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東條英機出任日本首相。此事是秘密決定的,各報記者都很想探得秘密,竭力追逐參加決定會議的大臣采訪,卻一無所獲。這時候,有位記者有心研究了大臣們的心理定勢:大臣們不會說出是誰出任首相,假如問題提得巧妙,對方會不自覺地露出某種跡象,有可能探得秘密。於是,他向一位參加會議的大臣提了一個問題:此次出任首相的人是不是禿子?因為當時有三名候選人:一是禿子,一是滿頭白發,一是半禿頂,這個半禿頂就是東條英機。在這看似無意的閑談中,這位大臣沒有仔細地考察到保密的重要性,雖然他也沒有直接回答出具體的答案,聰明的記者,從大臣思考的瞬間,就推斷出最後的答案,因為大臣在聽到問題之後,一直在思考半禿頂是否屬於禿子的問題。記者從隨意的閑聊中套出了他需要的獨家新聞。
與人談話時,一些見識淺薄、沒有心機的人就會很容易地把自己的不滿情緒傾訴給你聽。對於這種人,你不應和他保持更深更多的交往,隻需當作一個普通朋友就行了。
假如和對方相識不久,交往一般,而對方就忙不迭地把心事一古腦兒地傾訴給你聽,並且完全是一副苦口婆心的模樣,這在表麵上看來是很容易令人感動的。然而,轉過頭來他又向其他人做出了同樣的表現,說出了同樣的話,這表示他完全沒有誠意,絕不是一個可以進行深交的人。
這種人對一切事物都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千萬不要附和他所說的話,最好是不表示任何意見,隻須唯唯諾諾地敷衍就夠了。
另外,還有一類人,他們唯恐天下不亂,經常喜歡散布和傳播一些所謂的內幕消息,讓別人聽了以後感到忐忑不安。其實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滿足一下他們不甘久居人下的虛榮心。他們並不是心地太壞的人,隻要被壓抑的虛榮心獲得滿足之後,天下也就太平了。
以傾聽方式出現的人,其表現是支配者的形態。這種人物的談話從不涉及自己的事,或有關自己身邊的人。他們的話題反而是涉及別人的一些瑣事,或對方的隱事秘聞,甚至對對方的一舉一動或每條花邊新聞都捏著不放手。這是完全徹底地侵犯別人的隱私。
從男女情況的角度來看,表示你很關心對方,或者極度熱愛對方,因為你是個忠誠的傾聽者。
像這樣的傾聽者,非常喜歡把話題的重點放在跟自己完全無關的人、名人、歌舞影星的花邊新聞軼事方麵,這說明他的內心存在一種起支配作用的欲望。
由此可見,他是個沉迷於閑談名人或明星風流事的人,也說明他很難擁有真正的知心朋友。這類人或許是因為內心生活很孤獨,沒有生命的激情。一個人過於關心自己不太熟悉的事情,並且十分熱心去談論他們,都是表示他內心世界的孤獨和空虛。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一類人,他們無論在何種場合,與別人交談時,都愛把話題引到自己的身上,吹噓自己當年如何奮鬥的經曆。唯恐別人不知道他的光榮曆史,而結果,並不像他想像得那樣好。
其實,從某個方麵來分析他,可以發現他是個對現實不滿的人,雖然他沒有用怨恨的語言傾訴他的想法,相反卻用自我表現的方式表達出來。
事實上,他還不知道這種自我吹噓的言談,很難適應時代的變化。或許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失敗者,完全靠懷舊來過生活。
不過可以看出他確實陷入某種欲求不滿的環境中,可能他的升職途徑遭受阻礙,或者無法適應目前所處的環境。所以他希望忘卻現實,喜歡追尋往事來彌補現在的境遇。
這是一種倒退的現象,因為眼前的情況是如此的殘酷,所以。他仍用夢幻般的表情來談。從他的話題裏,別人會發現他的內心深處正在潛伏著一股無可救藥的欲求和不滿的情結。
分析一個人的內在表現時,他的潛在欲望不但隱藏在話題裏。也存在於話題的展開方式上。在聚會上,大家彼此正在交談時,突然有人竟然不顧別人的談話,而突然插進毫不相幹的話題,這是相當令人討厭的方式。
有的人在和別人談話時,經常把話題扯得很遠;讓你摸不著頭緒,或者不斷地變換話題,讓別人覺得莫名其妙。這說明這種人有著極強的支配欲和自我表現意識,在他的意識中,很少把別人放在眼裏,而完全擺出我行我素的模樣,讓別人都去聽從他的主張,以他的意見為主導。
當然,一個優秀的談話者,是很少談及自己的東西的,而是將對方引出來的話題分析、整理,結果不斷地從對方身上吸取許多知識和情報。在一般情況下,有的人將全部注意力放在傾聽對方的談話上,從性格上講,這一類型的人很想理解別人的心思,而且具有寬容的精神,有真正的君子風度。
