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2 / 3)

當時的卡特是已經當政四年的在職總統,但政績並不突出,而且內政方麵不能令人滿意,國內通貨膨脹加劇,失業人數猛增等等。人們對這些有關國計民生的問題十分不滿,怨聲載道。而這些正好成了裏根手中的王牌,他集中火力攻擊卡特經濟政策失誤,並聳人聽聞地宣稱他要消除“卡特大蕭條”。

而這時的卡特也抓住廣大民眾關心的戰爭與和平問題,指責裏根增加防務開支的主張是好戰之舉。

裏根與卡特就是這樣唇槍舌劍,拳來腳往,雙方一時難決雌雄。

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廣播、電視、報紙等大眾傳播媒介對人們的影響極為廣泛。一個人的形象,在美國民眾的心中往往占有重要位置,有時甚至直接決定了選民投誰一票。所以。總統選舉,與其說是選民在選擇候選人的政策綱領,不如說是在品味候選人的性格、智慧、精力、風度。在這方麵,裏根可以說是占據得天獨厚的優勢。

在裏根當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之後,他當年在好萊塢演過的電影,一下子成了熱門,全國各地影劇院、電視台爭相放映。這股裏根影視熱風,無疑替裏根做了一次絕好的宣傳。人們從影視中看到,當年的裏根英俊瀟灑、精明強幹,而現在仍然生機勃勃、幹勁十足,風度不減當年。這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很好的印象。

在裏根影視風興起的同時,裏根還借電視媒體極力展示自己的風采。在與卡特的電視辯論中,裏根表現得能言善辯、妙語連珠,而卡特則相形見絀,呆板遲鈍,結結巴巴。因此在投票之前關鍵性的一場電視辯論後,民意測驗的結果,支持裏根的人上升到67%,支持卡特的人下降為30%。1980年11月4日大選結果,裏根以絕對優勢大獲全勝。

卡特本身就因失業人數猛增等,引起後院起火。正趕上與裏根爭奪總統,好萊塢電影之火終於把他燒得遍體鱗傷,“無顏見人”,從而退出了政治舞台。

可見,“借”是一張狠牌,就看你會不會打!

大智慧:劉備借荊州,為進取中原奠定了基礎。為三國鼎立紮下了根,必要時“借”是一種資源。

高明者高在自知之明

自古以來,人們最大的“盲區”之一,就是是不能正確估價自己。於是,眼高手低者有之,好高騖遠者有之,剛愎自用者有之,自暴自棄者有之。故老子認為,認識別人的可以說得上機智,而認識自己的才算得上是高明。另一位哲人也曾告誡過人們,“人貴有自知之明”。

在《老子》第三十三章裏,老子提出精神修養的問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說,善於識別人的人,可謂智慧;善於認識自己的人,可謂明通。老子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做人的道理:第一,人必須正確真正了解自己。有時人會對自己不甚了解,甚至產生錯覺,此所謂“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第二,人必須正確估價自己。“自卑”固然不足取,但“自負”同樣不足取。隻有恰如其分地估價自己,在此基礎上給自己在社會中“定位”,才是可取的,也是明智的。如果說一個普通的人,正確給自己“定位”會有助於自身發展的話,那麼,作為一個欲成大事者,是否既能“知人”,更能“自知”,能否正確給自己“定位”,則會事關人生興衰。

《戰國策》是一部記載戰國時期各國史事的資料書。上繼《春秋》,下至戰國末年,包括東周、西周、秦、齊、楚、越、魏、燕、宋、衛、中山等十二國策。這部書中保存了當時遊說之士從事政治活動的大量記載。《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其中一篇,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戰國時的齊人鄒忌,身高八尺,體形容貌瀟灑漂亮。在齊威王時任齊相,輔佐威王改革政治。

一天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著鏡子,對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他的妻子說:“您漂亮極了,徐公哪能跟您相比呢?”

