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3 / 3)

鼇拜一看皇帝如此胡鬧,心中暗笑,看來這大清的江山,永遠是我鼇拜的了。鼇拜走近康熙,剛要奏事,康熙卻擺擺手說:“今天玩得痛快!有事先不要說,等我……”

鼇拜連忙說:“皇上,外庭有要事奏告。皇上下次再玩吧。”康熙這才戀戀不舍地和鼇拜進殿去了。

過了一段時間,少年侍衛們的武藝練習得有了長進,鼇拜的疑心也全消除了,這時,康熙決定動手除奸。這天,他借著一件緊急公事,召鼇拜單獨進宮。鼇拜哪裏有什麼防備,騎著馬就大搖大擺地進宮來了。

康熙早已站在殿前,一見鼇拜走來,便威武地喝道:“把鼇拜拿下!”隻聽得一陣腳步響,兩邊擁出一大群少年侍衛,一齊撲向鼇拜。

鼇拜不一會兒就被眾少年掀翻在地,捆縛起來,關進大牢。

康熙用隱忍之法,除掉了這個朝廷禍害,顯示了康熙少年有為、有勇有謀的皇帝風範。

其實人生的漫漫長路,風雲變幻,難免危機四伏,為保全自己,打擊對手,還是要做做樣子,裝裝糊塗,麻痹對手,伺機而動才能鹹魚翻身。

大智慧:當忍則忍。不要逞一時之勇,圖一時之快,不考慮後果,甚至忘記自己是誰!留得青山在,才有東山再起的資本。

切勿急功近利

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做人做事還需忍耐,步步為營。凡是成大事者,都力戒“浮躁”二字。隻有踏踏實實的行動才可開創成功的人生局麵。急躁會使你失去清醒的頭腦,在你奮鬥過程中,浮躁占據著你的思維,使你不能正確地製定方針、策略而穩步前進。所以,任何一位試圖成大事的人都要扼製住浮躁的心態,隻有專心做事,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百步穿楊需苦練

古代有個叫養由基的人精於射箭,且有百步穿楊的本領。據說連動物都知曉他的本領。一次,兩個猴子抱著柱子,爬上爬下,玩得很開心。楚王張弓搭箭要去射它們,猴子毫不慌張,還對人做鬼臉,仍舊蹦跳自如。這時,養由基走過來,接過了楚王的弓箭,於是,猴子便哭叫著抱在一塊,害怕得發起抖來。

有一個人很仰慕養由基的射術,決心要拜養由基為師,經幾次三番的請求,養由基終於同意了。收為徒後,養由基交給他一根很細的針,要他放在離眼睛幾尺遠的地方,整天盯著看針眼,看了兩三天,這個學生有點疑惑,問老師說:“我是來學射箭的,老師為什麼要我幹這莫名其妙的事,什麼時候教我學射術呀?”養由基說:“這就是在學射術,你繼續看吧。”這個學生開始還好,能繼續下去,可過了幾天,他便有些煩了。他心想,我是來學射術的,看針眼能看出什麼來呢?這個老師不會是敷衍我吧?養由基教他練臂力的辦法,讓他一天到晚在掌上平端一塊石頭,伸直手臂。這樣做很苦,那個徒弟又想不通了,他想,我隻學他的射術,他讓我端這石頭做什麼?於是很不服氣,不願再練。養由基看他不行,就由他去了。後來這個人又跟別的老師學藝,最終沒有學到射術,空走了很多地方。

其實,如果他能腳踏實地,不好高騖遠,甘於從一點一滴做起,他的射術肯定就會有很大的進步。

秦牧在《畫蛋·練功》文中講道:“必須打好基礎,才能建造房子,這道理很淺顯。但好高騖遠,貪抄捷徑的心理,卻常常妨礙人們去認識這最普通的道理。”從處世謀略上講,“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無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惟多會之人最勞。”若什麼都隻是淺嚐輒止,不肯鑽研卻又想馬上取得成效,是不可能的。好高騖遠者並非定是庸才,他們中有許多人自身有著不錯的條件,若能結合自己的實際,製訂切實可行的行為方針,是會有光明的前途的。如果一味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就會成為高遠目標的犧牲品。

