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心理比較是人們普遍的心理狀態,沒有比較是不可能的,問題在於怎麼比。對比的方法正確,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如果隻有橫向視野,沒有縱向視野,或者隻看近不看遠,就會由此產生各種錯覺、猜疑和誤會。
比較是一個好方法。它對於認識人,分辨出人們之間的微小差異是有很大幫助的。
跳出感情的圈子
正確地認識—個人之所以極其困難和複雜,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感情對於我們的理性的幹擾和影響,使我們常常迷失方向,誤入歧途。
當我們認定某人是好人時,其一切就都變成好的了;當我們認定某人是壞人時,其一切就都又變成壞的了,甚至以前做的好事也說成“別有企圖”。感情,主宰著人的內心,神秘而且無所不在,有時甚至可怕。
培根說:“情感以無數的、而且有時是覺察不到的方式來渲染和感染人的理智。”
《聖經·詩篇》中說,一個人情感激動時,“雖有耳朵,卻聽不見”。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認識上的局限、感情上的偏愛。人們不會輕易就達到互相了解,即使有最美好的意願和最善良的目的。而且,惡意會把一切都破壞無遺。而如果當偏見蒙住了人的眼睛,想要去除是相當艱難的。無論是證據、常識還是理性都對偏見望而生畏。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隻有跳出感情的怪圈,擺脫利益的羈絆,心平氣和地觀察了解一個人,才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人以群分
認識一個人還有一個很簡便的方法,即隻要看看經常環繞著這個人的是些什麼人就行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總是喜歡與自己誌趣相投的人,也總是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相處。一個安靜、樂於思考、性格內向的人,一般不會喜歡與大吵大嚷、輕浮、外向的人交往,一個行為主動、辦事沉著的人一般不會喜歡一個行為被動消極、辦事急躁慌張的朋友。由於各種原因,有時人們會結交與自己截然相反或者反差很大的人為友作伴,但隻要仔細分辨一下,真正從內心喜歡的,還是和自己相似的人。
同時,長期的、穩定密切的人際關係的相互聯係,會使交往雙方在某些行為準則、性格特點、價值取向等方麵變得相近或者相同起來。所以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傾聽別人的意見固然是很重要的,但聽過之後,自己還要再思考。當確信自己的觀察、認識正確時,就決不可輕易地被別人的言論所左右,即使50個人當中有49個人唱反調也要堅持下去。
不過,要注意的是,不要被偏見、成見束縛而固執己見。如何把握好這個分寸,全在於自己是否冷靜、公正、客觀。尤其是年輕人,思想依賴性大,往往容易懷疑自己的直觀感覺,又容易受到外來意識的影響,輕易地動搖自己正確的判斷和見解。
如果別人的意見是像數學那樣清清楚楚的東西,那自然還可作另論,但不管怎樣,也是從別人的那一個側麵觀察的,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麵性和表麵性,而且還常常帶有投其所好、看當事人的心情等感情色彩。
如果我們對各種人的評價標準、鑒定意見加以比較,那麼不難看出,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評價標準,有些評價甚至是缺乏科學根據的臆測。
因此,成見不可有,定見不可無。應記住:眼睛比耳朵更可靠,但是如果不能用自己的頭腦進行認真的思考,那麼,眼睛看得再多,耳朵聽得再多,也是毫無益處的。
不要作極端的判斷
