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3 / 3)

其次是,善於聽,而不能亂聽,聽了之後也要想一想。如果聽了以後便當是耳旁風不加理睬,這樣的聽就無異於竹籃打水一場空。如果你在聽了之後全都牢牢記在心裏,但是不加區分,也不加選擇,聽一句就記一句,就可能又會使自己的思路出現“十”字形的岔口,最後,還是眾說紛壇,莫衷一是。

很多曆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最大的好處在於能夠籠絡人心為己所用。為職者如果善於傾聽別人的議論和觀點,就會使別人心中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視,從而對你產生好感,尤其在某些比較複雜難辦的事情的處理上,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常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你總是善於從別人的建議中找到金子一般的東西,你很快就會變成一顆鑽石。

大智慧:“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長短存手於心,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成大事者善於借助外物也。

一個目光代表了1000多句話

一個舉人經過三科,又參加候選,得了一個山東某縣縣令的職位。第一次去拜見上司,想不出該說什麼話。沉默了一會兒,忽然問道:“大人尊姓?”這位上司很吃驚,勉強說了姓某。縣令低頭想了很久,說道:“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所沒有。”上司更加驚異,說:“我是旗人,貴縣不知道嗎?”縣令又站起來,說:“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說:“正紅旗。”縣令說:“正黃旗最好,大人怎麼不在正黃旗呢?”上司勃然大怒,問:“貴縣是哪一省的人?”

縣令說:“廣西。”上司說:“廣東最好,你為什麼不在廣東?”縣令吃了一驚,這才發現上司滿臉怒氣,趕快走了出去。第二天,上司令他回去,任學校教職。究其原因,便是不會察顏觀色。

在交際中察顏觀色、隨機應變,也是一種本領。例如在訪問中我們常常會遇見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訪問者應全神貫注地與主人交談,與此同時,也應對一些意料之外的信息敏銳地感知,恰當地處理。

觀色是社交中的“天氣預報”

心理學家認為,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能作為武器來運用,使人膽怯、恐懼。常見的瞳孔語言為,在表示反感和仇恨時,瞳孔縮小,還露出刺人的目光。相反,睜大眼睛則表示具有同情心和懷有極大的興趣,還表明讚同和好感。目光中除了能看出上級與下級,權力與依賴的關係外,還能揭示出更多的東西。

人際交往中,對他人的言語、表情、手勢、動作以及看似不經意的行為有較為敏銳細致的觀察,是掌握對方意圖的先決條件,測得風向才能使舵。例如和上司打交道時,對其眼、手的觀察,能夠讓我們洞悉其內心,在上司麵前說話辦事,注意從下列十五個方麵察言觀色:

