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1 / 3)

忌以貌取人

古語講,相由心生。這是飽含人生經驗的一句話。心誌高的人,麵有奮勇之色;心高氣傲的人,是旁若無人的神色。但神色與形相美醜沒有直接聯係,有人卻把相貌美醜作為識人的標準。長得醜、奇形怪狀的人,看了的確讓人不舒服,但不能因此“哢嚓”一聲就把此人的才能否決了。邋遢道人張三豐就不注意衣飾外貌,也不講衛生,但卻有著舉世奇絕的膽識氣概。相貌的美醜不能當做鑒人的標準,據說大聖人孔子鼻孔上翻,你說醜不醜?可惜許多用人者,拂不去心中的美醜情懍,愛屋及烏,隻因相貌美醜之故而不能廣納天下豪士。曹操、劉備作為識人者也算是後人的榜樣了,但對張鬆、龐統這樣有絕世才華但相貌醜陋的人也因為看起來不順眼而使其冷落。

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的相貌、性格千差萬別,相貌堂堂、瀟灑倜儻者有之,相貌醜陋、舉止猥瑣者也有之。也正因如此,才顯出世間眾生的五彩繽紛。物競天擇作為自然規律,誰也不可能違背。用人之道,既有漂亮的外表,又有滿腹才略當然最好,相貌醜陋,才華橫溢者也與大局無妨。用人者要的是人的才,而非他的貌,千萬不可本末倒置。菲律賓前外長羅慕洛,身材矮小,貌不驚人,其夫人不穿高跟鞋就比他高出一截。可他卻以出眾的才華、過人的膽略、機智靈敏的頭腦,活躍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成為世界著名的外交家。1968年,在聯合國大會上,羅慕洛嚴厲譴責了蘇聯入侵捷克的非正義行為。前蘇聯外長惱羞成怒地說:“你不過是地球上一個小小國家的小小外長,這裏哪有你說話的地方!”囂張的氣焰隨口而出。羅慕洛厲聲地反駁道:“當一個狂傲的巨人趾高氣揚胡作非為的時候,又有誰敢站出來,對他迎頭一擊,給他當頭一棒呢?”他的回答正氣凜然,使狂傲元禮的前蘇聯外長大失顏麵。

泰戈爾說得好,“你可以從外表的美來評論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不能這樣來評論一個人。”招納賢才不同於討老婆,討老婆時注重外表漂亮與否倒是情有可原,盡管做法仍不可取。秀於外而慧於中的女子當然人見人愛,那些外表樸實而蘭心惠質的女子經過長時間的接觸,更會讓人怦然心動。那些長相美麗但庸俗膚淺的女子卻猶如一杯白開水,讓人覺得索然無味。這就是“越看越好看”和“越看越一般”的區別。中國古人也說過:“膚表不可以論中,望貌不可以核能”,這正是警告人們僅憑外貌不能評價一個人的品德才能。孔老夫子這人能知錯就改,他曾以言語來看宰予,以相貌來看子羽。後來他發現自己都看錯了,於是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公開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子羽即澹台滅咀,比孔子小三十九歲,欲拜孔子為師。因為長相醜陋,所以孔子看了他那副尊容,認為難以成才,沒有出息,但因為是學生子遊介紹來的,也不好拒絕,暫且收留了他。子羽在孔子那裏學了三年,孔子才逐漸改變看法,知道子羽是個貌醜而才高德隆的人。子羽學成後,曾任魯國大夫,後南下楚國,設壇講學,培養了不少人才,使儒家在南方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學派。

一向慧眼識珠的曹操,也有以貌取人的錯舉。益州張鬆過目不忘,乃天下奇才,隻是生得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當張鬆暗攜西川四十一州地圖,千裏迢迢來到許昌打算進獻給曹操時,曹操見張鬆“人物猥瑣”,從而產生厭煩之感;加之張鬆言詞激烈,揭了自己的短處,便將張鬆趕出國門。劉備乘機而入,爭取到了張鬆,從而取得了進取西川軍事上的優勢。如果曹操不是以貌取人,而是禮待張鬆,充分發揮其才識,那樣恐怕會是另一種結果。

取人外表長相的美醜不如考察其心靈的美醜,人的假惡醜與真善美總是並存的。如果一個人為了獲得財富權勢,而以放棄真善美為代價,那麼他就會墮落成動物。考察一個人或真正識別一個人就需要對這個人進行全方位的審察,而不能僅以其外貌斷定一個人。

忌以偏概全

選用人才不可求全責備,但知人訓人應該力求全麵。看人要看主流,要以他人過去的全部表現為衡量依據,決不可單憑一時一事而以偏概全。

有一群因重大變故不得不橫穿一段荒蕪地區的人,他們隻剩下了一袋大米,大家就推選了一個忠厚老實的人負責保管大米和燒水做飯。這群人的長者在活動筋骨的時候,發現那做飯的小夥子正在偷吃米飯。長者有點難過,認為一向誠實的人也會因身處危難之中而失去本性。長者沒有張揚此事,但心中對那小夥子的看法已有了徹底的轉變。後來小夥子犧牲在了戰場上,長者重提此事時,有一個曾隨行的人告訴他,那個小夥子當時並非在偷吃米飯,而是鳥屎掉在了鍋裏,他不忍浪費,悄悄地揀了那團米飯吃了。長者聽了以後,呆呆地坐了良久。

