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道德經·第九章》)
滿堂的金玉,你有辦法能守得住它嗎?一個人富貴可能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富貴了,又驕橫霸道,那就一定會帶來禍患。“富貴而驕”可是人的通病。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貢子也談過,一個人富貴以後,往往是驕橫霸道的。而老子告誡我們,富貴了以後你如果驕橫霸道,你一定是“自遺其咎。”
周公就曾經對他的兒子說過類似的話。
周公就是周公旦,他的身份很高貴,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武王滅商了以後,不久就病死了,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周成王年幼不懂事,而當時周王朝剛剛建立,天下還不太平,成王當然無法震住這樣的局勢,周公作為周成王的叔叔,就主動擔起大任,留在西周的首都鎬京,幫助他的侄子來治理天下。而周成王自己的封地在哪呢?在魯國,魯國開國的國君就是周公。但是因為周公要留在鎬京幫助他的侄子治理天下,魯國這個地方他就不能去了,於是他就讓兒子伯禽去。
周公在伯禽去之前,給他講了一番話,他說,你要小心一點,你不要因為現在有了魯國,有了這麼一個諸侯的身份,你就驕橫霸道,一定要謙虛。然後周公以自己來做例子,他說我是周文王的兒子,我是周武王的弟弟,我是周成王的叔叔,而且現在我又做天下的宰相,你看我的身份怎麼樣啊?我的身份難道不是既富又貴嗎?可是我有了這麼樣尊貴的身份,我是怎麼做的呢?
一沐三握發,一食而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我正在洗頭,假如聽說有人要來見我,我根本不敢把頭洗完,我趕緊用手抓住濕淋淋的頭發,跑出去見他。常常我洗頭的時候,因此要中斷很多次,我不會讓他們在外麵等我。吃飯也是一樣,我正在吃飯,聽說有人要來見我,我不是讓他等著我把飯吃完,我是趕快把吃到嘴裏的飯吐出來,我先去接見別人。一頓飯也常常被這樣中斷過很多次。他對他的兒子說,我為什麼要這樣,我擔心別人說我驕傲,說我因為有這樣高貴的身份以後,就輕視天下的人才,所以我要特別謙恭,這樣才能夠收攬天下的人心,才能夠避免後患。然後周公對他的兒子再一次說,你一定要引以為戒,你到了魯國以後,千萬不要犯富而驕的毛病。
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辭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於魯,將辭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無以魯國驕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於天下亦不輕矣。然嚐一沐三握發,一食而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之曰: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此六守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不謙者先天下亡其身,桀紂是也,可不慎乎!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國家,小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夫天道毀滿而益謙,地道變滿而流謙,鬼神害滿而福謙,人道惡滿而好謙。”是以衣成則缺衽,宮成則缺隅,屋成則加錯。示不成者,天道然也。易曰:“謙亨,君子有終吉。”詩曰:“湯降不遲,聖敬日躋。”其戒之哉!子其無以魯國驕士矣。”
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則喟然而歎,子夏避席而問曰:“夫子何為歎?”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歎也。”(以上兩段引自《說苑卷十·敬慎》)
老子是明智的思想家,周公是明智的政治家,無論是老子還是周公,都知道“富貴而驕”是會給自己帶來後患的,當然孔子也一樣,我剛才講了,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貢就曾經討論過,人生的幾種境界,他認為“富貴而驕”是人生中最低的一種境界。
有這麼一幅很好的對聯,我們來看一看。
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
擇高處立,就平出坐,向寬處行。
當然這幅對聯是後人寫的,但是從這幅對聯裏麵,仍然能夠看出來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是兩千多年前的思想,但是老子的思想已經變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智慧。他的影響是不知不覺的,在我們這個民族的智慧裏邊,有很多很多的思想,很多很多的智慧,最終的來源都是老子。
這幅對聯充分體現了老子的“慈”,老子的“儉”,以及“不行其險”,平實人生的哲學精髓。“享下等福”就是“儉”,就是節儉、節製。“就平出坐,向寬處行”,也就是我們的人生應該是平平實實的人生,不應該有很多艱險。
為什麼我們說要“享下等福”呢?為什麼老子說人生應該要節製,不應該不知足,不應該貪得無厭呢?因為老子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禍福是相依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第五十八章》)
你別看那是一個禍,福也往往在其中。你別看這一大堆的福,可是禍也就潛伏在其中。所以享下等的福,你也就可以避免太多的禍,享下等的福,你的心態一直是謙卑的,你的人生一直是平實的,你就可以有一個平實的人生,有一個寧靜的心靈。
韓非子在《解老》裏進一步解釋說,人遇到了災禍迫害就會小心翼翼畏懼驚恐,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小雅·小旻》)
人一旦畏懼驚恐就會行為舉止端正正直,那麼,行為舉止端正正直就會怎樣呢?他就一定會深思熟慮,然後就會明白事理。
所以隻要他能保持行為舉止端正正直就不會遇見禍害,也就能安享天年了,人生圓滿。同樣的,明白事理的人一定做事情有好的結果和收獲。如果一個人能身全長壽又富裕高貴,那不就是“福”嗎?
那我們反過來想一下,是不是同樣是這個關係呢?一個人有福了,大富大貴了,那麼他是個什麼狀態呢?一定是錦衣美食,生活奢華是吧?那麼我們說這種人,他就一定會怎麼樣?一定會有生出驕奢之心。驕奢之心一旦生長,那麼行為就一定不會端正正直,會怎麼樣呢?會“行邪僻”,也就是品行不端,乖謬不正。那他做事就一定會違背事理,違背客觀現實規律。結果是什麼呢,“則身死夭”,那麼就容易麵臨死亡和夭折,做事情也就很難成功。如果一個人內有死亡夭折的災難,在外又沒有成功的可能,那不就是大災禍嗎?
人有禍則心畏恐,心畏恐則行端直,行端直則思慮熟,思慮熟則得事理,行端直則無禍害,無禍害則盡天年,得事理則必成功,盡天年則全而壽,必成功則富與貴。全壽富貴之謂福,而福本於有禍。故曰:“禍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
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衣食美。衣食美,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行邪僻,則身死夭。動棄理,則無成功。夫內有死夭之難而外無成功之名者,大禍也。而禍本生於有福。故曰:“福兮禍之所伏。”
所以禍往往是依附著福而來的,福裏麵又經常潛伏著災禍。這就是老子說的智慧。也是老子對我們一種真誠的告誡。
老子的人生三寶裏麵,我們特別分析了,“慈”和“儉”。那麼還有一條,“不敢為天下先”。這個“不敢為天下先”又是什麼意思呢?“不敢為天下先”為什麼也能夠成為我們人生的三大法寶之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