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3 / 3)

激將法主要是通過一些隱藏的手段,使得對方進入一種激動狀態(如憤怒、羞恥、不服、高興),從而導致自己的情緒失控,表麵上看起來是自己的行為,但其實是無意識中受到了無形的操縱,去做你想讓他做的事。因為人都是感情動物,所以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你能夠想方設法調動對方的感情力量來激發對方的積極性,就能調動其熱情和幹勁兒。“激將法”就是一種很好的策略。

所謂“激將法”的“激”,準確地說就是要從道義的角度和對方感情接受的限度去激怒對方,讓對方覺得不再是願不願意去幹,而是應該去幹或者必須去幹。

有個孩子要求母親給他買一條牛仔褲,卻又怕遭到母親拒絕,因為他已經有了一條牛仔褲,而母親也不可能滿足所有的要求。於是這個孩子采用了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他沒有像其他的孩子那樣苦苦哀求或撒潑耍賴,而是一本正經地對母親說:“媽媽,您有沒有看到過一個孩子,隻有一條牛仔褲?”

這樣頗為天真而又略帶計謀的問話,一下子就打動母親。事後,這位母親給別人談起這件事,說出了當時自己的感受:“兒子的話讓我覺得如果不答應他的要求,簡直就是有點對不起他了,哪怕在自己身上少花點錢,也不能太委屈了孩子啊。”

這樣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一句話就能說服母親,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在他說這句話的時候,唯一目的就是要打動自己的母親,並沒有想到該用什麼樣的方法。他是在無意中使用了激將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個孩子的激將法可以說是比較溫和的,激將法有時候越是激烈,就越能夠達到好的效果,越是讓對方不服氣,就越能達到自己的目標。有時候通過故意貶低對方,讓對方覺得你看不起他,說他不行,借以激起對方求勝的欲望,也能使其超水平發揮自己的能力,從而達到我們的目的。

諸葛亮是一位神機妙算的人物,他的很多計謀可謂出神入化,激將法也是他經常使用的計謀。《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中,馬超率兵攻打葭萌關之時,諸葛亮對劉備說道:“隻有張飛、趙雲二位將軍,方可對敵馬超。”劉備說:“子龍領兵在外回不來,翼德現在這裏,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戰。”諸葛亮說:“主公別急,讓我來激激他。”這時,張飛早就聽說馬超前來攻關,大叫而入帳,主動要求出戰。這時諸葛亮卻佯裝沒有聽見他說話,轉而對劉備說:“馬超智勇雙全,無人可敵,除非前往荊州喚雲長來,方能對敵。”張飛不悅,說:“軍師為什麼小瞧我!我曾單獨抗拒曹操百萬大軍,難道還怕馬超這個匹夫!”

諸葛亮說:“你在當陽曹水斷橋,是因為曹操不知道虛實,若知虛實,你怎能安然無事?馬超英勇無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橋六戰,把曹操殺得割須棄袍,差一點喪了命,絕非等閑之輩,就是雲長來也未必戰勝他。”張飛生氣了,說:“我今天就去,如戰勝不了馬超,甘當軍令!”諸葛亮這時便順水推舟地說:“既然你願意立下軍令狀,便可以為先鋒!”

結果張飛與馬超葭萌關下酣戰了一晝夜,鬥了二百二十多個回合,雖然未分勝負,卻打掉了馬超的銳氣,後被諸葛亮施計說服而歸順劉備。諸葛亮針對張飛脾氣暴躁的特點。經常采用激將法來激發他的鬥誌,從而促使張飛發揮出很高的水平。每當遇到重要戰事的時候,就先說他擔當不了此任,或說怕他貪杯,酒後誤事,激他立下軍令狀,增強他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激發他的鬥誌和勇氣,掃除他的輕敵思想。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丈夫趁妻子周末回娘家的時候,邀請了自己的幾個哥們在家吃喝玩樂,結果弄得杯盤狼藉,後來全都醉倒在床上了。妻子回來以後,見情形立即拿出了主婦的威風,大喊道:“都給我起來!”自然,丈夫的幾個哥們前腳一走,這對夫妻之間的內戰就爆發了。兩人都是針鋒相對,寸土不讓,爭吵得十分激烈。終於丈夫怒不可遏,高高地舉起自己一隻巴掌,正欲打下去,那位妻子卻突然狂笑道:“好,好,沒想到你還真是進入角色了……你打吧,這一巴掌打下去,你會後悔一輩子的!”此言一出,丈夫那高舉起的手掌卻是戛然而止,一場冰天怒氣一時間化為烏有了。