蘇東坡是宋代文學家,他極具語言的天賦,雄辯無礙的他,卻非常注重別人的談話。有時和朋友聚會,他總是會靜下心來,聽他們高談闊論。一次聚會中,米芾問蘇東坡:“別人都說我癲狂,你是怎麼看的?”蘇東坡詼諧地一笑,“我隨大流”。眾友為之大笑。即使是朋友間的不同觀點,他也以“姑妄言之,且姑妄聽之”的態度對待。
通常有種習慣性的想法,認為隻要從彼此見麵談話的內容和方式上,就能知道對方的興趣和關心的對象。可事實上,人類的心理問題,倒不見得如此簡單。如果要想透過表麵的東西去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和情趣,就要從他們的談話姿態和話題上人手,注意他們的談論自身感興趣的事情,就會發現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某些性格特征,也就是說,他們的一些平日不為人所知的情緒會從某個話題中呈現出來。
通過一個話題探索到對方的深層心理,其方式有兩種:一是根據話題內容來推測對方的心理秘密;二是根據談話展開方式洞察對方的深層心理,以了解對方的個性特征。如果要想了解對方的性格和內心動態,最容易著手的辦法,就是觀察話題和說話者本身的相關情況。所以說,言談話語,是了解人的重要途徑。
明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個名為萬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遺民,在安亭郡堪稱首富。一次,有人自京城辦事歸來,萬二問他在京城的見聞。這人說:“皇帝最近做了一首詩。詩是這樣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萬二一聽歎口氣道:“唉,跡象已經有了!”他馬上將家產托付給仆人掌管,自己買了一艘船,載著妻子,向江湖泛遊而去。兩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戶都分別被收繳了財產,門庭破落,唯有萬二逃之於外。
事實證明,分析判斷人的言語,是洞察人的心理奧秘的有效方法。從一定的意義上說,言語是一種現象,人的欲望、需求、目的是本質。現象是表現本質的,本質總要通過現象表現出來。言語作為人的欲望需求和目的的表現,有的是直接明顯的,有的是間接隱晦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對於那些直接表達內心動向的語言來說,每個人都能理解,正常的。普通的人際交往,就是以這種語言為媒介進行的。而那些含蓄隱晦甚至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現心理動向的言語,就不是每個人均能理解,人與人的差別,大多也就發生在這裏。這是創造思維的用武之地。若能夠知一反三、觸類旁通,反過來想想,倒過來看看,增加點參照物,減少些虛假的東西等等,最後透過言談話語,發現人的深層動機,那就說明,你比別人聰明得多。而這種知人的方法,也就是言語判斷法。
常言道,聽話聽聲,鑼鼓聽音。通過人們發出的不同聲音:說出的不同話語,來透視一個人的心術,是很有道理的。聲音可細分為聲與音兩個方麵來說,既可由聲來識人,又可由音來識人,但在實際運用中,通常都是用兩者結合來識別人的心思的。人的聲音,如同人的心性氣質一樣,各不相同。通過人的聲音而判斷人的心性氣質,這樣一來,人的聰慧愚笨、賢能奸邪就可以判斷出來了!成年人固然可以通過聲音判斷人的道德品行,即使嬰兒小孩,精血雖未充實完備,但是其才氣性情的美好醜惡,也很容易被有識之士看破。
大智慧:“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作為社會中的人,獲取良好人際關係,必須從對方的一言一行中捕捉其真實的意圖。
識人的十大秘訣
我們已經知道,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麵,首先留下印象的一般總是外貌。外貌(包括長相如何、風度怎樣等等)似乎決定著第一印象的好壞。
他人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相當深刻的。但是,我們認識人不能隻停留在第一印象的水平上。第一印象隻是對一個人的認識的起點,而決不是終點,因為它畢竟是建立在信息不足、尤其是反映內在本質的信息不足的基礎上的,因而具有一定程度的表麵性和片麵性,有時還會有虛假性;並且,它也常常受我們的生活經驗、好惡傾向所左右。須知,生活中,人是可以改變的。我們應該努力看得更深刻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