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1 / 3)

勾踐籌劃多年終報仇

大丈夫就應當能屈能伸。在山窮水盡之時,忍辱負重,守靜待時;在柳暗花明之時,持力而為,繁榮人生。

勾踐念念不忘會稽山之恥,想要在此山建城郭,重立都城,就把這事情交給範蠡承辦。範蠡日察地理,夜觀天文,造成了一座新城,團團圍會稽山入內。西北方在臥龍山上立了飛翼樓,示為天門;又在東南方挖了漏石竇,示為地戶。外郭長長綿延十數裏,卻單獨留了西北一個豁口,稱道“已臣服於吳,不敢壅塞貢獻之道”,表現出服軟姿態,其實則是為了異日進取姑蘇之便。

製度俱備,勾踐遷入新都,對範蠡道:“我實不德,竟然失國亡家,為吳奴役,如果不是大夫相助,又怎會有今日?”範蠡道:“此乃大王之福,非我之功,隻要大王時時不忘石室之苦,終有一日越國當興,吳仇得報。”勾踐大喜,封了範蠡為相國,又授了大將軍,專治軍旅;再封文種和計然二人為大司馬,輔治國政,尊賢禮士,敬老恤貧。越國上下一片歡呼。

勾踐急切要複仇,苦身勞心,夜不倦臥。他命人采了大批柴薪,積成丈高,夜夜棲息上麵,不用床褥,又命人懸一苦膽於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嚐之。

這還不止,勾踐自己每出遊,必載飯與羹於後車,遇到年幼的小童,取飯羹哺之,問其姓名。遇耕時,躬身秉耒,夫人自織,與民同苦。七年不收賦稅,食不加肉,衣不重彩。

二十年後,在勾踐如此的忍辱負重、勵精圖誌下,越國漸漸強大起來,有了近乎稱霸的資本,於是向吳國大舉興兵複仇。一天夜裏,範蠡悄悄帶了右軍,離吳營不足十裏處伏下;文種又帶了左軍,溯江而上五六裏以待吳兵;勾踐自率了中軍,鼓聲震天,似欲前襲吳營。

結果吳國大敗,吳王投身烈火自盡。

這個“臥薪嚐膽”的著名故事向來被當作“韜光養晦”的案例來講。其實這裏麵也蘊含著欲速則不達的道理。

做人做事,巧遇機會是非常重要的。忍住性情,慢慢籌劃資本,等待時機成熟再出手才是智者的選擇。

劉邦的“形象包裝”

據說帝王將相早年都與常人有異,其實這大部分都是一種事後的杜撰。他們為了爭取民心,取得支持,就會先利用鬼神之類的迷信為自己增添神秘色彩。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早年斬蛇起義的神話傳說就是利用人們的迷信思想為自己稱霸服務的典範。劉邦本來是沛縣的一個小亭長,這官職位不大,事情不少,亂七八糟的雜務都派在他頭上,必須盡力實行。劉邦本人也很苦惱。

有一次上麵又派下任務,押送一批民工趕赴驪山,為秦始皇修造宮殿。這時百姓本來就艱難度日,被苛捐雜稅和殘暴的刑律壓得透不過氣來,如今更是民怨載道。驪宮極盡奢華,征發民工無數,給天下人造成了很大的損害。劉邦押送的這批民工就是其中一批。

誰願意白白受如此苦難?沒走到半路,民工紛紛逃跑。任務是絕對完不成了。劉邦思忖自己這差事吃力不討好,這些被迫服役的百姓肯定人人有逃走之意,自己身單力薄無法製止,這樣下去,趕到驪山一個人都沒有了,耽誤了工程可是殺頭大罪。與其勉為其難押著他們趕路,最後倒落個殺頭的結局,還不如現在當機立斷打發了他們,自己逃條小命這也不枉是一樁順水人情。