這種逆反心理的應用是很常見的,可謂是一種好的激將法。對於有些人,在某種事情上,你如果禁止他去做,他便會偏偏去做,尤其是性格倔強的人更是如此。相反,如果你放手不管,讓對方信手去做不加管束,對方反而不願服從,或者會起了懷疑之心的,結果就不去幹了。懂得這個道理,你便會在很多場合操縱人心易如反掌。

現在很多家長經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用功讀書”,但是很多孩子就是不想念書,學校一旦規定“未成年者不可以抽煙”,他們便會偷偷抽抽看。這種情況,並不隻限於孩童。根據心理學家研究,人類一旦被人指示或命令,就會本能地產生反抗心理。

如果有人到東京迪斯尼樂園去,發現園中沒有煙灰缸,因此問管理員:“此地禁煙嗎?”對方答複卻是:“不,不禁煙,吸煙也可以的,煙灰請直接往下丟就行了。”但是,當你眼看周圍卻完全沒有煙蒂,大概是因為清掃員不辭辛勞地把垃圾和煙蒂迅速清除了吧。因此,遊客想抽煙時,卻覺得不該在一塵不染的地麵上丟下煙蒂了。在東京迪斯尼樂園,不知是否由於這種心理作用,吸煙的人較想像中少許多。雖然平日毫不在乎地亂丟煙蒂,但一旦被人公開地說“請丟”,卻反而不好意思。

大智慧:人是世界上最奇怪的物種,“用將不如激將”,人的逆反心理可以激發自身巨大的潛能和力量。

拒絕不一定是一杯苦酒

幫助別人是很多人的信條,因為幫助別人是一種很好的社交方式,會使你得到良好的聲譽,同時也是一種投資,因為今天你幫助了別人,別人欠了你的人情,總是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來幫助你。但是,在很多情況之下你需要對求助的人說“不”,當你的同學要求你協助他考試作弊的時候,當你的朋友請你去做一些你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的時候,當你自己力不從心的時候,你都需要說“不”。說“不”,不僅僅是一種對事情的理性判斷,更需要很強的能力和藝術性,這需要你的準確判斷和委婉的表達技巧。在很多時候,你需要委婉地拒絕。因為你答應幫人又幫不好,常常會使自己的信譽受損,甚至會使對方產生受騙的感覺。之所以要委婉,是為了使你的拒絕不傷害別人的心靈。

你必須明白,你不可能把什麼東西都贈送給所有的人,給予和拒絕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在應該拒絕的時候一定不要猶豫不決。但是回絕別人不要回絕得太死,要讓人們點點滴滴地感受到他們的失望,絕不要一回絕就徹底回絕,那樣一來,人們就不再指望你了。應該總是留一點希望的餘韻,使得拒絕帶來的痛苦略增甜味。比如一位朋友向你借錢你可以這樣說:“我很高興你這麼信任我,我也很想幫你的忙。但是我最近資金特別緊張……”最後再說些鼓勵的話。

“可”與“否”說起來很簡短,可要說得妥當,真叫人煞費苦心。學會說“不”是一門學問。

巧設鋪墊

對別人的建議或者請求,在需要否定時,你不妨在言語中安排一兩個邏輯前提,不直接說出結論,邏輯上必然產生的否定結論留給對方自己去得出。這種方法在麵對上級領導時,使用效果比較理想。戰國時候,韓宣王欲重用兩個部下,故向大臣摻留征求意見。摻留明知重用這二人不妥,但如果直言“不”,可能會冒犯韓王,並且會讓韓王誤以為自己妒忌賢能。於是,摻留這樣表達自己的見解:“魏王曾因重用這兩人丟過國土,楚王也因重用他們而丟過國土,如果我們也重用這兩人,將來他們會不會也把我國出賣給外國呢?”聽了這話,韓王不得不放棄了原有的打算。

欲進先退

不妨在準備說“不”字時,主動為對方考慮一下退路或補救措施,使他們不至於一下子跌進失望的深穀。有一次,美國口才與交際學大師卡耐基不得不拒絕一個於情於理都不應拒絕的演講邀請。他這樣對邀請者說:“很遺憾,我實在排不出時間了。對啦,某某先生講得也很好,誰不定他更適合你們。”卡耐基向邀請者推薦了一個目前有實力解決此問題的同行,使得邀請者多多少少獲得了心理補償,減輕了因遭拒絕而產生的不滿和失望。當我們對對方的要求“心有餘而力不足”時,不妨采用這種方法,它可以充分表達我們的誠意,從而得到對方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