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也可交朋友
俗話說:人至察則無徒。做人還是應心胸豁達,不可過於較真。哪怕是眾人眼裏的惡人、小人、屈節之人,也要敢於拿來為我所用。這些人用之得法,都會發揮出巨大的力量。那麼對一些小瑕疵,何不睜隻眼閉隻眼呢?
魏文侯起用吳起
吳起雖具才華,卻趨名好利,是個十足的名利狂,為得仕途,不惜使用卑劣手段。吳起到魯國請率大軍攻齊,卻因妻子為齊國人而受到懷疑,於是吳起憤然殺妻,後遭魯臣嫉妒,被削掉了兵權。
吳起本想用妻子的性命來換取自己的輝煌前程,不想在號稱“禮儀之邦”的魯國栽了跟頭。不僅白白搭上了妻子的性命,而且弄得名聲狼藉,徹底堵死了自己仕進的道路。他聽說三晉之中,魏文侯最賢明,便跑到魏國,結識了魏國大臣翟璜,便求翟璜將他引薦給魏文侯。是時,魏國的西部邊境西河一帶與秦國接壤,連年受到秦軍的侵擾,魏文侯正在物色能守衛西河之人。翟璜便向魏文侯推薦吳起。
魏文侯不放心,又征求相國李悝的意見。他問李悝:“吳起是個什麼樣的人呀?”李悝說:“吳起貪婪而且好色,但在用兵打仗方麵,是一個傑出的人才。”魏文侯立即召見吳起,聽吳起暢談其治軍用兵之策,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於是毅然拜吳起為將,令他率軍去抵禦秦軍的進犯。吳起再顯身手,不僅擊退了秦軍的進犯,還大舉反攻,一氣攻占了秦國五座城邑。之後,吳起又與魏國名將樂羊一道遠征中山國,曆時三年,終於滅掉中山,使魏國威名大震。鑒於吳起的軍事才能與赫赫戰功,魏文侯任命吳起為西河守,讓他肩負起了防禦魏國西部邊境的重任。
宋代的杜衍曾經說過:“如今當權在位的人,大多數喜歡指責別人小事的過失,這樣做實在是不寬恕的行為。”杜衍從做知州的長官到安撫官員,從來沒有斥責過一位官員。對那些不稱職的官員,就讓他們幹一些實際的事,不讓他們閑下來養成懶惰的習慣;對那些行為不謹慎的官員,用不謹慎會導致禍患的道理教育他們,不一定要以法懲罰他們。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還應放開胸懷,接納他們。
精明反被精明誤
“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意思是最聰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雖然有才華學識,但平時像個呆子,不自作聰明;雖然能言善辯,但好像不會講話一樣。無論是初涉世事,還是經驗頗豐,無論是做大事,還是一般人際關係,鋒芒不可畢露。有了才華固然好,但在恰當的時機運用才華而不遭人忌,才算是更大的才華。鋒芒畢露,容易招惹是非。
孔融譏諷招來殺身之禍
孔融,東漢末年人,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小時候聰慧過人,後來被漢獻帝征至朝廷為官,十分受倚重。孔融對曹操壟斷朝中大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十分不滿,經常冷嘲熱諷。曹操打敗了對手袁紹,將袁紹的兒媳甄氏送給自己的兒子曹丕為妻,孔融便寫信給曹操道:“當年武王伐紂,將紂王的妃子妲己賜給了周公。”曹操問他這件事什麼典籍上有記載,孔融回答:“以今天的事情去推測,那時大概當然會這樣了。”既自以為是,又明顯地表示出對此事的反對。曹操主張禁酒,說酗酒可以亡國,孔融回答說:“夏、商兩朝是由於婦人而失天下,現在卻不禁止婚姻;看來閣下之所以極力主張禁酒,隻是因為打仗需要軍糧,並不是怕什麼亡國吧!”揭露了曹操以大帽子唬人的手段。
對孔融的屢屢譏諷,曹操自然十分惱火,早就欲除之而後快,可考慮到他的名聲太大,隨便殺掉,必然使自己落下個“害才”、“殺才”的惡名,一直隱忍下來,後來實在難以忍受,便指使他手下一個名叫路粹的人出麵告發孔融,罪名有兩條:一是不忠,看到天下大亂,想要圖謀不軌,聲稱自己是聖人之後,應當取劉氏天下而代之:二是不孝,說父親對兒子有什麼可親的,他當初隻不過為了發泄情欲才弄出來孩子,還說兒子對母親也不必那麼孝順,人托生母體,隻不過像是一個物體裝在瓶子中一樣,生出來以後也就斷絕關係了。有了不忠不孝的大罪名,曹操殺起來便名正言順了。
