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1 / 3)

學會推功攬過

做人要勇於認錯,這並不會把你的“汙點”擴大,反而恰恰會把“汙點”變“亮點”,因為誰都知道認錯需要勇氣。晉人習鑿齒曾對此發過這樣的議論:“承認過失而使事業興盛,這是最聰明不過的做法。如果推諉過失,隻宣揚自己的成功,不提及自己的失誤,以致上下離心,那才是最愚蠢的做法。”所謂小錯不掩大德就是這個道理,認個錯,實際上是在顯示為人的“豁達”。

鮑叔牙拒受相國之位

在春秋戰國時期,鮑叔牙讓賢是著名的一例。鮑叔牙和管仲原是好朋友,二人相互之間十分了解和推重。後來兩人分別輔佐齊襄公的兒子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齊襄公死後,兄弟倆爭位,進行了火拚,管仲曾偷偷地射了公子小白一箭,幸虧衣帶鉤擋住,小白才未喪命。後來偏偏是公子小白即位,即齊桓公,鮑叔牙為了齊國能夠得到管仲這樣的人才,勸說齊桓公從魯國要回管仲。

鮑叔牙設計從魯人手裏要回管仲。後來,因為鮑叔牙在齊桓公即位及其他方麵立有大功,齊桓公要拜他做相國,鮑叔牙則真誠地推辭說:“陛下何不任管仲為相?我在五個方麵不如管仲。第一,對待百姓寬容柔和,替他們著想打算,我不如管仲;第二,治理國家而又能使大權統一在君王手裏,我不如管仲:第三,講究信義,能夠受到百姓的真誠擁戴,我不如管仲:第四,製定禮儀製度,讓四方百姓都來效法遵守,我不如管仲;第五,親臨戰場擂鼓進軍,使戰士勇氣倍增,我不如管仲。我和管仲有這麼大的差距,您為什麼要拜我做相國呢?您如果想成就霸業,非重用管仲不可。”齊桓公也乃一代明君,不計管仲一箭之仇,所以聽了鮑叔牙的話,重用了管仲,終於得以“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的五霸之首。鮑叔牙讓賢也成了千古佳話。

鮑叔牙說別人好,自己差,放著高官厚祿不要,偏偏推薦他人,在我們看來也許夠糊塗吧?但大丈夫以大局為重,鮑叔牙雖謙虛卻助齊成就霸業,也令自己的美德成為千古流傳的佳話,實乃大聰明啊!

秦穆公認錯饒罪將

晉文公逝世,秦國東方的強敵被大大削弱了,不久,鄭文公也去世了,而新立的國君背秦事晉,令秦穆公大為惱火。秦穆公準備出兵伐鄭,討其失禮之罪,讓中原各國見識秦國的兵威。秦穆公想,齊、晉相繼稱霸之後,總算要輪到秦國揚眉吐氣了。

於是秦穆公不聽宰相百裏奚和蹇叔的諫阻,派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位大將,率領大軍千裏襲鄭。但鄭國早有防備,在崤山之地伏擊,一舉殲滅秦軍,俘虜了三員主將。這就是有名的崤山之戰。

秦軍的大敗令秦穆公既憤怒又痛惜,因為秦國的精銳部隊幾乎在這場戰役中損折殆盡,必須經過好幾年的時間才能恢複。他向鄭國要求遣返三位囚將,交由他親自問罪處死,以償其戰敗之責。鄭國為了結好秦穆公,便答應了他的請求。

但當三名敗軍之將回到秦國的時候,秦穆公並未興師問罪,而是穿上祭服,表示對陣亡將士的哀悼,然後親自到城郊迎接。三將見到了國君,都覺得慚愧萬分,一起跪在地上自請死罪。秦穆公連忙扶起,哭對三人說:

“我不聽百裏奚、蹇叔之言,強要出兵攻鄭,導致秦軍大敗,更害得三位將軍被敵人俘虜,深受侮辱。這完全是我一個人的罪過,和三位將軍沒有關係。我希望你們能繼續為秦國效力,日後再替我報仇雪恥。”

