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談判中的應答技巧不在於回答對方的“對”或“錯”,而在於應該說什麼、不應該說什麼和如何說,這樣才能產生最佳效果。
談判中回答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他不但要根據對方的提問來回答,並且還要把問題盡可能地講清楚,使提問者得到答複。
而且,他對自己回答的每句話都負有責任,因為對方可能把他的回答理所當然地認為是一種承諾。這就給回答問題的人帶來一定的精神負擔與壓力。因此,一個談判者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答複問題的水平。
答話者要將問話者的範圍縮小,或者對回答的前提加以修飾和說明。
回答問題,要給自己留有一定的餘地。在回答時,不要過早地暴露你的實力。
可先說明一件類似的情況,再拉回正題。或者,利用反問把重點轉移。
例如:
“是的,我猜想你會這樣問,我可以給你滿意的答複。不過,在我回答之前,請先允許我提一個問題。”
若是對方還不滿意,可以這樣回答:
“也許,你的想法很對,不過,你的理由是什麼?”
“那麼,你希望我怎麼解釋呢?”等等。
問話者如果發現了答話者的漏洞,往往會刨根究底地追問下去。所以,回答問題時要特別注意不讓對方抓住某一點繼續發問。
為了這樣做,借口問題無法回答也是一種回避問題的方法。
例如:
“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這個問題隻好留待今後解決。”
“現在討論這個問題為時尚早,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
回答問題前必須謹慎從事,對問題要進行認真的思考,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充分的思考時間。
一般情況下,談判者對問題答複得好壞與思考時間成正比。正因為如此,有些提問者會不斷地催問,迫使你在對問題沒有進行充分思考的情況下倉促作答。
這種情況下,作為答複者更要沉著,你不必顧忌談判對手的催問,而是轉告對方你必須認真思考,因而需要時間。
談判者有回答問題的義務,但是這並不是等於談判者必須回答對方所提的每一個問題。特別是對某些不值得回答的問題可以禮貌地加以拒絕。
例如在談判中有些談判者會提些與談判主題無關的問題,回答這種問題顯然是浪費時間。或者,對方會有意提一些容易激怒你的問題,其用意在於使你失去自製力。回答這種問題隻會損害自己,因此可以一笑了之。
談判者回答問題,應該具有針對性,有的放矢,因此有必要了解問題的真實涵義。
同時,有些談判者會提出一些模棱兩可或旁敲側擊的問題,意在以此摸對方的底。對這一類問題更要清楚地了解對方的用意。否則,輕易、隨意作答,會造成己方的被動。
有時可以用資料不全或需要請示等借口來拖延答複。
比如,你可以這麼回答:
“對你所提的問題,我沒有第一手的資料來作答複,我想,你是希望我為你做詳盡並圓滿的答複的,但這需要時間,你說對嗎?”
當然,拖延時間隻是緩兵之計,它並不意味著可以拒絕回答對方提出的問題。因此,談判者要進一步思考如何來回答問題。
當談判對手對你的答複作了錯誤的理解,而這種理解又有利於你時,你不必去更正對方的理解,而應該將錯就錯,因勢利導。
談判中,由於雙方在表述與理解上的不一致,錯誤理解對方講話意思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
一般情況下,這會增加談判雙方信息交流與溝通上的困難,因而有必要予以更正、解釋。但是,在特定情況下,這種錯誤理解能夠為談判中的某一方帶來好處,因此可以采取將錯就錯的策略。
比如,當買方詢問某種商品的供應條件時,賣方答複買方可以享受優惠價格。而買方把賣方的答複理解為,如果他想享受優惠價格就必須成批購買。而實際上賣方隻是希望買方多購買一些,並非買方享受優惠價格的先決條件。
如果買方作了這樣的理解後,仍表示出購買的意向,賣方當然不必再把自己的意思解釋一番。
談判中如何運用“恭維”交涉“好話不嫌多”,你隻要懂得巧妙地說好話,就會發現,其實創造奇跡也沒什麼難的。
恰到好處的“恭維”,往往能讓你的對手徹底地臣服於你。
“我和船上的外科大夫,在輪船抵達直布羅陀後,上岸去附近的小百貨店購買當地出產的精美羊皮手套。店裏有位非常漂亮的小姐,遞給我一副藍手套。我不要藍的。她卻說,像我這種手戴上藍手套才好看呢。這一說,我就動了心,偷偷地看了一下手,也不知怎麼的,看起來果真相當好看。我左手戴上手套試試,臉上有點發燒——一看就知道尺寸太小,戴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