於是,孔融就這樣空有才華未得施展就死於曹操之手。看來,不會隱忍,看哪兒都不順眼,橫加指責,的確不是明智之舉。
一個聰明而富於洞察力的人身上經常隱藏著危險,那是因為他喜歡批評別人。雄辯而學識淵博的人也會遭遇相同的命運,那是因為他暴露了別人的缺點。
老子曾告誡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意思是說,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與愚魯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
老子還告誡世人:“不自露,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誇,故有功:不自矜,故長。”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不自我表現,反而顯得與眾不同;一個不自以為是的人,會超出眾人:一個不自誇的人會贏得成功;一個不自負的人會不斷進步。做人也要謹記這一點,深藏不露才乃真君子。
禰衡狂妄遭斬首
禰衡是東漢末年的一位名士,很有才氣,但也很狂妄。求才若渴的曹操很想將他招至為自己的屬下,他卻有點看不起曹操,不僅不肯來,還說了許多不敬的話。曹操雖然十分生氣,因愛他之才,也沒殺他,聽說他善於擊鼓,便強令他到自己的帳下做一名鼓吏,想以此煞一煞他的傲氣。
一次,曹操大宴賓客,令禰衡擊鼓,並特意為他準備了一身青衣小帽。當禰衡一襲布衣進入席間時,從官嗬斥道:“鼓吏為什麼不換衣服?”
禰衡看了看眼前的場麵,明白了曹操的意圖,他不慌不忙地脫了外衣,又脫內衣,最後就這麼當著滿室賓客,一絲不掛,裸身而立,然後才徐徐穿上曹操為他準備好的鼓吏裝束,擊了一通《漁陽三弄》。
曹操隱忍再三,又一次要召見他,並備有盛宴,準備好好招待他。可狂傲的禰衡連營門都不入,手持大杖,在營門外捶地大罵。曹操的屬官紛紛要求殺了禰衡,曹操這一次也十分生氣,但還是考慮到自己的名聲,說:“我要殺禰衡,還不像殺一隻老鼠、麻雀那麼容易,隻是因為這小子有點虛名,我要殺了他,天下之人或許會以為我不能容他!且將他送給劉表,看劉表如何處置他吧!”
荊州太守劉表明白曹操是要借他之手殺掉禰衡,他也不願落下一個殺才士的惡名,客客氣氣招待他幾天之後,又將他送到了江夏太守黃祖那裏。
黃祖這個人脾氣特別急躁,也不圖自己有愛才美名,遇上像禰衡這麼個狂士,自然水火不能相容。有一次黃祖在一艘大船上宴請賓客,禰衡出言不遜,黃祖嗬斥他,他盯住黃祖的臉說:“你這個行屍走肉,為什麼不讓我說話?”黃祖可沒曹操那樣的雅量,一怒之下,便將他斬首了事。這就是禰衡狂妄的最終下場。
《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受益”,就是說不張狂、不自滿,人才能有所收益。做人必須謙虛,才能夠博采眾長,用以充實自己,還會自覺地改過從善,提高自己的修養,從而受益,並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世界上有些自以為是、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目光短淺,猶如井底之蛙。有一點才華就不可一世,實在自惹禍患。王陽明認為:猖狂、傲慢的反麵是謙遜,謙遜是對症之藥,虛以處己,禮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擇善而從,自反自省,控狂製傲,方可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