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再往下推的吏卒和遊徼們手中拿著上司的死命令,一時慌了手腳,隻得來到神都大街上碰運氣。恰好,他們碰上了晉京的蘇無名,於是便一擁而上將這樁“禦案”告訴了他。蘇無名聽完後,吩咐他們如此如此,便同他們一塊來到衙門。一進衙門,這班吏卒、遊徼向著主管緝盜的官員高呼:“捉住盜賊了!”他們的話音還未落地,蘇無名已應聲進了廳堂。緝盜官一問,眼前來的乃是湖州別駕蘇無名,使轉身怒斥吏卒、遊徼們:“膽大妄為之徒,怎能如此侮辱別駕大人!”
蘇無名一見緝盜官訓斥下屬,便朗聲大笑道:“不要怪罪他們。他們請我來此為的是偵破公主萬金被盜的禦批大案!”緝盜官一聽蘇無名是為破案而來,驚喜萬分,便急忙向蘇無名請教破案的妙策。蘇無名不動聲色,隻是說:“你我立即去見洛州府長史。見了長史,你隻需告訴他,禦案由我湖州別駕蘇無名來主持偵破即可。”緝盜官依了蘇無名的主意,帶他前往洛州府。
緝盜官和蘇無名二人雙雙來到洛州府。長史一聽破案有了指望,立即行禮迎接蘇無名,感激涕零地拉著蘇無名的手說道:“今日得遇明公,是蒼天有眼,賜我一條生路啊!”說完,洛州府長史摒退左右,向蘇無名征詢破案的妙策。蘇無名依然是不急不忙地說:“請府君帶我求見聖上。在聖上玉旨之下,我蘇無名自有話說!”洛州府長史急於破案交差,立即上疏朝廷薦舉蘇無名破案。
蘇無名心中已有了破案之策,那就是稍安勿躁,以查出賊蹤,故而他見了緝盜官,又要見長史,見了長史又要進見皇上,這一係列的舉措都是有目的的。
武則天看過洛州府長史的上疏後,決定立即召見湖州別駕蘇無名。
在神都洛陽的宮殿上,蘇無名見到了武周皇帝武則天。武則天劈頭一句便問:“你果真能為朕捉到盜寶的賊人嗎?”蘇無名答道:“臣能破案!如果聖上委臣破案,請依臣三事:一、在時間上不能限製;二、請聖上慈悲為懷,寬諒兩縣的官員;三、請聖上將兩縣的吏卒、遊徼交臣差使。如依得臣下所請三事,臣下將在兩個月內,擒獲此案盜賊,交付陛下。”
武則天聽完之後,看了看蘇無名,便點頭應允了他的條件。誰知蘇無名奉旨接辦禦案之後,沒有動靜,一晃就是一個多月的光景過去了。一年一度的寒食節來臨了。終於這天,蘇無名召集兩縣大小吏卒、遊微會於一堂,準備破案。他吩咐,所有破案人員全部改裝為尋常百姓,分頭前往洛州的東、北二門附近巡遊偵查。無論哪一組,凡是遇見胡人身穿孝服,出門往北邙山哭喪的隊伍,必須立即派員跟蹤盯上,不得打草驚蛇,隻須派人回衙報告即可。
這邊蘇無名剛剛坐定,就見一個遊徼喜滋滋地趕了回來。他告訴蘇無名,已經偵得一夥胡人,其情形正如蘇無名所說,此刻已在北邙山,請蘇無名趕去定奪。蘇無名聽後,立即下令衙役備馬,與來人趕往北邙山墳場。到達之後,蘇無名詢問盯梢的吏卒:“胡人進了墳場之後表現如何?”吏卒回報說:“一切如別駕大人所料,這夥胡人身著孝服,來到一座新墳前奠祭,但他們的哭聲沒有哀慟之情,燒些紙錢之後,即環繞著新墳察看,看後似乎在相互對視而笑。”蘇無名聽到這裏,大喜擊掌,說道:“竊賊已破!”立即下令拘捕那批致哀的胡人,同時打開新墳,揭棺驗看。吏卒奉命逮捕了胡人,但對開棺之令不免猶豫不前。蘇無名見狀,笑道:“諸位不必疑慮,開棺取贓,破案必在此舉!”於是,吏卒、遊徼們動手掘墳開棺。隨著棺蓋緩緩開啟,棺內盡是璀璨奪目的珠寶。檢點對勘之後,證實這些正是太平公主一月前所失的寶物。
