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水必湍之。古往今來,確實有不少智者仁人,因其才能出眾,行為脫俗而招來人的嫉妒、陷害。所以深藏不露,神機內斂,故做愚鈍不失為一種安身謀權的應變策略。
大智慧:聰明和糊塗本是天敵,但太聰明的人往往做糊塗事;糊塗的人也可能做出聰明事。
切勿自以為比別人聰明
聰明究竟是什麼?當你考察別人是否聰明時,千萬別以為自己比別人多長一顆腦袋,才是最聰明的做法。如果總自以為是,這是一種極其糟糕的做人習慣!
有很多人想靠自作聰明來顯示一下自己的優勢,孰不知,此為拙劣之舉。請不要自作聰明,以為自己比別人總多一點智慧,自以為是的人永遠都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謙虛一點,聽聽別人的意見,肯定會讓對方感到滿意,這樣,你就有機會影響對方了。
有時候,我們在交際中雖然考慮到了很多技巧,但是操作起來仍是不盡如意,反而弄巧成拙,與談話者陷入一種僵持不下的敵對場麵,使氣氛格外緊張。在這種氛圍下談話是使人感到傷腦筋的,談話的雙方都覺得自己與對方似乎有很深的隔閡(其實是根本不存在的,隻是心理上的感覺罷了),不能進行深入的溝通,感到別扭、尷尬、不舒服,甚至惱怒。這是雙方交際的失敗,然而這種場麵卻屢屢在生活中出現。
究其原因,雙方都對對方不滿意。但是雙方都不讓步,不願迎合對方。從一開始就進入了敵對狀態,劍拔弩張,哪裏還有餘地溝通。分明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了。
因此,如果我們在談話的一開始就注意到這一點,讓這次談話有一個好的開端,讓其在緩和愉快的氣氛中展開,在融洽的氣氛中結束,這對雙方來說,都達到了溝通的目的,且增進了友誼。
特別是在我們知道這次談話是無可避免地要與對方討論一場的情況下,更應懂得這一迎合對手,使對方滿意的技巧,它將使你和對方在愉快的心情中達成一致的協議。
所以,在一開始交談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讓對方說“是”。當然,這比較困難,但一想到以後的爭執,就易辦得多了。首先,你在談話前應該考慮好要說的東西。這些話所包含的內容應該是為對方所肯定的,而且也是你自己肯定的。例如,此次談話是為了對你們的合同達成一致。你就先對對方說:“此次合作的目的,我們都是想讓合作的項目成功,是不是?”對方肯定會說:“是的。”然後再說:“此次討論的目的,雙方都是想達成一致的協議,是不是?”對方肯定會再說:“是的。”有了這種鋪墊後,雙方緩和了敵對情緒。這樣一來,對方會覺得你和他們之間相同的地方是很多的,而且利益是息息相關的,溝通的可能就變成了現實。
如果我們一開始談話就提出一些意見相左的問題,或者提出雙方都極敏感的話題,那隻會激起對手心中的逆反情緒,而無其他任何好處。這樣做,對手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對你說出“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之類的話。據生理學家研究,當一個人說“不”的時候,他全身的神經、肌肉係統都會處於緊張狀態,隨時準備采取抵製態度來反對別人的意見。而一個人說“是的”、“對的”的時候,這些係統卻是處於鬆弛狀態的,這時對方感到你的意見與他的意見不謀而合,自然心情舒暢了。把對方激人緊張狀態中無異於無形中己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敵人。而且“不”這個答案是一個最難克服的障礙。一個人一旦說出了“不”字,就無異於走上了一條相反的道路。他就得為維護這個“不”字,也就是維護自己的自尊而付出代價。他需要很費力地為這個“不”字尋找根據以駁倒對方。這時想要說服他已很困難了,而這困難正是由於你自己的疏忽而造成的。
最好的成大事的辦法就是一開始就將對方導入與你一致的方向——肯定的方向,而不要讓他持否定的觀點。這樣至少能夠讓他暫時忘掉爭執,並且很樂意地接受你的意見。等他想起與你爭論時,也許已早被你所“同化”。所以,一個有技巧的人會讓對方在開始時就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而表示出肯定的意思。這樣他心情鬆弛,放鬆防備,連連同意你的看法,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你的建議,順從了你的要求,最終你會達到目的。這其實是一種心理戰術,讓他不覺得你有“敵意”,心理防線不斷向後拉,最後站在你這邊來。
這樣開好談話的頭後,有的人為了使別人不斷地同意自己的看法,把話說得很多很多。尤其是推銷員,常常犯這種錯誤。其實取得了別人的認同後,就應該讓別人有機會說話,讓別人發表自己的看法,難道你比他還了解他的事業和工作嗎?況且有些人你並不了解,不了解怎麼能夠讓談話深入下去?所以,讓別人告訴你幾件事吧。你也許想打斷別人的談話,但永遠不要那樣做,一是這樣做是很無禮的,二是你無疑已經傷害了別人的自尊,他會認為你小看他,對他的話根本不屑一聽,遇到脾氣暴躁的人是會惱怒的,“誰都重視自己,喜歡談論自己”。即使是你的好朋友,他們也不願聽你在那裏自吹自擂,一有機會,每個人都要滿足一下自己的表現欲。
有時,把你自己的想法說成是別人的創造,給他一些優越感,未嚐不可。法國一位哲學家說:“如果你想樹立一個敵人,那很好辦,你拚命地超越他,擠垮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贏得朋友,必須得做出點小小的犧牲,那就是讓朋友超越你,在你的前麵。”其實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當重要人物的感覺,一旦別人幫助他實現了或讓他體驗了這種感覺,他當然會對這個人感激不盡的。當別人超過我們,優於我們時,可以給他一種優越感。但是當我們淩駕於他們之上時,他們內心便感到憤憤不平,有的產生自卑,有的卻嫉恨在心。所以,我們都要謙虛地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物,鼓勵別人暢談他們的成績,自己不要喋喋不休地自誇自擂。每個人都有相同的需求,都希望別人重視自己,關心自己,為什麼不肯犧牲一點點,讓別人得到愉快的體驗呢?
以尤金·威爾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成大事之道吧。
尤金·威爾森是專門為一家設計花樣的畫室推銷草圖的推銷員,對象是服裝設計師和紡織品製造商。一連三年,他每個禮拜都去拜訪紐約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從來不會拒絕我,每次接見我他都很熱情,”他說,“但是他也從來不買我推銷的那些圖紙;他總是很有禮貌地跟我談話,還很仔細地看我帶去的東西。可到了最後總是那句話,‘威爾森,我看我們是做不成這筆生意的’。”
經過了無數次的挫敗,威爾森總結了經驗,得出自己太墨守成規的結論,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銷方法,一見麵就拿出自己的圖紙,滔滔不絕地講它的構思、創意、新奇在何處,該用到什麼地方,客戶都聽得煩了,是出於禮貌才讓他說完的,威爾森認識到這種方法已太落後,需要改進。於是他下定決心,每個星期都抽出一個晚上去看處世方麵的書,思考為人處世的哲學,以及發展觀念,創造新的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