城北的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所以,鄒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就問他的妾:“我跟徐公誰漂亮?”他的妾說:“徐公哪裏比得上您!”

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麵來,鄒忌與他促膝而坐,交談中,鄒忌問:“我和徐公,誰漂亮?”那個客人說:“徐公不如你漂亮。”

又過了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他,發現自己不如他漂亮;再對著鏡子瞅瞅自己,更是自愧不如。晚上,他躺下來反複琢磨這件事,終於領悟到:“我的妻子說我漂亮,是偏愛我;我的妾說我漂亮,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說漂亮,是有求於我。”

於是,鄒忌上朝去見齊威王,說:“我確實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欲有求於我,所以都說我比徐公漂亮。現在,齊國的領土方圓千裏,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大王的後妃和左右近臣沒有誰不偏愛大王,朝廷上的臣子沒有誰不怕大王,全國沒有誰不有求於大王。由此看來,大王受到的蒙蔽是非常深的。”

齊威王還算是個明白人。他仔細聽了鄒忌的一番話後,覺得很有道理。不是嗎?自己身為一國之君,偏愛者、畏懼者、有求於自己者數不勝數。在這背後,我豈不就可能受蒙蔽麼?於是,齊威王下令道:“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夠當麵指出寡人錯誤的,得上等獎賞;能夠上書規勸寡人的,得中等獎賞;能夠在市場和朝廷上批評議論而傳人寡人耳朵的,得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的時候,臣子們上朝規勸,門庭若市;幾個月後,就隻有斷斷續續上朝規勸的了;一年後,有人雖然想提意見,但實在沒有什麼好說的。燕國、趙國、韓國和魏國聽到這種情況後,都來齊國朝拜。這就是人們說的在朝廷征服了敵國。

唐朝的李世民,也是一位能夠正確看待自己、不高高在上的“明君”。

一次,李世民問大臣魏徵:“君主怎樣才算明智?”

魏徵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意思是說,正麵的話反麵的話都要聽,才能成為明君,隻聽信一麵之詞,就會成為昏君。魏徵還講了堯、舜怎樣了解下情而不被蒙蔽,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怎樣因偏信佞臣的話而遭禍滅亡,然後又說:“人君兼聽廣納,貴臣就不能蒙蔽他,下情就能上達。”

李世民十分讚賞魏徵的話,連連說:“好!好!”

李世民親眼看見隋煬帝是怎樣亡國的,時常引以為戒。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他有意給自己設立對立麵,鼓勵群臣“犯顏直諫”,當麵給他提意見。大臣們對一件事有不同的意見,他都能夠聽取,並參照比較,擇善而從,或互相補充。這樣,就減少了片麵性,也就減少了差錯。

李世民還鼓勵群臣對他下的詔書敕令提出異議。他說:“中書、門下都是執掌機要的。詔書敕令有不便施行的,他們都應該提出異議。現在隻見他們順從,不見有所反對。如果光是收發文書,那誰都會辦,何必選拔人才來做這些官?”在李世民看來,別人隻是順從自己,自己就隻能看到已經看到的一個方麵;有人提出異議,自己才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麵,對事物才能看得比較周全。

經過隋末唐初的大亂後,李世民掌握政權的前三年,又接連發生大災。到了貞觀四年,大治初見成效。這年冬天,李世民對侍臣說:“我有二喜一懼:今年豐收,是一喜:北方邊境平安無事,是二喜;太平了就容易驕傲奢侈,驕傲奢侈了危亡就會隨之而來,是一懼。”貞觀五年末,他又對侍臣說:“治國就像治病,病雖好了,還要小心看護。如果任意放縱,病複發了,就不可救了。現在中國幸得安寧,四夷也都歸順,確是自古少有。然而,我一天比一天更謹慎,唯恐這樣的好局麵不得保持。因此,很想聽你們的諫諍。”魏徵認為李世民的這種想法很對:“內治外安,我並不喜歡,就喜歡陛下這種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