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1 / 3)

朱元璋真正狠心之處還在於他誅殺功臣。

劉基是輔佐朱元璋的大智囊,有不賞之功。明朝建立後。他又格外遠權避謗,為的是不受人猜忌。但在朱元璋眼裏,劉基是一個學貫天人的神秘人物。他既能以這種神妙的術數輔佐我朱元璋,那為什麼不可以為自己想?還是報銷了省事。

劉基六十四歲時,已老態龍鍾,滿身是病。當時的宰相胡惟庸和他有過節兒,假意前去探問。朱元璋就命胡惟庸攜帶醫生前往治療。吃了這個禦醫的藥,劉基覺得腹中慢慢漲大,心下疑惑,就把情況告訴了朱元璋,說:“皇上,臣如今肚內一塊硬結,擔諒著不好。”朱元璋卻是心不在焉。三個月後,朱元璋特地派人去探問,回說沒有好轉的希望,就頒一道詔書,命他回家安養去吧。劉基於洪武八年(1375)三月抵家,四月十六日就因慢性藥物中毒而死,享年六十五歲。

徐達是武將中功勳最高的,與朱元璋是一起割草放牛的少年朋友,比朱元璋小四歲。一直是他的弟兄和心腹。徐達這個人莊重沉穩,有大事都和朱元璋商量,立大功也不敢驕橫。朱元璋曾稱他“昭明乎日月,惟大將軍一人而已”。

朱元璋稱帝後,徐達一直小心謹慎。但他的妻子張氏桀驁不馴,一日在誥命夫人宴上,她頂撞了馬皇後,被朱元璋知道了。他認為這是徐達心有不平的表露。第二天,朱元璋在內廷設宴,招待群臣。席間,朱元璋持杯走到徐達麵前,說道:“牝雞司晨,家之不祥。現在卿家可以免除赤族之禍了。朕特來向你祝賀。”徐達摸不著頭腦,趕緊跪下喝了朱元璋手中的酒。他勉強支撐到宴會結束,回家一看,張氏已被武士殺死了。

這事雖然過去了,但朱元璋猜忌之心並沒減退。洪武十七年(1384),徐達生大病,後背長瘡,但第二年有了好轉的跡象。朱元璋表麵上做出很高興的樣子,但心底卻蒙上一層厚厚陰雲。一天,他把一個禦醫召來,問道:“像魏國公這種病忌什麼口?”禦醫說:“忌食蒸鵝。”幾天之後,皇帝給徐達送來了禦賜膳食。徐達打開食盒一看是隻蒸鵝。他發瘋似的吃了下去,一家人當著太監的麵,連哭泣都不敢。不久,徐達就死了。

功臣中死得最慘烈的是傅友德。傅友德早年投奔朱元璋,他打仗極其勇猛,又深諳兵法,立有大功,是第一代封公爵的人。藍玉案結束後,所剩功臣不多了,朱元璋把目光投向了傅友德。傅友德膝下二子,個個英武過人,朱元璋就拿他們開刀。洪武二十七年(1494)十一月二十九日,朱元璋主持一個宴會。在步入宴會廳時,他見擔任守衛任務的傅友德的兒子傅讓沒有按規定佩帶劍囊,便顯出一臉怒氣,說傅讓簡慢無禮,讓傅友德把兩個兒子叫來。傅友德隻好戰戰兢兢地離開坐席而去,當他走到大殿門口,衛士又傳旨:“帶二人的首級來見。”當兩顆人頭在傅友德手中時,朱元璋還在問:“你是不是怨恨我?”傅友德再也控製不住,大吼道:“你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我這樣做不正遂了你的心願嗎!”說完自刎而死。

在朱元璋眼裏,最重要的是權力和利益,誰損害或威脅到這些,誰就是他的敵人,無論是功臣還是親屬。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12歲母親去世,兩年後投奔到朱元璋那裏。當時,李文忠見朱元璋一身華麗的衣服,便拉著他的衣襟作耍,朱元璋說道:“外甥見舅如見娘噢!”說完有些哽噎。

李文忠在軍中英勇機謀,頗有大將氣度,立下不少戰功。洪武三年(1370),大封功臣,李文忠進封曹國公,為開國六公爵之一,同時出任最高軍事長官大都督府左都督。這時他隻有三十一歲。

