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椅子上,以椅背當作一種屏障,這種姿勢和把腳擱到辦公桌上一樣,所表示的意思是很值得注意的。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上級與下屬之間。我們再次提醒你,不管你的部下所采取的是多麼令人愉悅和友善的姿態,事實上可能並非如此,他是企圖顯示:我們防著你呢。
交跨雙腿。假如你曾路過歐洲國家的路邊咖啡攤,你就可以輕易地從其雙腿交叉的方式去挑出一位來自美國的男性觀光客。歐洲男士把一條腿疊在另一條上,而美國男士則使用伯威斯德所描述的“4字形”,也就是一隻腳平躺在另一條腿上,正好把腳踝放在膝蓋上。顯然這是典型的美國人坐姿,甚至許多美國婦女在穿著長褲時也會采取這種姿勢。如果中國人在他的上司麵前取這種坐姿,那就是用腿部語言告訴對方:暫時還不許你進入我的內心世界。如果他此時正說著對你多敬重、多友好之類的話那無疑是在撒謊。
由走路觀人
查爾斯·柴契爾在《羅西亞德這一家》中描寫了一個人的走路姿態:“一條腿不靈活、局促、僵滯而不能優雅地移動或站穩,好像對另一條腿心存戒懼,而想逃開似的。”根據這段描寫,我們完全可以閉上眼睛想像出此人的走路的特征。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走路姿態,使他的朋友一眼便認出來。至少有一些特征是因為身體的結構而有所不同,但是步法、跨步的大小和姿勢,似乎是隨著情緒而改變的。假如一個小孩很快樂,他會走得比較快,腳步也比較輕快,反之,他的雙肩會下垂,走起路來好像穿著鉛底的鞋一般。
莎士比亞在《特洛伊羅斯和克瑞西達》一書中,對一隻大公雞的走路姿態有很好的描述:“一個高視闊步的運動家,它以腿筋而自豪。”一般說來,走路快且雙臂自在擺動的人往往有堅定的目標而準備積極地加以追求;習慣於將雙手插在口袋中,即使在天氣暖和時也不例外的人喜歡批評而頗具神秘感,通常他善於扮演“魔鬼的擁護者”的角色,因為他喜歡貶低別人。
我們完全可以從走路的姿態中判斷出其人的情緒。一個人心事重重時走起路來常會擺出沉思的姿態,比如頭部低垂,雙手緊緊交握在背後。他的腳步很慢,而且可能停下來踢一塊石頭,或在地上撿起一張紙看看,然後丟下,好像在對自己說:“不妨從各個角度來看看這件事。”
一個自滿甚至傲慢的人可能采取墨索裏尼式的走路姿勢來表示他的心態。他的下巴抬起,手臂誇張地擺動,腿是僵直的,步伐慎重而遲緩,有意加深別人的印象。
一個人在沮喪時,往往拖著步子將兩手插入口袋中,很少抬頭注意到自己往何處走。看到一個人在這種心情下走到井邊朝裏邊一望,這並非不尋常的事。有一個故事說到一個牧師,一天早晨,他看到這樣的一個人,很憐憫他,便給了他兩元並安慰說:“不要絕望。”第二天早晨,這牧師又碰到同一個人,而這次是那個人走過來,交給他四十元,並說:“不要絕望,那匹馬贏了,賭注是一賠二十。”
走路時雙手叉腰的人就像是一個短跑者,他想在最快的時間內跑最短的距離,以達到自己的目標。他突然爆發的精力常是在他計劃下一步決定性的行動時看似沉寂的一段時間內所產生的。這個姿勢就像他用“V”代表勝利的符號一樣成為他的特征。
研究者們指出:“在一般情況下,要判斷對方思想的彈性如何,隻要讓他在街上走走就能了解了。”因為,走路能最明顯地反映出入的性格。
第一,目不斜視、筆直地向目的地前進。此為個性內向的人,關心自己比周圍強烈,不注意目的地以外的事,受先入為主觀念的束縛,想法比較沒有彈性。
第二,信步遊玩似的向目的地走。此為個性外向的人,對於周圍所發生的信息以及任何事都具有彈性地接受。
由身體語言觀人
在公司裏,有些職員在進行某項從前沒做過的新業務時常常表現出沒信心,這時就需要老板、經理們給予鼓勵或經予其增強信心的有關保證。
問題是,沒信心的人往往不說自己沒信心,嘴上還總說“行”。作為企業領導者,怎麼才能看出你的職員在接受某項任務時是否有信心?