想畢,這天晚上,劉邦召集全體民工,說請大家喝酒。大家很驚奇,覺得劉邦定有事講。

劉邦舉起杯,說:“諸位!我知道你們誰都不願意去服苦役,這是人之常情,我看,不如大夥兒現在都逃走吧。你們走你們的,我自己也得逃,這個亭長的小官咱是不當了。”民工一聽,這話太順民意了,登時就歡聲大作。緊接著,各人各作各的打算:一部分如鳥獸四散逃去;另一部分圍住劉邦,表示鐵了心跟隨他,當他的部下打天下去。

逃亡數天後的某夜,劉邦等人借著酒意及月光在山中的沼澤區裏趕路。由於道路不熟,劉邦派一名較機警的勞役在前麵探尋,以免人數太多,容易被發現。

不久,這名先行者,慌慌張張地趕回來報告:

“不好了,前麵有一條巨蛇,盤踞小路中,看情形,我們很難過得去,還是回頭找其他出路吧!”

劉邦微醉中,膽量更大,他大聲表示:“壯士出行,還怕什麼東西!”

接著他猛喝了幾口酒,便拔出佩劍,奮勇向前。大蛇遭到奇襲,立刻反抗。劉邦力大,又劈又砍,大蛇不敵,終被劈為數段。

這時劉邦酒意上升,迷迷糊糊中,獨自穿越小徑而去,走了幾裏路後,終因醉酒又疲勞過度而臥倒路旁,睡得不醒人事。

跟隨在後頭的人,見沒有動靜,便向前追尋。

說也奇怪,就在劉邦斬蛇的位置,有位老嫗在黑暗中哭泣。大家感到奇怪,便趨前問道:

“老婆婆,你為什麼在此哭泣呢?”

“我的兒子被人殺了,所以我在此為他痛哭!”

“你的孩子是怎麼被人殺的呢?”

“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今天他化為蛇的原形,橫在此路上,想不到卻被赤帝之子所殺,所以我才在這裏痛哭呀!”

問話的人認為老太婆胡說八道,正想羞辱她,老太婆卻突然不見了。

大家感到非常驚訝,立刻尋找劉邦,並且叫醒他,告訴他這件奇遇,劉邦聽到了非常高興,大家也都認為他是赤帝之子,自然更加效忠。

這種斬白蛇起義的傳說,應是劉邦成功以後,為突顯他是真命天子所製造出來的神話。由於劉邦出身的確太低,為穩定漢王朝政權,負責的官員不得不大下苦心來為他“形象包裝”一番。

這段意外的逃亡,在劉邦的生涯中,應屬最落魄的時段,沒什麼可稱述的,對天命所歸的“劉皇帝”,也成了最空白的一段。為補足此缺陷,漢朝官員乃強化劉邦的“天生偉大”,所以創造出這個“官製神話”。

大智慧:在受到對手猛烈重撞下,倒不是一種解脫或者說是一種誘惑。隻有耐心地堅持住,千萬別倒下,成功就會向你招手。

放長線釣大魚

做事切不可幻想立竿見影,馬上順手擒來,必須學會等待。當然,這等待不是消極無為,聽天由命,而是積極準備,蓄勢待發,放開長線釣大魚。

蘇無名不急不躁擒竊賊

唐代武則天時,湖州別駕蘇無名以善於偵破疑難案件而聞名朝野。一次,他到神都洛陽,恰巧碰到武則天的愛女太平公主的一批寶物被盜,武則天詔令破案。

原來,一次武則天賞賜給太平公主各種珍貴寶器共兩盒,價值黃金幹鎰。太平公王收到母親這批賜物,即帶回家中密藏了起來。但是,一年之後寶物不翼而飛。這是聖上禦賜的寶物,太平公主不敢隱瞞,立即告訴了武則天。

武則天知道後,認為有損她的臉麵,惱羞成怒,立即召來洛州長史,詔令他二日內破案,如限期之內不能緝盜歸案,則以瀆職、欺君問罪。

洛州長史恐懼萬分,急忙召來州屬兩縣主持治安和緝盜的官員,向他們投下製簽,下令兩日之內破案,否則處以死罪。兩縣的緝盜官員們無力破獲這樣的大案,隻是依照長史的做法,召來一班吏卒、遊微,嚴令他們在一日之內破案,否則也是處以死罪。一件疑難大案的偵破任務,便如此一層一層地推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