為。

魯迅先生就曾經有過這樣的疑惑,他說在一個鐵籠子裏麵,所有的人都在昏睡以待死。這個時候,如果有那麼一兩個清醒的人醒了。魯迅先生非常惶惑地問了一個問題,那麼這一兩個人是也跟這大眾一樣,接著去昏睡待死好,還是把大眾叫醒起來好呢?當然魯迅先生最終做出了自己的抉擇,他叫喊,他希望喚醒國民,所以他的第一部小說集的名字叫《呐喊》。也就是說在這樣一個鐵籠子裏邊,一兩個明白過來的人,必須用自己的“呐喊”來喚醒民眾,這樣國家才有希望,人民才有希望。

英國的一個思想家穆勒曾經寫過一本書叫《論自由》,在這本《論自由》裏邊,他也有過類似的表述。他說,在專製的社會裏,出現過並且還會出現偉大的思想家,但是,由於普遍存在的大眾都是愚昧的、無知的,所以這些思想家們的思想火花,隻能在小範圍裏悄悄地傳播,並且自生自滅,而永遠不能以它的光亮來照亮社會的一般生活。所以,愚昧的大眾不光是專製暴政的受害者,也會變成專製暴政的同夥,和專製暴政一起來迫害先知先覺者,這就是所謂的的集體暴力。老子講“使夫智者不敢為”,為什麼不敢為?麵對這樣的集體暴力,智者也是不敢為的。

老子提倡“無為而治”,我們講到了“無為而治”實際上是否定形式的“治”。他講到了。

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我一旦無所作為了,老百姓自然就受到教化了,我如果沒有什麼行動,國家沒有什麼大的變動,老百姓自然會走到正道上。按照老子這樣的一種思路,得出的一個合理推論是什麼呢?那就是既然無為了,還要統治幹什麼?所以我們上一次,老子實際上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無為的結果,實際上是否定了統治的合理性。既然已經不需要統治者了,那也就沒有了“治於人者”,也就沒有被治的老百姓了。那也就不需要再有什麼社會組織,比如國家,與此相關的道德觀念也都“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所以一切都會被否定掉。實際上老子也確實就是這樣想的。

“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政治思想與主張。他在反對人為統治的同時,也強調了對自然狀態的追求。而他提出的“小國寡民”思想,則構建出了一個他心目中的理想國。那麼老子心目中的國度是什麼樣子的?他的這種思想給後世帶來什麼影響呢?

他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話,就是所謂的“小國寡民”理想。這“小國寡民”我們注意一下,雖然他用“國”這個詞,但是實際上這個國小到了這個程度以後,已經不能再叫做“國”了。這一段是整個老子五千言裏麵,最有詩意的一段。老子五千言雖然是用韻文的形式寫成的,如果我們按照古音來讀的話,都是押韻的,但實際上,有詩意的地方不多,是很抽象的,但這一段很有詩意,在中國的文化史上,在中國的曆史上也產生過很多重要的影響,我們把這一段來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