按照身體語言學的解釋,人們在沒有信心去做某事的時候,他並不是就不去做那件事,而是首先尋求信心然後再去做事,而尋求信心的心理狀態一定會在身體動作上反映出來。因此,要看出一個人對某件事有沒有信心,對於懂得身體語言的人來說也就不是一種困難的事了。
通常,人們在心裏有點緊張或尋求信心時往往會做一些小動作,或者換個說法就是人們正是通過這些下意識的小動作來尋求信心。雙手交疊,大拇指互搓是成人最常見的此類姿態,其他類似的還有扯頭發、捏手掌等等,還有一種是嘴裏銜枝筆,或嚼或吮,有時紙或紙夾也可以。
當一個女人說到或聽到某件令她不舒服的事時,一個很常見的尋求信心的姿態是把手緩慢而優雅地擱到喉嚨上。倘若她戴了項鏈,這個手勢就被掩飾了過去,因為那好像隻是確定一下項鏈是否還戴在脖子上。如果你問她:“你剛剛說的話,你肯定是如此嗎?”她很可能極力向你保證是的,但也可能就變得很有戒心而拒絕回答你。不管如何都顯露了她其實並不完全相信自己所說的話。
另一種常見的“尋求信心”姿態是緊捏自己的手掌部分。男人,女人都會使用這個姿勢,不過女人尤為普遍。在一次實驗中,向正在觀看錄像的觀眾提供一杯咖啡,以便讓他們的手沒閑著,然後看看有多少人會放下咖啡來做那個捏自己的動作,結果發現多數人先是把杯子舉到眼前,好像要把那難堪的鏡頭隔開一般,然後就放下杯子捏起自己的手來了。
不同的手指手勢傳達了一個人的焦慮、內心衝突和憂懼。小孩需要恢複信心時就會吸吮大拇指,少年人掛心考試時就咬指甲。納稅的人焦慮期限已到時就會扯自己的頭皮。有時候,少年人和成年人還會以咬鋼筆或鉛筆來取代咬指甲。有些人則不喜歡塑膠、金屬或是木頭的味道,於是就改成咬紙或布了。
大智慧:找對人,才能做對事。人人不盡相同,管理者在普通之中發現每個人的優點和長處,然後讓他們到最合適的崗位去做最適合他們的事。
商場識人術
最早研究身體語言學的是美國,而最先把這門學問運用於實踐的則是美國的商界,在商務談判中會不會運用身體語言營造融洽的氣氛將直接影響商談的成功率,在產品推銷中能否注意客戶的體態語言也決定著推銷是否能夠成功,可見,身體語言的影響在商場中得到了很大的運用。
從手部動作識人
市場經濟是一所大學校,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企業家。他們在各行各業起著骨幹作用。
年輕企業家們的特點是框框少,敢想敢幹,敢試敢闖,辦事熱情高,行動快,但同時,許多人又顯得不沉穩,這種不沉穩往往影響企業的信譽度。
下麵是一段從廣州來北京談生意的兩個人的對話:
甲:“今天談了一下午,沒談出什麼名堂。”
乙:“我看明天還是談不出名堂。”
甲:“一看那小夥子說話辦事慌裏慌張的,我就沒有信心跟他談了。”
乙:“嘴上沒毛,辦事不牢。這話一點不假。”
甲:“我看他說話沒譜,咋咋呼呼的,連手腳都不閑著。”
乙:“倒是他那個副總還比較穩重,說話一是一、二是二的。”
甲:“你說的是那位趙副總?那人一看就是老手。”
乙:“哎,薑還是老的辣呀!但是,板還得由那小子拍,我們隻有跟他談。”
甲:“明天再談談看吧。也不知他靠什麼當上了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