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劍橋,難於取舍的靈感(1 / 2)

幾百年王朝更迭換代,而劍橋:劍,鋒利如新;橋,風光如虹。

思古之情

《莊子.逍遙遊》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的行遊之道,是在倡導一個博大的思想解放之路。隻有這樣的行遊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已無所待哉。

自從人類開始行遊,誰是最偉大的行者?

撰寫了許多行遊的文字,一切風景都在思想的漫遊中,行人被曆史塑造著,同時,曆史也改造著行人。每一代、每個人都在按照自己的目標行走,走向自己的遠方。有多少人走著走著便偏離了目標,或墮落歧路,迷途知返者鮮見。唯有朝聖者最讓人尊崇。

行遊,是我人生的必修課,無人能改變。

行走注定是孤獨的,我以為孤獨是耐人尋味的,隻有那些個心靈殘缺者才會收獲顧影自憐,孤獨給創造提供了曠達天地,而獨自默默與大自然對話、獲得認識和發現,已是人類的最高享受,更不消說大漠孤煙中的跋涉當是多麼壯美與銷魂啊!我甘願自我之靈肉化作那孤獨而倔強的季風,演繹出生命特立獨行的詩情畫意般的風流。

我行遊至心儀已久的英國劍橋,往日“蘋果”上靈巧的手指卻停滯在“奈何”橋頭。幾代人始終走不脫徐誌摩的詠歎,甚至80後也不放過在水底招搖的青荇。楊銀娣的文字該怎樣地去寫呢?在劍橋的日子裏,我無從找到切口,也抽不出深處的核心來,核心裏的大人物眾多,劍橋的建築太厚重。

哦,在網上搜尋,被撞痛了眼眸。本想列舉一、二、三,最終決定放棄,取誰?舍誰?愁煞!我被劍橋封殺了靈感。

現實來不得半點抒情

劍橋,是音譯與意譯合成的地名。英文Cambridge,的發音,“坎布裏奇”,就是劍河之橋的意思。

徐誌摩的文字裏稱為“康橋”。

詩裏的“橋”,是徐誌摩精神領地的橋。

兩千多年前,羅馬人曾在這裏安營紮寨,屯兵駐軍。又捱過漫漫歲月,劍橋,成了默默無聞的鄉間集鎮。直到劍橋大學落戶此地,它的名字才逐漸逐漸被人們所了解。劍橋,城市裏有大學,大學中有城市。

劍橋,城市人口不到十萬。劍橋大學坐落在劍橋鎮,它創建於1209年。

在幽靜的校園裏,可以看到保存很好的古老校舍,其中很多都是300年前屬於日耳曼或中古時代式樣的建築物。斑駁灰暗的磚牆,往往讓曆史怯步。

國王學院是劍橋大學最著名的學院,位於國王學院的聖瑪利教堂,在18世紀以前是劍橋大學授予畢業生學位場所,它是劍橋大學城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