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經曆豐富,閱曆深廣,比紀曉嵐深沉得多。這時他想道:聖上此聯,非同尋常,若在氣勢上壓倒他,或者與它平行,就可能惹得皇上不高興,一旦惹惱他,降下個犯上之罪,那還吃罪不起。可如果以平常之句對之,就顯得自己無能無才,落下個別人說笑的話柄豈不尷尬?不如藏拙為妙!
可這時乾隆正好把目光落在劉墉身上,劉墉感到無所適從,於是幹脆跪倒在地說道:“萬歲禦聯,氣象齊天,為臣才疏學淺,無詞以對,自願居下。”
乾隆聽完哈哈大笑,正巧這時紀曉嵐想出了對聯,在座中抬頭看著乾隆,等待機會說話,乾隆見他躍躍欲試的樣子,便向他說道:“看來紀愛卿已經想好對句,何不對來讓朕聽聽?”
紀曉嵐本沒有劉墉幾個人城府深,見皇上點到了自己頭上,便順口答道:“萬歲容稟,此聯可對:龍王賓客,日燈月燭,山肴海酒地為盤。”
乾隆聽了,此句氣勢恢宏,不在出句之下,頓時心上生出不悅之情,隻見他臉一沉,說道:“紀愛卿,你好大的……”乾隆想說“你好大的膽子”,“膽”字還沒有出口,早被紀曉嵐看出來了,他不由得心中一驚,趕忙把話搶了過來:“臣好大的肚子,您看我能吃能喝,像個酒囊飯袋不是?”說著,紀曉嵐腆起了他的大肚子,把嘴一撇,做出一副滑稽可笑的姿態,把乾隆注意力轉移了,皇上和在座的大臣被逗得大笑起來。
紀曉嵐見皇上已經轉怒為喜,眉頭一揚,連忙解釋說:“聖上為天子,風雨雷雲,任從驅遣,威服天下;臣乃酒囊飯袋,故視日月山海都在筵席之中。聖上神威齊天,為臣隻不過是大腹便便罷了。”
經他這一番自我解嘲,乾隆又感到幾分得意,便笑著說道:“紀愛卿,你好大的才呀!”
一場即將降臨的大難,又被紀曉嵐的機智化解了。
忍經:小不忍則亂大謀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耐一時不得誌蓄勢待發,隻要時機成熟,就能攻克人生難關,成就一番偉業。
隱忍以行,以退為進
當你處於弱勢時,要忍住急於求成的心理狀態,不要過於暴露自己,而要憑借著良好的外界形勢,壯大自己的力量。當然,在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強勢的同時,還要學會裝糊塗,盡量掩飾自己表麵的強壯,隱忍以行,以退為進。
狄仁傑認罪保身
唐代武則天專權時,為了給自己當皇帝掃清道路,先後重用了武三思、武承嗣、來俊臣、周興等一批酷吏。
一次,酷吏來俊臣誣陷平章事狄仁傑等人有謀反的行為。來俊臣出其不意地先將狄仁傑逮捕入獄,然後上書武則天,建議武則天降旨誘供,說什麼如果罪犯承認謀反,可以減刑免死。狄仁傑突然遭到監禁,既來不及與家裏人通氣,也沒有機會麵奏武後說明事實,心中不由焦急萬分。審訊的日期到了,來俊臣在大堂上宣讀完武後誘供的詔書,就見狄仁傑已伏地告饒。他趴在地上一個勁地磕頭,嘴裏還不停地說:“罪臣該死,罪臣該死!大周革命使得萬物更新,我仍堅持做唐室的舊臣,理應受誅。”狄仁傑不打自招的這一手,反倒使來俊臣弄不懂他到底唱的是哪一出戲了。既然狄仁傑已經招供,來俊臣將計就計,判了他個“謀反是實”,免去死罪,聽候發落。
來俊臣退堂後,坐在一旁的判官王德壽悄悄地對狄仁傑說:“你也可再誣告幾個人,如把平章事楊執柔等幾個人牽扯進來,就可以減輕自己的罪行了。”狄仁傑聽後,感歎地說:“皇天在上,後土在下,我既沒有幹這樣的事,更與別人無關,怎能再加害他人?”說完一頭向大堂中央的頂柱撞去,頓時血流滿麵。王德壽見狀,嚇得急忙上前將狄仁傑扶起,送到旁邊的廂房裏休息,又趕緊處理柱子上和地上的血漬。狄仁傑見王德壽出去了,急忙從袖中抽出手絹,蘸著身上的血,將自己的冤屈都寫在上麵,寫好後,又將棉衣裏子撕開,把狀子藏了進去。一會兒,王德壽進來了,見狄仁傑一切正常,這才放下心來。
