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2 / 3)

社會上有些人十分重視第一印象,尤其是長年與社會打交道、熟知各類性格的人,如偵探、教師、作家以及人事幹部等,他們中的一些人對第一印象頗為自信。有許多著名的偵探就憑瞬間的閃念或某種直覺來辨別對方是否罪犯。

第一印象基本上是由直感得出的。我們對直感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直感往往是最純淨、最不被掩飾的,但是它也往往是最簡單、最膚淺的。因此,不要光憑直感,除非受過專門的訓練,已達到老練的偵探或者淵博的心理學家那樣的水平。

記住,全然聽信“第一印象”是幼稚的,甚至是危險的。應當去驗證它。如果後來所觀察到的事實與第一印象不符,就應尊重事實,去除先人之見。

不了解事實真相,就不可能明智地思考問題。

先人之見使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洞察力,必須努力克服。克服先入為主的最好的方法,是把感情和事實嚴格區分開來,努力做到對事實作客觀、公正和全麵的分析與判斷。

正確評價自己

正確地認識自己、估價自己,這是理解別人、認識別人的基礎。

認識自己,等於說是以自己為題材而作的“對人的研究究”。因此,對自己認識越深,就越能接近“別人”,對別人的行為或心理也就能作更進一步的了解。

一個對自己評價過高、自以為了不起的人,往往看別人都不顧眼,別人都是笨蛋、傻瓜,一無是處,隻配聽吆喝,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正確、客觀、公正地認識別人呢?

還有一種情況,叫以己度人。人們有一種傾向,即總是假設別人與自己相同,當經濟地位、文化水平、年齡相近時尤其如此。這在估價與自己相類似的人時,準確性當然會高一些,但也不是完全可靠的,因為兩個人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而遇到和自己不相似的人時,就更不準確了。誤解往往由此而產生。

例如,認為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別人也一定感興趣,可看到別人並不是如此時,內心輕則失望,重則不滿。這樣的情況是很多的。更有甚者,一些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成天瞎猜亂想,東竄西說,使得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關係受到嚴重損害,這是最低等的一種表現。

德國有句諺語: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鞋子來丈量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們總喜歡根據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

總之,要想窺見他人的真實麵目,或者說,想要摒棄關於他人的歪曲印象和虛妄看法,就必須客觀地認識他人,同時也客觀地認識自己。這是我們應該牢記的。

設身處地

我國有句老話“看人挑擔不吃力”。仔細琢磨這句話,可以感到回味無窮,啟迪不少。

有時候,我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這個人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隻要你在內心假設處在此人那樣的位置和情況,你會怎樣做,就會明白此人的行為。你也許會發覺,你也不得不和此人曾經做過的一樣,甚至還不如此人。

“設身處地”,這不僅有益於搞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了解別人的最簡單的一個方法。

A當小科員時,常常在背後議論科長無能,“一件小事也要考慮再三”,“優柔寡斷”,宣稱如果有朝一日能“掌權執政”將如何如何,大有一番扭轉乾坤的氣勢。事有湊巧,不久A果然“上馬施政”;結果大半年下來也不過如此而已。A深有感觸地說:“看人挑擔不吃力。現在才知道辦一件事是多麼難叼!看來前任科長不是優柔寡斷而實在是身不由己,何況在那樣的情況下還做了許多事,真是不簡單啊!”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有助於更加深入地認識一個人。

不要靠得太近

西方有這樣一句諺語,說出了一個很平常但又深刻的道理:“英雄的妻子,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英雄。”

事實常是這樣,對於朝夕相伴的人,一方麵非常熟悉,閉上眼就能說上十幾條特點;但另一方麵,對其特點也容易漠然視之,有什麼新變化、新發展,也常常不注意了。

要深入了解一個人,就應該長時間與其接觸。但是,這又會造成習慣上的錯誤,有許多問題反而難以覺察,因為“臉挨著臉,就看不見臉”。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人恰如其分而正確的理解無需經過長期的、過分親密的熟悉。在時間長短、密切程度和恰如其分的認識等參數之間,最有可能存在著曲線關係。更準確地使人們彼此相互理解,必須有某種最適合的時間和適度的密切程度。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有一方麵不合適,就會限製有關的必要信息。