蘇無名一舉偵破太平公主的失竊大案,震動了神都洛陽。武則天下旨再次召見蘇無名,問他是如何斷出此案的。蘇無名應召進殿,對道:“臣下並沒有什麼特殊的神謀妙計,來神都彙報工作的途中,曾在城郊邂逅了這批出葬的胡人。憑借臣下多年辦案的經驗,當即斷定他們是竊賊,隻是一時還不知他們下葬埋藏的地點,隻得放長線釣大魚,耐心等待。寒食節一到,依民俗,人們是要到墓地祭掃的。我料定這批借下葬之名而掩埋贓物的胡盜,必定會趁這機會出城取贓,然後相機席卷寶物逃走。因此臣下差遣兩縣吏卒、遊徼便裝跟蹤,摸清他們埋下寶物的地點。據偵查的吏卒報告,他們奠祭時不見悲切之情,說明地下所葬不是死人;他們巡視新墳相視而笑,說明他們看到新墳未被人發覺,為寶物仍在墳中而高興。因此我決定開棺取證,果然無誤!”
蘇無名繼續說道:“假如此案依陛下二天之限,強令府縣去偵破,結果必因風聲太緊,竊盜們狗急跳牆,輕則取寶逃亡,重則毀寶藏身。那麼,在證毀賊逃的情況下,再去緝盜追寶,就勢必事倍功半了。所以陛下急破之策不宜行,急則無功。現在,官府不急於緝盜,欲擒故縱,盜賊認為事態平緩,就會暫時將棺中寶物放在那裏。隻要寶物依然還在神都近郊,我破案捕盜就輕如囊中取物!”
蘇無名的一番話,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做什麼事都不能急於求成,必要時敢於放棄,然後善於收手。耐心等待,不急不警,伺機而動才能把事理層層剖析清楚之後步步為營,穩操勝券。
大智慧:人生路上,既要健步如飛,又需穩妥前行。腳踏實地地堅持不懈,機會總會垂青於你。
進退自如是英雄
做人要知足,要懂得在恰當之時功成身退。過分自滿,不如適可而止;鋒芒太露,勢難保長久:金玉滿堂,往往無法永遠擁有;富貴而驕奢,必定自取滅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將一切名利都拋開,這樣才合乎自然法則。因為無論名或利,在達到頂峰之後,都會走向其反麵。
所以不妨放棄虛名,在欲望麵前采取退讓與放棄的態度,這才是一個智者的行為。
陶淵明采菊東籬下
東晉的陶淵明是在幾上幾下之後才決定做隱士的。他出身於豪門士族,走著與此種家庭出生的人大體相同的讀書、中舉、做官的道路。他年輕時即胸懷大誌,希望能有朝一日施展才華,大濟蒼生,建立豐功偉業。但此時陶家日趨衰落,陶淵明無依無靠,遲遲得不到人仕機會,直到二十九歲才出任江州祭酒。盡管這個職位對初人仕者來說已不算太低,但陶淵明天生剛直耿介,向往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對官場上的種種禁忌規矩難以忍受;同僚們爾虞我詐、諂上欺下的種種醜態又讓他從心底裏感到厭惡。他覺得置身這樣的泥潭中不僅抱負無從施展,連潔身自好都很難做到。與其在是非之地周旋,不如回家躬耕田園。沒多久,陶淵明便辭官回家了。
過了幾年,桓玄反對專擅朝政的司馬道子,士人紛紛歸附,陶淵明也隨之投其帳下當了幕僚,希望能幹一番事業,可桓玄是個野心家,以討逆為名招兵買馬,為篡奪帝位做準備。這使陶淵明深感失望。第二年,正逢母親去世,陶淵明便趁機辭職回鄉了。陶淵明雖然歸耕回園,但內心深處仍湧動著儒家濟世救民的思想,渴望功成名就,再找機會一試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