(1)上司說話時不抬頭,不看人。這是一種不良的征兆——輕視下屬,認為此人無能。

(2)上司從上往下看人。這是一種優越感的表現二一好支配人,高傲自負。

(3)上司久久地盯住下屬看——他在等待更多的信息,他對下級的印象尚不完整。

(4)上司友好和坦率地看著下屬,或有時對下屬眨眨眼——表示下屬很有能力、討他喜歡,甚至錯誤也可以得到他的原諒。

(5)上司的目光銳利,表情不變,似利劍般要把下屬看穿。這是一種權力、冷漠無情和優越感的顯示,同時也在向下屬示意:你別想欺騙我,我能看透你的心思。

(6)上司偶爾往上掃一眼,與下屬的目光相遇後又朝下看,如果多次這樣做,可以肯定上司對這位下屬還吃不準。

(7)上司向室內凝視著,不時微微點頭。這是非常糟糕的信號,它表示上司要下屬完全服從他,不管下屬們說什麼,想什麼,他一概不理會。

(8)雙手合掌從上往下壓,身體起平衡作用——表示和緩、平靜。

(9)雙手叉腰,肘腕向外撐,這是好發命令者的一種傳統人體語言,往往是在碰到具體的權力問題時所做的姿勢。

(10)上司坐在椅子上,將身體往後靠,雙手放到腦後,雙肘向外撐開,這固然說明他此時很輕鬆,但很可能也是自負的意思。

(11)食指伸出指向對方——一種赤裸裸的優越感和好鬥心。

(12)雙手放在身後互握,也是一種優越感的表現。

(13)上司拍拍下屬的肩膀——對下屬的承認和賞識,但隻有從側麵拍才表示真正承認和賞識。如果從正麵或上麵拍,則表示小看下屬或顯示權力。

(14)五指並攏,雙手構成金字塔形狀,指尖對著前方——一定要駁回對方的示意。

(15)握成拳頭——不僅要嚇唬別人,也表示要維護自己的觀點,倘用拳頭敲桌子,那幹脆就是不讓人說話。

體態語言專家們認為,和眼睛一樣,嘴的閉合也會泄露天機。在“哈哈”大笑時,意味著放鬆和大膽;“嘻嘻”的嗤笑,是幸災樂禍的表現;“嘿嘿”笑時,則意味著譏諷、陰險或者蔑視,這樣笑的人多數為狂妄自大、自恃清高的人。

心理學家認為,手勢、表情豐富的領導,是容易衝動、特重感情的人;但如果某人手勢做得太誇張,那麼他就是個敏於對外界做出反應,容易受別人的影響、很苛求的人,是個軟弱的領導人。

心理學家認為,有許多體態語言能讓下屬知曉上司的內心世界,了解他所說的是否就是他的真實想法。

一位精神病專家提醒那些抱過高希望者:“要想改變自己的體態語言,這需要很長的時間,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在太多方麵自我控製。”

大智慧:洞明世事,體察人情。隨機應變,方圓做人,順水順風享人生。

會繞圈子,不碰釘子

水潭的水到底有多深,眼睛是看不到的,但是隻要往裏麵投一顆石子,就可以知道水到底有多深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件事情很複雜,絕不像一潭水那樣輕而易舉。想要摸清實情,也不像投入水潭一顆石子那樣輕而易舉,因此,投石測水的策略在現實中就複雜得多,需要更多的智慧。這種策略在現實生活中常常表現出很多方式,但是主要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裝聾作啞。暗中觀察

一個領導者識別人才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無論是什麼樣的領導人,都希望國泰民安、繁榮富強,而且絕大部分的領導者也都很清楚,單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實現這一目標的。正是因為這樣,領導者們在選擇人才時是更應該做到心中有數、知己知彼。不管使用什麼樣的方法,都應該把工作做好,盡力取得最好的成績。

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莊王是一位比較賢明的君主,他在識別人才上有著自己獨特的方法。楚莊王登基之初並不是一位值得稱道的好皇帝,相反他一直縱情享樂不理朝政。其實,這隻是楚莊王的一個策略而已,但他並沒有告訴任何人,而是自己暗暗地按照自己的意誌進行,並在暗中觀察。

在三年的時間裏,楚莊王將國家大事都置之不理,卻是整日縱情歌舞,沉溺於酒色。但是他不但不理會眾多大臣的非議,反而在國內貼出告示,實行“諫者處以死刑”。這道命令一下,朝中的大臣們終日惶惶恐恐猶豫不決,都不知如何是好。這時一些奸詐之人就開始想盡辦法,曲意逢迎。他們心想:隻要哄得大王歡心就不愁升官發財了。

實際上每個朝代都有這樣的奸臣,但也有敢於直言進諫的忠臣們,楚莊王的身邊也不例外。開始的時候,有些大臣覺得大王剛登基,難免有享樂之念,便沒有提出什麼意見。但隨著時間推移,大臣中有些人就開始對楚莊王的行徑表示出擔憂了。盡管楚莊王張貼了“諫者處以死刑”的告示,仍然有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敢於冒死求見莊王,直言進諫。

大臣伍舉就是一個忠心之臣,他一心輔佐莊王坐穩江山;誰知楚莊王登基三年,三年終日享樂不理朝政。由於楚莊王的舉動很不得人心,伍舉的擔心日漸加重,因此他決心冒著生命的危險直言相諫。於是伍舉冒死求見楚莊王,對莊王說:“大王,臣鬥膽想請您猜一個謎。”“哦,愛卿好興致呀,快說來與寡人聽聽。”楚莊王一聽是要玩猜謎,開始表現得眉飛色舞興奮不已。伍舉說:“大王,在山崗上有一隻鳥,但有三年的時間它既不飛也不叫,請問大王,這還能算是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