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3 / 3)

李世民很注意聽取諫諍,但是,他畢竟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所以有時也覺得受不了。有一次,李世民罷朝回到後宮,怒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掉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後問:“你要殺掉誰?”李世民說:“魏徵每每在大庭廣眾之下侮辱我。”長孫皇後聽後不聲不響地退下,換上一身朝拜的禮服,出來向李世民道賀。她說:“我聽說‘主明君直’,現今魏徵如此直率,不正是因為陛下是個明君嗎?我怎敢不賀?”李世民聽後,明白了皇後的意思。

貞觀十一年秋,魏徵看到李世民向善之心比過去差遠了,聞過必改也比過去差了,他想到:君主善始者多,善終者少,這並不是創業容易守成難,而是由於在憂患中,就會真心實意地對待下屬,那樣就從北胡到南越全國上下都會同心同德;在安逸之中就會驕傲放縱自己而輕視別人,那樣即使最親近的人,也是離心離德,“雖震之以威怒,亦皆貌從而心不服”。因此,他上疏“十思”:見可欲則思知足,將興繕(大興土木)則思知止,處高危則思謙降,臨滿盈則思抑損,遇逸樂則思撙節,在宴安則思後患,防壅蔽(阻塞、蒙蔽)則思延納(廣泛聽取意見),疾讒邪則思正己,行爵賞則思因喜而僭(超過製度規定),施刑罰則思因怒而濫。李世民對這次上書很讚賞,親手寫了詔賞賜他:“得出之諫,朕知過矣。當置之幾案,以比弦韋。”

貞觀十三年,魏徵又上疏,寫下了李世民與貞觀初年相比“漸不克終”的十條。李世民看了以後,叫人把它寫在屏風上,“朝夕瞻仰”,並交給史官記錄在案,借以督促自己力求善始善終。

又過了四年,魏微死了。李世民痛哭不已。他對侍臣說:“人用銅作鏡子,可以整衣冠:用曆史作鏡子,可以見興替;用人作鏡子,可以知得失。魏徵沒了,我從此失去了一麵鏡子。”

鄒忌、魏徵不愧為一代名臣。他們敢直言相諫,確實起到了“高參”的作用。但最難能可貴的,還是兩位君主,能夠聽取不同意見。要知道,承認自己的不足甚至錯誤,是需要勇氣的!有很多不善做人者,也知道自己的不足甚至錯誤,可礙於“麵子”,終不肯放下“架子”,最後聽到的是一片讚美聲和附和聲,也正是在一片讚美聲或附和聲中,自己擊垮了自己!

大智慧:人貴有自知之明,無論你的成就有多高,一定要清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代表人物:孫權

孫權分權的最大特點是既用人則充分信任,授與權力,決不從中幹擾或掣肘,對於各種人才的短處能較好地避免而充分發揮其長,這樣使自己手下的各類人才都能盡其所用,每個人都能放心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

用人有術,務得其道。孫權從其兄孫策手中接過主持江東軍政事務的大權,孫策曾叮囑過他“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為什麼呢?因為張昭曆侍孫堅、孫策及孫權三主,深知內部事務的管理,加之其老成持重,對如何處理內部事務有其特定的優勢,使用他來解決江東內部各種事務是有好處的;而周瑜,年輕氣盛,有智謀,軍事才能突出,敢於不守舊規而不斷創新,依靠他來處理相應的事務,有利於江東的進一步發展。

從實際情況來看,情況也恰恰如此。比如,如何對待曹操舉兵南下,打敗了劉備,追逼江東。張昭等出於守城的目的,主張求和,而周瑜則主張迎戰。這就充分發現了張昭的保守和周瑜的開拓性。但處理這樣的問題,孫權也不是盲目地隻聽取哪一方的意見。孔明為實現孫劉聯合抗曹的構想,隻身來到江東勸說江東聯合抗曹。孫權首先是不急於與之見麵,而是由張昭等群臣與孔明進行辯論,孫權則能從中廣泛聽取不同的意見。因此,孔明舌戰群儒,使東吳的文臣敗下陣來,很明顯從道理上講是聯劉抗曹為上,但孫權還是不急於下結論。接著他才接見孔明。最後他才征求周瑜之意見,為什麼呢?一是孫策臨終有言在先,二是孫權盡管有此決心,但需有良將才能實現其決心,如無良將而空有願望也是不能破曹操的。為此周瑜提出了曹操南下存在著“四忌”,進一步堅定了孫權的信心。孫權決定聯劉抗曹後,當即全權委托周瑜統帥大軍,抵抗曹操,終於在赤壁之戰中打敗了曹操,確保江東的安定。

接手江東之後,孫權麵臨著兩大難題,內憂和外患。內憂主要是部將猜疑,山越不服,李術叛亂,加之黃祖未除,江東尚未連成一體:外患主要是曹操南下之心愈烈,企圖一吞江東,而劉備在赤壁之戰後,借荊州不還,雖劉備在西蜀,但荊州乃兵家重地,始終如鯁在喉。為確保江東基業,孫權首先抓住了張昭和周瑜這一文一武的龍頭,待張昭以師傅之禮,待周瑜以兄事之,於是張、周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這樣就基本上穩定了內部,迅速扭轉了局麵。

孫權不但信任將領,還對將領關懷備至。如甘寧原為孫權殺父仇人黃祖部將,在孫權興師報父仇時,甘寧射殺大將淩操救了黃祖,成為孫權的仇敵。但後因黃祖不用,甘寧投奔孫權,權則不計前嫌,豁達大度,“興霸來此,大獲我心,豈有記恨之理,請無懷疑,願教我以破黃祖之策。”甘寧果感其仁德,攻破夏口,射殺黃祖,為孫權報了父仇。合肥之役,甘寧百騎劫魏營,不折一人一騎,孫權對眾將曰:“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以相敵也。”不但重賞甘寧,還特意撫慰其忠勇:“將軍此去,足使老賊驚駭。非孤相合,正欲觀卿膽耳!”當甘興霸與淩統發生矛盾時,孫權也能及時從中相勸,調和彼此的矛盾。他對淩統說:“興霸射死卿父,彼時各為其主,不容不盡力。今既為一家,豈可複理舊仇?萬事皆看吾麵。”一方麵加封淩統,一方麵又調甘寧外任,避免彼此的衝突。同時,孫權對甘、淩之矛盾也極力設法化解。當淩統為曹休射中坐騎掀翻在地,樂進持槍蠡來刺之時,甘寧射中樂進麵門,救了淩統一命。事後,淩統拜謝孫權,孫權則說:“放箭救你者,甘寧也。”致使兩人合好,並成為生死之交。

孫權對每次出征或獲勝而歸者,都親自外出迎送,並設宴進行慰勞,而每有將校戰死必痛心疾首。所以,周瑜曾對蔣幹如此說道:“大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必行,計必從,禍福共之。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複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這就叫“君惠臣忠”,孫權行其仁,本身也就包含有智。通過這種“仁”。他將民心、軍心、將相之心牢牢地抓住,使其盡其心智、才能,忠心耿耿。

糊塗經:避免“聰明反被聰明誤”

“人生難得糊塗。”人生在世,一些事情應該知根知底,一些事情可以一無所知。其實,說糊塗並不糊塗。所謂“難得糊塗”,實際上是最清楚不過了。正因為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卻又對個中緣由不能說破,於是便隻能裝起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