於是秦穆公便恢複三人原來官職,繼續讓他們掌管軍隊,而且給他們的待遇比前還要優厚。秦穆公的這種做法讓三位敗將非常感動,發誓不忘戰敗之恥,必報喪師大仇。

在三位將軍立誌複仇的積極訓練下,秦國的軍力漸漸壯大。數年後,秦國做好完善的準備,再次由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舊將領軍,向鄭國進攻。很巧,兩軍對決的戰場依然是在崤山這個地方。這次秦軍將士視死如歸,打了一個大勝仗,洗刷了以前的敗戰之辱。

秦穆公可謂裝糊塗的高手,他不但穿上祭服哀悼陣亡軍士,還親自出城迎接三位敗戰之將,甚至把所有的責任攬到自己的身上!不管崤山之敗的真正責任在誰,一個國君願意如此承擔,作為敗軍之將還有什麼話說呢?隻有感動而已。這種感情具有擴散性及感染性,當秦穆公的承擔廣為全民及軍士所知,誰不感念他的大度及慈悲呢?

事實上秦穆公未必真的不怪三位大將,他攬過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手段製造這三位敗戰之將的愧疚感和罪惡感,而這三位敗戰之將為了消除這種感受,就必須重回戰場,就算秦穆公不指定他們出戰,他們也必會自動請纓,否則根本無法在朝中立足。等到雪恥的機會一來,三位將軍哪個還敢怠慢,全都視死如歸,浴血奮戰,果然,他們勝利了。

做人將過失攬歸自己,說一聲“一切責任由我來負”。這種做法恰好成了以退為進的迂回戰術,得了人心,成就了美名。

所以說在做人糊塗學中,我們提倡,無論是對是錯,不妨先自己攬過。糊塗之中,自有奧妙。

大智慧:走路時,別把頭仰的太高,時間長了脖子受不了,也失去了從群眾中汲取智慧的機會。

打出一張“借”的狠牌

借有幾種方式:或明借或暗借,或正借或反借。但不管怎樣都是為了打出一張“借”的狠牌,以便確保自己心想事成。東漢末年,曹操在平定北方、統一中原之後,統率二十萬(號稱八十萬)大軍沿長江東進,企圖迫使占有江南六郡的孫權不戰而降,然後一統中國。

這時候,屢遭敗績的劉備已退守到長江南岸的樊口。受劉備的委托,諸葛亮隻身一人前往柴桑會見孫權。諸葛亮舌戰群儒,堅定了孫權迎戰曹操的決心,於是,孫權和劉備結為聯盟,共同抗曹。孫、劉的軍隊與曹操的軍隊在赤壁相遇,拉開了赤壁大戰的序幕。

曹操軍隊不善水戰,初次交鋒,孫、劉占了上風。曹操命令荊州降將蔡瑁、張允訓練水軍,周瑜大會群英,巧施離問計,使曹操斬殺蔡瑁、張允。曹操失去善於水戰的指揮,窘迫之際,將大船、小船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鎖在一起,這樣,大江之上,任憑風大浪大,戰船不再顛簸,曹操以為得計。

周瑜得知消息,決心用火攻打敗曹軍。但是,時值冬季,江上多西北風,如果用火攻,不但燒不了曹軍,反倒要燒了自家戰船,周瑜為此坐臥不寧。諸葛亮能察天文地理,早已測知冬至前後將會有一場東南風出現,於是自告奮勇,要“借”一場東南大風,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驚喜若狂,又得大將黃蓋以死相助,以“苦肉計”騙得曹操的信任。在東南風乍起之時,駕著十餘隻載滿澆上了油和裹有硫磺、幹草等易燃物的戰船,在夜幕來臨之際,迅速接近了曹操的戰船。黃蓋一聲令下,點燃幹草,十餘艘戰船在東南風的勁吹之下,猶如十餘隻火龍,直撲曹操的戰船。

霎時間,江麵上煙火衝天。曹操的戰船連在一起,一船著火,幾十隻船跟著著火。曹操的水軍士兵大部分被燒死、溺死在江中。火從江麵蔓延到曹軍岸邊的營寨,岸邊的曹營也變成了一片火海。

孫、劉聯軍乘勢水陸並進,曹操從華容道僥幸逃得性命,二十萬大軍損失殆盡。

讓我們再舉一個借勢成事的例子:如果一個人後院起火,正好有風從背後來,結果可想而知。

1980年,美國總統競選的決戰是在共和黨候選人裏根與民主黨候選人卡特之間進行,由於二人當時的實力旗鼓相當,因此他們二人展開了美國競選史上最激烈的爭奪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