狄仁傑對王德壽說:“天氣這麼熱了,煩請您將我的這件棉衣帶出去,交給我家裏人,讓他們將棉絮拆了洗洗,再給我送來。”王德壽答應了他的要求。狄仁傑的兒子接到棉衣,聽說父親要他將棉絮拆了,就想:這裏麵一定有文章。他送走王德壽後,急忙將棉衣拆開,看了血書,才知道父親遭人誣陷。他幾經周折,托人將狀子遞到武則天那裏,武則天看後,弄不清到底是怎麼回事,就派人把來俊臣召來詢問。來俊臣做賊心虛,一聽說太後要召見他,知道事情不好,急忙找人偽造了一張狄仁傑的“謝死表”奏上,並編造了一大堆謊話,將武則天應付過去。
又過了一段時間,曾被來俊臣妄殺的平章事樂思晦的兒子也出來替父伸冤,並得到武則天的召見。他在回答武則天的詢問後說:“現在我父親已死了,人死不能複生,但可惜的是太後的法律卻被來俊臣等人給玩弄了。如果太後不相信我說的話,可以吩咐一個忠厚清廉,你平時信賴的朝臣假造一篇某人謀反的狀子,交給來俊臣處理,我敢擔保,在他酷虐的刑訊下,那人沒有不承認的。”武則天聽了這話,稍稍有些醒悟,不由想起狄仁傑一案,忙把狄仁傑召來,不解地問道:“你既然有冤,為何又承認謀反呢?”狄仁傑回答說:“我若不承認,可能早就死於嚴刑酷法了。”武則天又問:“那你為什麼又寫‘謝死表,上奏呢?’”狄仁傑斷然否認說:“根本沒這事,請太後明察。”武則天拿出“謝死表”核對了狄仁傑的筆跡,發覺完全不同,才知道是來俊臣從中做了手腳,於是下令將狄仁傑釋放。
狄仁傑忍耐住剛強直率的性格與對手周旋,終於使自己得到昭雪。在人生複雜的競技場中,若遭受一些不公待遇,也不妨先忍一忍,這是鬥爭中的良策,相反以硬碰硬,不是大聲疾呼,就是惱羞成怒,會讓自己吃大虧的。
少年康熙隱忍擒鼇拜
康熙在八歲當上皇帝,那時還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孩子。他的父親順治帝臨死前,命八個滿族大臣輔佐他處理國家大事。鼇拜雖位居四大臣之末,但掌握著兵權,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而且性情特別凶殘霸道,他有權有勢,如日中天,皇帝簡直成了他的附屬品。
在康熙十四歲親自執政後,鼇拜還是專橫地把持著朝政。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裏。不但小皇帝對他十分痛恨,就連眾大臣也是敢怒卻不敢言。
康熙想除掉鼇拜,但懾於他的權勢,隻好先裝模作樣。他用一切時間學習政治,用一切機會實踐政治。同時,他還要做出依然不懂事的樣子,傻玩傻鬧,絕不讓鼇拜看出他的真實想法。
有一次,鼇拜和另一位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發生爭執,他就誣告蘇克薩哈心有異誌,應該處死。這時,好歹康熙名義上是已經親政的皇帝,鼇拜先要向他請示。康熙明知道這是鼇拜誣告,就沒有批準。這下可不得了,鼇拜在朝堂上大吵大嚷,卷著袖子,揮舞拳頭,鬧得天翻地覆,一點臣下的禮節都不講了。最後,還是擅自把蘇克薩哈和他的家屬殺了。
從此以後,康熙更是下決心要整頓朝政。為了擒拿鼇拜,他想出一條計策。
康熙在少年侍衛中挑了一群體壯力大的,留在宮內,叫他們天天練習撲擊、摔跤等拳腳功夫。空閑時,他常常親自督促他們練功、比武,而且,消息一點都沒有走露出去。
有一天鼇拜進宮奏事,康熙正在觀看少年侍衛練武,隻見少年侍衛正在捉對兒演習,一個個生龍活虎,皇帝還在場外指指點點。
康熙看見鼇拜來了,大吃一驚,心想壞了,如果被鼇拜看出破綻,那別說皂位坐不安穩,就連命也要陪進去了。他靈機一動,故意站起身走進場去,笑著誇獎這個勇敢,奚落那個功夫不到家。說:“來,你和我打一架,看看我的功夫。”一派貪玩的少年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