在李文忠孤幼平凡時,朱元璋去扶持照顧他,在他升騰發達時,又猜疑他。因為朱元璋的兒子能力平平,沒有一個能趕上這個外甥的,這一點令朱元璋憂心忡忡。後來,朱元璋得知李文忠曾隱瞞了一段欲投降張士誠的曆史,對他起了殺心。一次,李文忠進諫,朱元璋大怒,說:這話是誰教你的。等李文忠回家一看,幕僚全被捉去殺了。

洪武十六年(1383)十二月,李文忠驚懼大病。第二年初,朱元璋去看他,他想坦白那段曆史,又被朱元璋止住。三天後,這位叱吒戰場三十年的大將竟然撒手西去了。消息傳出,舉朝震驚。不知道他為什麼猝然而死。正在朝野迷惘之際,朱元璋突然將為李文忠看病的醫生及其家屬一百餘口統統處死。李文忠之死似乎成了謎,但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何人所為。

權經:成為一個卓然自立的領導者

權力是人與人之間不斷競爭而產生和強化的。它需要不斷的積累,更需要超人的智慧和過人的手段,才能擁有。

樹立“領導”的形象

一個君王想統治好自己的天下,就要在人民麵前做出榜樣,樹立良好的形象;一個大臣想在朝中飛黃騰達,就要在群臣中樹立威信,被大家稱道、佩服。其實做人也是一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若以身作則,模範帶頭,對身邊的人將起到極大的影響作用。

劉秀樹立威信籠人心

公元前二十七年,赤眉軍的樊崇、劉盆子投降,劉秀對他們說:“你們過去大行無道,所過之處,老人弱者都被屠殺,國家被破壞,水井爐灶被填平。然而你們還做了三件好事:第一件是攻破城市、遍行全國,但沒有拋棄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劉氏宗室為君主;第三件事尤為值得稱道,其他賊寇雖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機時刻都是拿著君主的頭顱來投降,唯獨你們保全了劉盆子的性命並交給了我。”於是,劉秀下令他們與妻兒一起住在洛陽,每人賜給一區宅屋,二頃田地。

劉秀極善於調解將領之間的不和情緒,絕不讓他們相互鬥爭,更不偏袒。賈複與寇徇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勢,劉秀則把他們叫到一起,居間調和,善言相勸,使他們結友而去。對待功臣,他絕不遺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虜將軍祭遵去世,劉秀悼念尤勤,甚至其靈車到達河南,他還“望哭哀慟”。中郎將來歙征蜀時被刺身死,他竟乘著車子,帶著白布,前往吊唁。劉秀的這種舉動雖然很可能是作秀,但確實贏得人心。

劉秀在稱帝之前就告誡群臣,要“在上不驕”,做事要兢兢業業,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日慎一日,等等。在後來的歲月裏,劉秀始終如一地自戒戒人,這種用心良苦的告誡,雖不能從根本上扭轉封建官場的習氣,但畢竟起了一定的作用。

為了籠絡人心,他把戰敗部隊的投降將領封為列侯。但是這些投降將領並不安心,老擔心劉秀總有一天會收拾他們。劉秀看出了他們的心思,就讓他們各回原來的軍營統帥部隊,然後自己騎著馬,隻帶幾個隨從,到各軍營去檢閱。

投降的將領見劉秀這麼信任他們,都很感動,在一起議論說:“蕭王這是把一顆真心放到別人的肚子裏,也就是推心置腹呀!我們能不為他拚死效力嗎?”從此都一心向著劉秀了。

劉秀通過自己良好的形象建立了良好的口碑,也贏得了臣民的心。

康熙作秀感化知識分子

康熙即位後,著手感化漢族知識分子。他頒詔天下,令地方官員舉薦有才學的明朝知識分子遺老遺少,讓其當官。但是,此舉收效甚微。

這時候,陝西總督推薦了關中著名的學者李喁,可是,這個李喁以有病為理由,堅決不肯入京做官。在對他的態度上,康熙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和恭敬,派大吏們不斷地看望他,等他病好了催促入京。

大吏們天天來催促,可是李喁臥在床上,十分頑固。這些官員怕因此自己的烏紗帽不保,就讓人把李喁從家裏一直抬到西安,督撫大人親自到床前勸他答應進京。不知道這個李喁哪根筋不對,竟然以絕食相威脅,還趁人不注意要用佩刀自殺。大吏們沒辦法,隻好把這些事情上報康熙。康熙再一次表現出了一代大帝的氣概,一點不生氣,而是吩咐官員們不要再逼他。

1730年,康熙西巡到西安,讓督撫大人轉達了自己的看法,說李喁是當代大儒,想要親自前去拜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