現在有許多年輕人不滿意現實的工作,羨慕那些大款或高級白領人員,不安心本職工作,總是想跳槽。其實,那些人大多看似風光,但其中的艱苦搏殺也非一般人所能承受。沒有十分的本領,就不應做此妄想。我們還是應該腳踏實地,做好基礎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上成功之途。

呂不韋急功近利引禍患

呂不韋經過一番苦心經營,使自己的骨肉成了統一天下的一國之君,自然十分得意,以為這下可以高枕無憂,在仕途上一帆風順。不久,他不喜於秦王,失寵而回家待罪。回到自己領地之後,呂不韋就像換了一個人。他精神煥發地接待、拜訪當地豪傑、父老,興致勃勃地研究政治、軍事局勢,熱情洋溢地招納外來的賓客,不斷同東方各國派來的神秘人物頻繁交往。他似乎不是失寵待罪的大臣,而是雄踞一方的領主。以“養士”馳名的呂不韋又在極短的時間內招集了一批賓客,結果在他的領地裏又出現了令人生疑的種種跡象。他實在太招搖了,令人不得不疑。

不久,一些消息陸續傳到秦王贏政的宮中,有人向秦王報告:

“關東各國諸侯不斷派使者和呂不韋聯係。”

“呂不韋家中賓客盈門,有不少人為其歌功頌德。”

“各諸侯與呂不韋信使相望於道,往來密切。”

開始,秦王贏政對這些消息沒有做出任何反應。但呂不韋卻因此更加囂張起來,似乎迫不及待地要讓世人知道自己威望勝過秦王。這個飽經政治風雲變幻的政客,在所有的反攻、翻案準備中,處處周詳,樣樣仔細,卻唯獨忘記“低調持緩”這一重要策略。他不該在羽翼尚未豐滿之際,任賓客頌揚之詞流傳,更不該毫不掩飾自己聲望一天天上升。也許是可怕的虛榮心,抑或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力量,總之,呂不韋太操之過急了。

經過一年的觀察,秦王贏政眼見回到河南領地的呂不韋勢力迅速膨脹:圍繞著呂氏奔走出力的賓客、謀士愈來愈多。呂不韋的野心一天天明顯地暴露出來。城府甚深、諳熟謀略的秦王贏政終於下決心斷然除掉這一禍根,管他是不是自己的親生父親!

一天,呂不韋正在領地的邸宅內與眾賓客閑談,忽然門衛報告:秦王自鹹陽派人傳令已至府門。呂不韋慌忙至門前迎接,雙手捧過三尺竹簡,拆開封泥,隻見簡上寫道: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蜀!”

這道詔令的目的是將呂不韋流放到蜀地,但所據的罪狀則是以質問的口氣說:你有什麼功?被封為文信侯,還食十萬戶!你與秦王有什麼親屬關係,敢稱“仲父”?這就是說:你呂不韋無親、無功,根本沒有資格自居如此高位!這樣一來就等於說呂不韋死有餘辜。膠毒的事發生之後,本應連及呂不韋同罪,而當時秦王贏政之所以饒過呂不韋,一是因其“功大”,二是由於他與秦王贏政的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但這一令中,秦王一口把呂不韋的“功”和“親”都徹底否定了。到此,秦王是不再不忍將他置於死地了!

風流一世的呂不韋最終明白:自己的政治生命已到盡頭,無法逆轉。既然由本人一手帶大的親生子對自己采取這樣的手段,一切挽救的辦法都已無濟於事。於是,他老老實實遵照秦王手令,按時帶領家屬一步步踏上通往蜀地的艱難旅途……

大智慧:到達頂峰沒有什麼捷徑,成功之路,絕非坦途,急功近利可能會竹籃打水。

打好基礎,籌劃資本

耐心是等待時機成熟的一種成事之道,反之,人在不耐煩時,往往易變得固執己見,粗魯無禮,而使別人感覺難以相處,更難成大事。當一個人失去耐心的時候,也失去了明智的頭腦去分析事物。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抱有一份耐心,先打好基礎,籌劃好資本,然後再著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