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司一般都很賞識聰明、機靈、有頭腦、有創造性的下屬,這樣的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務。有能力做好本職工作是使上司滿意的前提,你若被人認為是無能之輩,就很危險了。但無論如何一定要學會把功勞歸於上司。
常有人會說這種客套話:我能獲得好成績,完全是領導和同事們協助的成果。這種客套話雖然很乏味,卻有很大的妙用,顯得你謙虛謹慎從而減少他人的忌恨。好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喜歡,越是好吃的東西,越是舍不得給別人,這是人之常情。如果你有遠大的抱負,就不要斤斤計較自己的得失,而應大大方方地把功勞讓給你身邊的人,特別是讓給你的上司。上司臉上有光彩,以後自然少不了給你更多的建立功績的機會。反之,如果你凡事精打細算,急功近利,則很容易得罪身邊的人,日後一定會吃虧的。
其身正。不令而行
《論語》中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也就是說,自身行為端正,即使不下任何言令,別人也會遵從;而如果自身行為不端正,那麼無論怎樣製定法規政策,別人也不會服從,就像老百姓說的,“上梁不正下梁歪”。
這一條,對於為職者來說更須細細琢磨品味。為職者如果讓下屬認為其身不正,也就根本無從談起為職不為職了。因為如果下屬眼中的你是一個行為不端正的人,那麼,他們就不會把你放在眼裏,而且敢用你自己不端正的行為來要挾你,與你對立抗衡。那樣的話,為職者便成了名存實亡的傀儡,任人擺布的木偶,卻又無可奈何。
故而,為職者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選擇適宜的行為舉止,盡可能地嚴格要求自己,以免給下屬留下不正當的印象,降低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實際地位。
唐太宗曾經說過,身為國君,當以天下百姓為念,使萬民安居樂業,生活安定,天下太平,國泰民安。一味壓榨人民而滿足自己奢侈的貪欲,無疑是自割股肉,雖說一時吃得痛快,卻是自殘肢體,終落得害人害己。倘若希望國泰民安,則須先正自身,鮮有人言,直立的身子會映出彎曲的影子。漢代文景之治,休養生息,與民為善,國富民安,值得借鑒。
“自古凡自取滅亡之為政者,莫不是為滿足一己之私欲而鑄成大錯,貪歌舞,戀美色,興土木之功,動無用之費,不理政事沉溺其中,陷萬民於困苦。則國君稍有不公之言,民心不平,謀反逆叛之人便趁勢叛亂,於國不利,變載舟之水而成汪洋之勢。有鑒於此我極力壓製自己的私欲。”
魏徵聽後,非常讚頌,說:“自古聖君,皆努力做到這一點,才開創出理想大治,一旦背離,則會喪家亡國。從前楚莊王向詹何問詢為政要義,詹何便言,君主應首先正其身。楚莊王細問,詹何便說,尚未聞聽過國君行得正而國家糟亂不堪的事情。陛下方才所言,正是與古代賢者的思想暗合,有異曲同工之妙。”
法國著名的作家雨果曾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
為職者必須做到胸懷寬廣,不要為小名小利斤斤計較。所謂“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求大同,存小異,互諒互讓”。待人要寬厚和善。否則,為職者一味計較個人小利,因為芝麻而丟了西瓜,豈不愚笨?絕不可因為某人與自己看法不一致,便對其側目相向,排斥打擊,盲目地排擠別人並不能給自己爭得空間,正如物理學上所說,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擠壓皮球的同時有可能會被皮球反彈回來,更有可能皮球被壓破而崩了自己的那雙眼睛。
為職者對人更要熱情,當然不是失掉原則的熱情,熱情體現在一些日常生活小事上,應當關心別人,幫助他人,不計個人小小的恩怨,給人一種和善可親可近的感覺,甚至對反對過自己的人更應注意自己的熱情,因為往往再炒一次的肉更容易嚼爛。
曆史名將吳起,不僅作戰驍勇,威猛善戰,而且在籠絡手下士卒上也頗有高明之處。吳起與士兵同甘苦,共患難,睡在一起,吃在一處,衣服也穿一樣的布料,深受士兵愛戴和擁護。因此士兵們對他崇敬異常,甘願隨他苦戰。
有一次,一個士兵因傷不愈,傷口潰爛,裏麵膿汁不斷,痛苦不堪。吳起見此,絲毫沒有猶豫,俯身用口將傷口的膿血吸出、吸淨,當場士兵感動得痛哭流涕,其他人也無不唏噓。
那位士兵的母親聞知此事,竟大哭起來,別人不解,問她:“你的兒子本是一個卒,今蒙吳將軍如此關愛,親口吸出膿血,你不高興反而大哭,卻為何故?”
