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糊塗
為了達到拒絕的目的,不妨裝聾作啞一回。有一次,一位貴婦人邀請意大利著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到她家裏去喝茶,帕格尼尼同意了。當然,貴婦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果然,臨出門時,貴婦人又笑著補充說:“親愛的藝術家,我請您千萬不要忘民,明天來的時候帶上小提琴。”“這是為什麼呀?”帕格尼尼故作驚訝地說:“太太,您知道我的小提琴是不喝茶的。”帕格尼尼通過曲解對方說話含義,而把自己的拒絕意思表達得明明白白。這種方法適用於愛玩小手段的狡猾者,讓他麵對拒絕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對他人表示反對或拒絕,不僅要有充分的理由,還要注意機智應變的技巧。如男人們會邀請自己喜歡的女人共同赴宴,如果你不喜歡她,就要拒絕對方的邀請,就要在言詞上自然要下一番工夫。但心地善良的你,很可能因此左右為難,不知如何啟齒。倘若對方是平日一同工作的同事,一旦拒絕,那麼以後的工作勢必增加許多困難。
有這樣一個例子,有位男子對一位女同事說:“歡迎你一同參加!”說著便將音樂會的入場券遞給她。這時,這位女子很想拒絕他的邀請,於是順手從皮包裏拿出筆記本,打開看了一看說:“謝謝你的好意,不過很抱歉,今天我已和別人約定了。”就這樣婉言拒絕了對方。
還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有位男子邀請某女子一同飲茶用餐,而那女子卻非常機智地回答對方:“我非常高興,謝謝你,但是不是可順道邀請小王和小張一同前往?因為我們原來約好下班後要一同逛街的。”這樣一來,對方不是知難而退,就是大家共進晚餐了。
竹林七賢之一阮籍,得知司馬昭為自己的兒子司馬炎前來向自己提親,要娶自己的女兒以後,由於他不願意與這樣的人同流合汙,就喝醉連續六十天,使得使者不能與之談論婚事,巧妙地躲過了串婚。
大智慧:人生一世,要明辯是非,該做的事一定做好,不該做的事要學會拒絕。“老好人”的結局往往是出力不討好。
代表人物:成吉思汗
今天的盟友可能就是明天的敵人,但是敵人也可能成為天然的盟友。成吉思汗最擅長“借刀殺人”的把戲,但始終沒有人能夠識破。“以敵製敵”,這是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一個大戰略。
幾乎在每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中,成吉思汗都處於劣勢,為什麼大多數又是以他勝利結束呢?一位成吉思汗研究專家分析說:
以敵製敵的策略,是他為了改變敵優我劣形勢而采取的諸多措施中的一個重要方麵,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奧秘之一。利用敵人的力量打敗敵人,是成吉思汗的成功秘訣。
首先,成吉思汗善於激化敵人內部矛盾製敵。
一個重要前提是看到敵人之間的矛盾,比如他利用紮木合、王罕與蔑兒乞人之間的宿怨,利用塔塔兒人與王罕的舊仇,利用劄木合與王罕之間的新隙等等。這是從全局出發,把一切有可能妨礙他統一草原的力量都算在“敵人”之內說的。對每一個敵人,他又利用敵人內部矛盾,如利用劄木合與他一些下屬的矛盾,利用王罕父子的矛盾。在擴張過程中,他利用金夏之間的矛盾,攻下西夏,從根本上清除了兩國聯合禦敵的可能。攻打曲出律時,他又利用西遼的階級矛盾與宗教矛盾,分化瓦解了曲出律的勢力,使強大的西遼變得不堪一擊。這一招哲別、速不台也用過,他們利用成吉思汗的借用謀略成功地分化了阿蘭人與欽察人,然後各個擊破,最後征服了整個東歐草原。
其次,是借用敵人的人力。
蒙古軍隊征服史中最受非議的一件事就是他們對被征服民族的態度。所到之處,被征服者要麼被殺,要麼被擄為奴,這與中原王朝的做法完全背道而馳,而其破壞性更是無以複加。但蒙古人靠的就是這種做法。到了元朝時期蒙古人也不過百萬,用這麼一點兒人去征服世界,不是做夢是什麼?但成吉思汗的軍隊不少反多,原因就在於他的武裝力量是個大磁石,越滾越小。征服了一個地區,把能殺的殺了,婦女擄為已有,兒童撫養長大就成了蒙古的新生力量,不殺的男丁、士兵則編入軍隊,充當“偽軍”去進攻敵人。攻打金國時,西夏出了幾萬人,攻打西遼時卻不出一兵一卒,把成吉思汗氣得夠嗆,必須滅之而後快。西征時,畏兀兒人等先附部族都要隨軍出征。
成吉思汗還有更陰毒的一招,那就是用俘虜去攻打敵人。攻下一個地方後,把俘虜的百姓放在軍隊前麵,讓這些百姓充當擋箭牌,一般守城守寨的人見了自己同胞都會手軟,不忍下殺手,戰鬥力自然大減。羅馬教皇派到蒙古的使節看了這一幕給驚呆了,因此預言:
就這樣,蒙古人使用已被征服的居民去攻打別的國家。正如前述,他們把被征服的所有國家的人力集中起來進行戰爭,因此,以我愚見,如果沒有神的保佑和幫助戰鬥,能夠獨自抵擋得了蒙古人的地區一個也沒有了。
再次是借用敵人的資源和技術。
蒙古軍隊的一個優勢是它的靈活性與機動性,蒙古史學家賈敬顏曾撰文指出過:
蒙古人行軍打仗,家屬隨行,根本不發生軍需給養困難——這就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所以能在不長的期間內橫行亞歐的原因之一。
與其他各國軍隊相比,蒙古軍隊無需輜重,無需後勤保障,不像中原王朝那樣,一旦糧草不濟,必敗無疑。行軍打仗,糧草先行,這是中原戰爭的通則。但蒙古人對此不擔心,他們身上帶有原始的“強盜”氣息,以戰養戰是其生存之道。攻十一地之後,由被征服者負責軍隊的糧食、草料供應,吃飽喝足,再踏上新征途。花剌子模的一個城市的居民未戰而降,以為會幸免於禍,但幾天之內先後經過三批蒙古大軍,這一下把該城地皮刮了三尺,蒙軍走後,這兒已同廢墟一樣。對蒙古人來說,這種做法既解決了自己的給養問題,也大大地消弱了敵人,使敵人失去反抗的人力和物力。所以,龐大蒙古帝國的建立,僅僅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然而,卻持續了幾百年,實在是人類曆史上的奇跡。
成吉思汗對於工匠有著令人奇怪的興趣,每戰之後,工匠一個不殺,都帶到大漠,讓他們從事生產。這是因為蒙古生產技術落後,尤其缺少工匠。也真難為成吉思汗能想出這種辦法來,用最快的方式趕到了時代前沿,不亞於經過了幾次科技革命。他用工匠們建造無數的大兵工廠,生產作戰所需兵器。
有一個被俘虜後人想活命,但他又不是工匠,當蒙軍過來檢查時,他用右手食指在左手食指上來回晃了兩下,表示他會鋸木頭,蒙古人也居然留了他一條命。有一個西夏的降人,工技嫻熟,因而深得成吉思汗的寵愛,當耶律楚材到成吉思汗身邊時,這個工匠對他譏諷說,現在是需要工匠的時候,你這個酸秀才來幹什麼。
成吉思汗天才創意,把被俘的工匠組成了獨特的軍種——工匠隊,有人說,這是古代軍事史上最龐大的獨立兵種。
充分利用工匠,保證了蒙古軍武器始終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他們不僅有拋石機、連發弩、“火焰噴射器”,還從漢人那學來了火藥技術,改進了火器,建造了當時世界上威力最大的火炮。在後來的攻城戰中,炮兵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四大發明的火藥技術傳到歐洲,就是蒙古軍隊帶去的。
以當時幾乎是最落後的民族掌握時代最先進的技術,成吉思汗用一個“借”字,解決了幾百年都不一定解決的問題。
策經:拓展要有方略
打仗作戰得講究策略。為人處世也應懂得策略。成為人上之人就指日可待,策略可以助你實現理想、成就霸業。
用盡計策,另辟蹊徑
換一個角度,就能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成功學原理。但是,懶惰平庸的人往往不是不動手腳,而是不善於變換腦筋,這種習慣製約了他們擺脫困境的迅速反應能力。相反,那些成大事者都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讓問題成為人生難題。可以講,任何一個有意義的構想和計劃都是出自於思考,而且思考得越深髓,收益就會越大。一個不善於思考難題的人,會遇到許多取舍不定的困惑;相反,正確的思考變化能產生巨大作用,可以決定一個人應該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一個孩子在山裏割草,被毒蛇咬傷了腳。孩子疼痛難忍,而醫院在遠處的小鎮上。孩子毫不猶豫地用鐮刀割斷受傷的腳趾,然後,忍著巨痛艱難地走到醫院,最終撿回了一條命。雖然缺少了一個腳趾,但這個孩子以短暫的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一位年輕人到一家餐館應征做鍾點工。老板問:“在人群密集的餐廳裏,如果你發現手上的托盤不穩,即將跌落,該怎麼辦?”年輕人答道:“如果四周都是客人,我就要盡全力把托盤倒向自己。”最後,這位年輕人成了餐館的主人。
小孩子果斷地舍棄腳趾,以短痛換取了生命;服務員果斷地把即將傾倒的托盤傾向自己,才保證了顧客的利益。在某個特定的時刻,你隻有敢於舍棄,方有機會獲取更長遠的利益。即使遭受難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選擇最佳的失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