與此同時,長時期的過於密切的相處,很可能歪曲相互理解的準確性,給對方憑空抹上許多色彩,或過高地估計了對方。要知道,“情人眼裏出西施”。兩個互相很要好的人,彼此在內心留下的都是對方美好的形象。這對於認識一個人是不利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熟知並非真知”。

因此,在與一個人的結識時間不過長、關係不過密時頭腦要冷靜客觀,這時對於正確地認識此人是最適合的。

大膽地猜猜看

要認識、判斷一個人,不妨先根據此人留給我們的最初形象來進行分類,假設就是這麼一種類型的人:然後,再在實際生活中逐步去有意識地觀察,看看是否符合我們的假設。如果全部符合,此人就是我們原來假定的那種人:如果全部不符合,此人就是另外一種類型的人;如果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此人就是具有這種類型的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一般這種情況最多見。這樣,至少有助於我們的認識。

大數學家高斯曾說過:“如果沒有某種大膽放肆的猜測,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進展的。”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

當然,運用這種方法,首要條件是已具有了認識人的豐富的知識,而且還應注意不要落人定勢心理的陷阱,用先入為主的框架套人。分類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與實踐是否相符。要靈活,而不要偏執、死板。記住,我們僅僅是假設。

因此,不要作極端的判斷。作為社會的人,其心靈世界是極其複雜、極其豐富的,不可能是單一色的。高爾基在他的長篇小說《三人》裏,曾經借主人公伊利亞的口說過這樣的話:“如果一個人是壞的,也還有好的地方;如果一個人是好的,也還有壞的地方。我們的靈魂是多色的,隨便什麼人都是如此。”

人性是不可能有極端的。假如你喜歡十全十美的標準人物,那麼文藝作品也許能滿足你,但是在你的一生中恐怕永遠也不會遇到這樣的人。人若要達到完善、完美,還需經過漫長的“修煉”。

勿以貌取人

人們長期以來形成了這樣一種觀念:好人必定是身高體壯、眉清目秀;而壞人則總是形容猥瑣、賊眉鼠眼的。

其實,人的相貌之好壞,與其內在素質之優劣,並非都是成正比的,大聖人孔子、周公其貌不揚,但他們都功業卓著,名垂千古,使後人仰慕不已。而桀和紂,盡管長得英俊高大,是當時天下有名的美男子,但結果卻身死國亡,遺臭萬年。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如果僅以相貌來判斷人,最終會失誤的。唐朝的安祿山,長得肥胖,肚子很大,一副忠厚的樣子。一次唐玄宗問他:“你這肚子裏都裝些什麼玩意?”安祿山答道:“我的肚子裏裝的隻有對你老人家的赤膽忠心,別的什麼也沒有。”唐玄宗聽了心花怒放,對安祿山益發信任。可後來,安祿山卻興兵作亂。

總而言之,隻有在實踐中考驗、識別一個人才是最可靠的,才能減少判斷失誤。

諸葛亮在《知人性》中說:“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日問之以是非而觀其誌,二日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日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日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日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日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日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比較是一個好方法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認識人也是這樣。見得人多了,就會自然而然地感覺到張三與李四的差別,李四與王五的不同了。

比較,是我們認識周圍世界和思考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比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一個買魚的人說,“現在魚真貴”。之所以認為魚貴,是和過去相比,過去幾角錢一斤的魚,現在幾元錢一斤。又如,“今天天氣真好”,這總是和過去有幾天不好的天氣比較而言的。我們也時常這麼說:“老張家的兩個兒子長得挺相像,可老大老實,老二滑頭”,“老李的兩個女兒都長得水靈靈的,不過小女兒比大女兒更漂亮”。說某人聰明、漂亮、高尚,或者愚蠢、難看、卑劣,都是和別人對比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