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勇於不敢(2 / 2)

老子生活的時代戰亂頻繁、社會動蕩,老子提倡用“不出頭”“不爭先”的思想,來避免災禍、躲避紛爭。那麼老子這種思想可取嗎?

我們說孔子實際上是提倡人們去見義勇為的。他有一句名言“見義不為無勇也”。我們今天“見義勇為”這個詞,就是從這兒概括出來的。說一個人看到一件該做的事情,他不敢去做,那這個人是沒有勇氣的。但即使是提倡見義勇為的孔子,他也麵對著這麼一個“強梁者不得其死”的社會環境,他也不得不有所收斂,我們來看一看,孔子對於他的弟子子路的態度。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裏麵性格最剛強、脾氣最火爆的,體格也是最強健的,武功也很高。不論從體格上講,還是從性格上講,子路都可以說是強梁。但是孔子對於子路是什麼樣的態度呢?翻開《論語》一部書,孔子對於子路肯定性的評價,就那麼一兩句,而對於子路的批評性的言論比比皆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孔子知道,像子路這樣的性格,走到社會上去是要倒黴的。

孔子的學生人人都有氣質。孔子的教學,就是培養大人。所以有一天,有冉、子貢、閔子遷幾個弟子都站在孔子的身邊,孔子看到他的弟子們,人人都有大人君子的氣質:冉有、子貢是很溫和、很快樂的樣子,子貢是很雄赳赳的樣子,剛強正直的樣子,孔子當然很高興。可是他一想又悲從心來,憂心忡忡地對大家說了一句話。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說像子路這樣子,總是雄赳赳的樣子,總是顯示出剛強勇敢的樣子,他將來可能“不得其死然”。我們來看看,孔子用的詞也是“不得其死”,老子用的詞,是“強梁者不得其死”。兩者之間有什麼共通點?強梁,子路就是一個典型的強梁。所以我們說,無論是講究退縮、講究節製的道家的老子,還是講究見義勇為的孔子,實際上在這一點上,都有共同的認識這個社會是一個“強梁者不得其死”的社會。

閔子侍側,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論語·先進》)

問題還在於,最終子路也確實因為他的強梁,而不得其死。在衛國孔悝之亂中,子路果然因剛直不撓不肯退縮,也就是他不能勇於不敢,最終被人剁為肉醬。他被殺掉的原因,實際上就是因為他太見義勇為了。所以孔子為什麼對於子路,老是要收拾他,老是要壓製他,老是要打擊他,他是想把子路的這一個百煉之鋼化為繞指柔,當然這個改造沒有成功,所以子路最終也是“強梁者不得其死”。所以我們甚至可以講,子路的性格,子路這樣一種結局,就是對於老子的“強梁者不得其死”的一個最好的例證。

初,衛靈公有寵姬曰南子。靈公太子蕢聵得過南子,懼誅出奔。及靈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輒在。”於是衛立輒為君,是為出公。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子路為衛大夫孔悝之邑宰。蕢聵乃與孔悝作亂,謀入孔悝家,遂與其徒襲攻出公。出公奔魯,而蕢聵入立,是為莊公。方孔悝作亂,子路在外,聞之而馳往。遇子羔出衛城門,謂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門已閉,子可還矣,毋空受其禍。”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門開,子路隨而入。造蕢聵,蕢聵與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請得而殺之。”蕢聵弗聽。於是子路欲燔台,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黶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如果說還有例證的話,我們還可以講。我們再舉一個例子,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幹了兩件大家都熟悉的事情,一個就是“焚書坑儒”。你要知道他為什麼要“坑儒”這個“儒”不光是儒生,是指當時的讀書人。為什麼要殺讀書人?因為讀書人有智,讀書人就是思想上的強梁。秦始皇在殺這些思想上的強梁的同時,還幹什麼呢?“殺豪俊”。這是賈誼在《過秦論》裏麵明確講到的。“殺豪俊”就是把社會上的強梁,英雄豪傑集中起來殺掉。那留下的都是什麼呢?留下的當然都是體格上孱弱的,性格上懦弱的,思想上愚昧的,精神上萎縮的人。這就是一種社會現實。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賈誼《過秦論》)

所以我剛才特別講到,老子的人生哲學,我們不僅要看他提倡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態度,我們還要看他,他為什麼要提倡這樣的生活態度。我們沿著這樣一條路徑,就可以看到老子的時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既然“強梁者不得其死”,作為強者在這個社會上總是要倒黴,那麼老子就提出了他自己的人生智慧。他的人生哲學用五個字來說,就是“柔弱勝剛強”,剛強的不好,柔弱的好,柔弱的最終要勝剛強。那麼柔弱為什麼能戰勝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