上述事例告訴我們,即使看似鐵證如山的事實也有蹊蹺之處,因此識人者一定要慎重,要在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後再對其人作出判斷。識人才既不能一俊遮百醜,也不能隻見不足,不見長處,具體來說要注意兩點。

一是不要以點代麵。對人才要全麵識別,最忌諱的就是以點代麵。就是說,看人才要綜合地、立體地看,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隻顧一點,忘記其餘。盲人摸象的寓言當引以為戒。

由於宋江在組織指揮、協調團結方麵有才華,所以他做了梁山泊的領袖,但他的智謀不及吳用,勇敢不及武鬆,與張順比水中功夫更是相差許多。可見,在識別人才時要堅持實事求是,對人的評價要客觀、公正、全麵。人都有缺點,不可能十全十美,因此,在考察人時就要將其優缺點分開,尤其不能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大驚小怪,全盤否定。西施不是沒有可挑剔之處,但其美貌為主流,因而其不失為美人。

二是不要以一事之成敗論英雄。辦成功一件事,就言其才幹非凡;一件事沒辦好,失敗了,就言其無能,這樣,未免過於片麵,有失偏頗。在多數情況下,一次成敗並不足以概括全貌。人們都記得,在1992年巴賽羅那奧運會上,我國著名的遊泳選手莊泳、楊文意、林莉、錢紅創造了四金、五銀的好成績,為世界所震驚。可誰又能想到,同樣這四位中國遊泳選手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僅獲得一銀二銅的成績,連一塊金牌也沒有拿到。如果教練員僅憑一時一事論英雄,僅憑漢城奧運會上的遊泳成績來斷定這四朵金花以後將無所作為,那麼,她們的英才就會被埋沒,世人也就無法領略她們的風采。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以一時一事之成敗論英雄呢?答案是看一個人的全部曆史和全部工作。從曆史的角度識才,最容易發現一個人的特長或短處。這是因為一個人的思想、作風和行為有連續性和一貫性,其特長或短處都會自覺不自覺地表現出來,尤其在曆史的關鍵時刻,會表現得更加明顯。看一個人的過去,可以預測他的未來。一個人的現在是由過去發展而來的。

忌以短掩長

識人要全,知人要細,為的是識人所長。識人的目的是用人,因此,著眼點就應放在一個人的長處上,注意力應集中在一個人的優點上。正如管理專家杜拉克所說:“一個聰明的經理審查候選人決不會首先看他的缺點,至關緊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這和醫生檢查身體全然不同,因為醫生的目的是做出診斷,對症下藥,他要千方百計運用各種手段發現異常,找出病因。

清代思想家魏源指出:“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

事實上,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隻要能揚長避短,天下便無不可用之人。從這個意義上講,領導者的知人、用人之道,關鍵在於先看其長,後看其短。唐代柳宗元曾講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木匠出身的人,連自身的床壞了都不能修,足見他锛鑿鋸刨的技能是很差的。可他卻自稱能造房,柳宗元對此將信將疑。後來,柳宗元在一個大的造屋工地上又看到了這位木匠。隻見他發號施令,操持若定,眾多工匠在他的指揮下各自奮力做事,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柳宗元大為驚歎。對這人應當怎麼看?如果先看他不是一位好的木匠就棄之不用,那無疑是埋沒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組織者。這一先一後,看似無所謂,其實十分重要。從這個故事中是否可以悟出一個道理:若先看一個人的長處;就能使其充分施展才能,實現他的價值;若先看一個人的短處,長處和優勢就容易被掩蓋和忽視。因此,看人應首先看他能勝任什麼工作,而不應千方百計挑其毛病。《水滸》中的時遷,其短處非常突出——偷雞摸狗成習。然而,他也有非常突出的長處——飛簷走壁的功夫。當他上了梁山,被梁山的環境所感化、改造,他的長處就被派上了用場。在一係列重大的軍事行動上,軍師吳用都委以重任,時遷成了這些軍事行動成功的重要人物。由此可見,對人,即使是對毛病很多的人,也首先要看到他的長處,才能把他的才幹充分利用起來。

在用人所長的同時要能容其所短。短處包括兩個方麵:一是人本身素質中的不擅長之處:二是人所犯的某些過失。一方麵,越是有才能的人其缺陷也往往暴露得越明顯;另一方麵,錯誤和過失是人所難免的。因此,如果對賢才所犯的小錯誤也不能寬恕就會埋沒賢才,世間也幾乎沒有賢才可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