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莊子又講了一句話,他說一個人在世上有兩句名言。
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莊子·養生主》)
這個話講的非常好。就是做善事,你不要想著出名,因為名聲大了有害處。我們剛才講了,因為老子對這個世界整體的判斷,是覺得這個世界是壞的,是充滿凶險的,所以在這個世界上,你的名聲越大,你的危險越多。所以你做善事沒問題,但是不要追求名聲。那麼有的時候,你可能也會做一點壞事,做一點小惡,這有時候是難免的,但是你一定要注意,“無近刑”,不要觸犯法律。“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我覺得這是對於老子“慈”的一個準確的解釋。
三寶之二“儉”。有的人說“儉”就是節儉,沒錯,但是不全麵,還要加上簡單、節製。什麼叫簡單?不把事情弄得太複雜,自然而然,做得隨意一點,為人處事簡單一點,這是簡的一方麵。還有一個方麵是節製,節製是最為重要的,做事情一定要有所節製。所以老子講。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第四十六章》)
沒有什麼比不知足更大的禍了,沒有什麼東西比貪得無厭更大的過錯了。韓非子對這兩句話,曾經舉過一個古代的故事來說明,為什麼不知足是最大的禍呢?他舉了春秋後期三家分晉的故事。晉國是北方的大國,晉國一開始有六家大夫,權力很大,國君的權力全在六家大夫那。有哪幾家呢?範氏、中行氏、智氏,除了這三家之外,還有就是戰國以後的趙、魏、韓,總共加起來六家。在這六家裏麵,範氏和中行氏是比較弱的。所以智氏、趙氏、魏氏、韓氏這四家合起來,首先把這兩家滅了,這兩家的土地就被瓜分了。按說已經不錯了,你們已經瓜分了這兩家了。
在剩下四家裏麵,智氏是最大的,當時智氏的掌權人叫智伯瑤,這個人很貪得無厭。他在分掉那兩家之後,他又在想著把剩下的三家,也一家家蠶食掉,然後整個的晉國就被他一家把持。他有這麼樣的一個貪得無厭的欲望,不知足。於是,他一步一步來。首先,巧立名目,讓趙氏、魏氏、韓氏,每人拿出一百裏土地給他,魏氏和韓氏很害怕智氏,因為智氏的勢力也很大,一家給了智氏一百裏地。智氏又派人到趙氏那個地方,趙襄子是一個強脾氣,趙襄子說,我的土地是祖先傳給我的,我做子孫的怎麼能夠隨便地吧我的土地讓給別人呢?堅決不給,還真碰到釘子了。
智氏既沒有麵子,也沒有滿足他的貪欲。為了實現他的貪欲,他就聯合了魏氏和韓氏,這三家組成了聯合軍隊來進攻趙氏,想把趙家也一舉滅了。可是魏氏和韓氏心裏很明白,今天把趙氏滅了,下麵智氏要動手,就要收拾他們兩個了。所以他們當時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跟著智氏去攻打趙氏,但實際上他們內心並不願意,這場戰爭打得也不順利,整整打了兩年,趙家的城市還沒有攻下來。打到最後,趙家終於抵不住了。趙襄子就派他手下的一個人,找到了魏氏和韓氏,跟他們說,今天我趙家滅了,明天就是你們,我今天的下場就是你們明天的下場。韓氏和魏氏心裏也很明白,知道這肯定就是這樣的結局。趙襄子就說,不如我們三家聯合起來,把智氏給滅了。最後的結果是趙、魏、韓三家聯合起來,出其不意,把智家給滅了,把智伯瑤給殺了。而且智伯瑤被殺以後,趙襄子因為非常痛恨智伯瑤,他把智伯瑤的頭給砍下來了,把他的頭顱做成夜壺。
我們來看一看,智伯瑤本來是晉國六家裏,勢力最大的,可是他最終的結局是最慘的。為什麼他有這樣一個結局呢?韓非子給他的評價,就是老子的這一句話,“禍莫大於不知足”。如果他當初知足了,就不會有這樣的情況。