曹明華在她的《一個女大學生的手記》中這樣寫道,“人,乃是宇宙間最錯綜、最完全的事物:揉憐憫、友善、堅韌、頑強、智慧、高尚於一身;集自尊、自私、懶散、貪婪、愚昧、卑俗於一體。”
確實,一個人的性格是多方麵的,隻不過一個側麵的突出點掩飾了其他的側麵。人都存在著自我矛盾,有時為愛國熱情所燃燒,似乎貢獻生命也在所不辭;有時卻又心灰意冷,想躲進深山老林……。不要強求吧!這就是人。在現實生活中,2×2往往不等於4。
這十條,可說是對於怎樣認識人的相當深刻的總結。
大智慧:度量放寬些,一切好歹都要容得。眼睛放大些。一切高矮都要包得。
代表人物:陳平
做人境界之高低,往往體現在處理矛盾的不同方法上,有人善於化解矛盾,有人善於激化矛盾。前者自然高妙,後者自然笨拙。大家同在一個單位為職,難免時有矛盾發生。而矛盾最多也是最激烈的,往往是爭利奪位,有時甚至是爭得“勢不兩立、不共戴天”。
其實這種人實在是鑽了牛角尖,人生短短幾十年,能同處一個單位,也是一種緣分,何必爭來爭去鬧得大家都不愉快呢?即使要為合理的東西去爭奪,也必須講究策略。也許有人會說,“你是站著說話腰不疼,碰到難受的事,你來試一試?”其實,有些東西即使你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你也是爭奪不來的,反而兩敗俱傷,最重要的是誤了你的“下一步”。也許這樣說,還是比較抽象的,如果和具體案例結合起來,就一目了然。下麵,讓我們一起看看漢代陳平和周勃互讓丞相的事,恐怕對謙讓的做人之境會有一些啟發的。
在中國曆史上,有“文景之治”的傳說,是講西漢的漢文帝、漢景帝勵精圖治,促成西漢中興。漢文帝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他敬重老臣陳平、周勃,得到了他們的盡力輔佐。而陳平和周勃也互相尊重,互讓相位,成為以“謙讓”為做人之本的典範。
漢文帝是漢高祖的庶子,被封為代王。他為人仁慈寬厚,當殘暴篡權的呂後死後,諸呂的反叛被粉碎後,朝中擁戴文帝繼位。
一天,漢文帝升殿,各大臣一一叩見之後,漢文帝發現丞相陳平沒上朝,他問道:“丞相陳平為何不來?”
站在下麵的太尉周勃站出來說道:“丞相陳平正在生病,體力不支,不能叩見皇上,請皇上恕罪。”漢文帝心裏納悶,昨日還見他身體好好的,怎麼今天就病了?不過他不動聲色,隻是說:“好,知道了,退下。”
退朝後,漢文帝想派人去請陳平,但又一想,陳平是開國老臣,自己應當把他當作父親一樣對待,父親有病,兒子隻能前去探望,哪有召見之理。於是文帝便到後宮換上平日穿的家常便服,到陳平家去探視。
陳平在家躺著正在看書,見漢文帝來慌忙起身行禮。漢文帝急忙把他扶起,說:“不敢,朕視卿為父親,以後除了在朝廷上,其他場合一律免除君臣之禮。”漢文帝掃視一下屋裏的陳設,又說:“今天聽太尉說您病了,特地前來探望,不知是否請過禦醫診視?你年歲大了,有病可不要耽擱呀!”
文帝如此關懷,使陳平非常感動。他覺得不能再隱瞞下去了,對文帝講了心裏話:“皇上太仁慈了,可我對不起皇上的一片愛臣之心,我犯了欺君之罪呀!”原來陳平並沒有病,是裝病。他為什麼要裝病呢?他不想當丞相,要把相位讓給周勃。漢文帝問:“為什麼?”
陳平就把他讓相的理由說出來了,原來高祖劉邦在位時,為了保證漢朝宗室的傳承,規定“非劉氏者不得為王”。高祖死後,惠帝懦弱,呂後不顧高祖遺訓,又立呂氏家族子弟為王。使得諸呂勢力越來越大,劉家的勢力卻日益衰微。呂後死後,諸呂結黨,欲謀叛亂,丞相陳平認為時機已到,與太尉周勃,共商大計,滅掉諸呂奪回政權。陳平認為新帝繼位,應記功晉爵。周勃消滅呂氏集團,功勞比自己大,自己應該把丞相的位子讓給周勃,但是周勃不肯接受,認為消滅呂氏集團,主謀是陳平。陳平便假裝有病,不能上朝。使文帝有理由任命周勃為丞相,也使周勃義不容辭擔起丞相職務。
陳平把這一切都對文帝說清之後,又誠懇地說:“高祖在時,周勃的功勞不如我;誅滅諸呂時,我的功勞不如太尉。所以我願意把相位讓給他,請皇上恩準。”
文帝本來不知消滅諸呂的細節,他是在諸呂倒台後,才被陳平和周勃接到長安的。聽了陳平的解釋,才知周勃立下了大功,便同意陳平的請求,任命周勃為右丞相,位居第一,任陳平為左丞相,位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