士兵的母親哭道:“你們有所不知,先夫也是吳將軍手下的一個士卒,前番也因感激吳將軍吸膿血之恩,發誓隨將軍左右,結果慘死於戰場之上。今我兒又蒙將軍此等大恩,想必亦是以死相報,怎不令我傷心呢?”
這個故事可以看出,為職者如果能與下屬同甘共苦,有時往往一件小事便能收得眾人之心。
大智慧:心靈一旦上鎖,任何方式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對心靈的撫慰才是潤物無聲的唯一鑰匙。
五根手指各有長短
千人就有千麵孔,而且各有不同。有平原的平坦開闊就有高山的巍峨挺拔,有陸地就有大海,我們不應該求全責備,誰也找不到一個完美無缺的人。如果一個人沒有短處的話,也就必然沒有了長處,這不是無稽之談,是符合辯證法規律的,正如沒有烏雲遮住太陽,也就不會產生降水現象一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一個明智的人,應當正視人的長處,而寬容人的短處,應當重視別人,多多聽取別人的建議。
所謂長處和短處其實都是相對而言的,可能在環境條件發生變化的時候二者又會進行相互轉化。比如在舉重、拔河等比賽中,比較胖的人顯然具有一定的優勢,可是在跳高、賽跑、乒乓球、跳遠等比賽中,身體較胖的人卻又明顯處於劣勢。因此,你千萬不能頑固或機械地認定某人有什麼長處或有什麼短處,對待人不能絕對化也不能夠概念化。應該針對不同的情況,發現並利用不同人的各不相同的優點和長處。
三國時期,劉備就是一個謙恭愛人、為人仁義的君主,他對待自己手下的將士總是備加關愛,善於發現他們每個人的長處並加以利用而不過多計較他們的短處,這才有關雲長千裏走單騎護送嫂夫人,才有趙子龍在千軍萬馬中救出阿鬥。劉備比較自謙,他很少去指斥別人的缺點,常常是量才所用,因材施職。這樣就能夠使手下的將領們緊緊地團結起來,英勇作戰。
《老子》中有一句名言:“知不知,尚矣。”意思就是說,明明你知道,卻又裝作不知,這是很高明的做法。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也曾說過“難得糊塗”的警句,盡管這句話的本意與我們現代人所理解的有一些出入,但是“難得湖塗”確實應該是我們做事銘記於心並且付於實踐的座右銘。
必須記住,再愚鈍的人也可能想出一個好辦法來,再聰慧機智的人,也難免有失誤之處,也總會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我們並不是去譏笑智者百思之後仍然不能避免的“一失”,最重要的是要提醒大家,千萬不要忽視了愚者那珍貴的“一得”,不能隨隨便便地認為某某人蠢笨就一定不會想出什麼妙招來,並因此而瞧不起別人。因為智者的觀點和建議常常是我們關注的焦點,而愚者的觀點和建議卻常常會被忽略。
你必須記住,無論你自己本身多麼偉大,是多麼的不尋常。也應該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有的人認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常常忽略別人的觀點。其實,越是偉大的人越應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廣泛地聯係群眾,實行民主集中。毛澤東的“群眾路線”不正是很好的體現嗎。
如果你總是閉目塞聽,常常自以為是,就無異於閉門造車,兼聽本身便是聰明的捷徑。古人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說,由此可見,善於聽的人常常可以通過聽別人的議論,拓寬視野,增加知識,獲取經驗,增長見識,豐富閱曆,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徑。古代時,名相子產不毀鄉校便是廣泛聽取鄉校中的議論,采納雅言,見證得失,以鄉野的議論作為鏡子,及時發現失誤和長處,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一個人不管多麼聰明,對問題的看法也不可能完全準確全麵,即使對問題的看法正確,實現的過程也未必就能做到無懈可擊,而他人的意見恰能彌補這些不足。古人雲:“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其實,任何人都有自己思維的獨到之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別人的意見也是一筆財富,它能使我們集思廣益,拋棄那些帶有局限性的想法,不斷矯正自己前進的方向,避免因意氣用事而走彎路,正可謂“兼聽則明”。聽取別人的意見,也表明對他人的尊重,有利於維護同事之間親密友善的關係,使自己獲得一個好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