韓非子在解釋老子的“咎莫大於欲得”的時候,也舉了一個例子,也是晉國的事情。晉獻公想滅了虢國,但是要滅了虢國的話,必須要從虞國經過,因為虢國和晉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晉獻公就向虞國的國君請求。你能不能夠讓我的軍隊,從你的國家經過,我們到你國家的另一邊,把虞國給滅了。虞國的國君當然不願意,虞國的大臣們也不願意。大臣們還講了一番道理,我們和虢國之間是唇亡齒寒,它被滅了,我們也就跟著麻煩了,所以千萬別這麼做。所以一開始晉獻公想從虞國借道去消滅虢國的這個想法,受到了挫折。
那麼他接著要想辦法,要給虞國的國君送一點禮物去,晉獻公身邊有一塊很漂亮的玉璧,而且還有一匹很好的馬。他就派使者把玉璧和寶馬送到了虞國,跟虞國的國君說,我給你送這一塊漂亮的玉璧,還給你送這一匹寶馬,怎麼樣?你能不能給我們讓開這條道,我們到你的國家的另一邊去,把虢國給滅了。本來虞國的國君是很聰明的,這事是不能幹的,但是他一看到這一塊漂亮的玉璧,看到這一匹寶馬,漢語裏有一個詞,叫“利令智昏”,這個時候他的智慧就昏了,他就答應了。於是,晉國的大軍,從虞國過去,把虢國給滅了。滅了虢國之後,晉國的大軍回來的時候,順手也就把虞國也滅了。
當虞國被滅了之後,晉獻公送給虞國國君的玉璧和寶馬,自然又回到了晉國。晉獻公還說了一句很難聽的話,他摸了摸玉璧,這個玉璧還是那一塊玉璧,可是這個馬已經老了一點了。虞國國君最終的下場,是身死國滅,他為什麼會得到這樣一個不幸的下場?韓非子講,“咎莫大於欲得。”他到底犯錯誤犯到什麼地方?他犯錯誤就犯在他太貪得了,他看到這麼一個好東西,他就想要。當你有欲望的時候,就可能是你犯錯誤的時候。
智伯兼範、中行而攻趙不已,韓、魏反之,軍敗晉陽,身死高梁之東,遂卒被分,漆其首以為溲器。故曰:“禍莫大於不知足。”
虞君欲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不聽宮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大於欲得。”(韓非子《喻老》)
所以老子說,人生的三個法寶之二是“儉”,就是要節製你的欲望,不要貪得無厭,要知足。同時,不好的欲望也要節製。所以這個人生三法中的節製啊,可能比“慈”還重要,“慈”就是對自己好一點,更珍惜自己一點,不要違法亂紀。但是節製自己的欲望,這個要難得多啊,假如能夠節製自己的欲望,那他真的就可以免於犯很多的錯誤。
鮑鵬山教授用晉分三國、唇亡齒寒兩個曆史故事,論證了老子所說的: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的觀點。從中我們可以了解老子人生智慧所倡導的:慈與儉,而其中儉更為重要。鮑鵬山認為,老子所說的儉,是一種節製,節製個人的欲望。而中國同時期的另外一位聖人孔子,也有相似的觀點。
孔子也講過類似的話。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論語·裏仁》)
“約”就是儉。這句話什麼意思呢?說一個人假如能夠能很好地約束自己,很謹慎、很節製,那麼他就很少有失誤。孔子的這個思想,跟老子的“儉”是非常相近的。而我們知道孔子本人,在他的性格和氣質裏麵,也有很注重“儉”。子貢曾經總結過他的老師,孔子的氣質,他說我們老師的氣質是五個字。
溫、良、恭、儉、讓。
實際上,你貪來的那麼多東西,真的會給你帶來幸福嗎?貪來的東西,就一定能夠守得住嗎?所以老子又告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