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逸論雜談(8)
《山海經》中的藥物、疾病與其它古書有何關係?
《山海經》雖然以地理、神話為主,但也涉及到其它知識,比如中醫,而且是較早涉及到中醫知識的書,是我國最早記述藥物功效的文獻,對後世藥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從其敘述方式來看,《山海經》對藥物的產地、形狀、特點及效用等內容均有所描述,這種方式,使得此書宛如一部藥學經典,所以被稱為我國本草著作開先河之作。
舉例來說,如《中山經》的青要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蘭,而方莖黃葉赤實,其本如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西山經》說英山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可以殺蟲。」前者敘述了該草的形狀,包括葉子、莖、果實、根以及整體的樣子,最後總結其具有美容的療效;後者是動物類的藥,描述了這種鳥的樣子、顏色、鳥嘴,最後總結其療效。這種寫法已與後來的藥物學著作沒有太大的區別。
比如宋代蘇頌的《本草圖經》描述天門冬:「春生藤蔓,大如釵股,高至丈餘。葉如茴香,極尖細而疏滑,有逆刺,亦有澀而無刺者,其葉如絲杉而細散,皆名天門冬。夏生細白花,亦有黃色者。秋結黑子,在其根枝旁。入伏後無花,暗結子,其根白或黃紫色,大如手指,長二、三寸,大者為勝,頗與百部根相類。」二者對比,可知《山海經》被譽為我國藥物學的開山之作並非無據。
就其藥名來看,《山海經》中藥物包括了礦物、動物、植物三類,其類別已涉及到後來許多藥書的分類法。如成書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穀等類別,而以植物類藥為主;成書於唐代的《唐本草》,分玉石、草、木、人、獸禽、蟲魚、果、菜、米、有名未用等等,其實主要也是礦物、植物和動物三類。
這些藥物在後來的醫藥書中也經常出現。以最早的醫學專書《神農本草經》而言,其成書於漢代,是我國醫藥史上第一次對藥物形狀、療效的總結。《山海經》中記載的許多藥物,均已被吸收編入此書,並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和記述。
如《中山經》中的條穀之山上有「亹冬」,此即天門冬。《本草經》中說:「天門冬,味苦平,主治諸暴風濕偏痹,強骨髓,殺三蟲,去伏屍。久服輕身益氣延年。一名顛勒。生山穀。」
《中山經》中的首山上多「朮」,朮有白朮和蒼朮兩種,據《神農百草經》說:「朮味苦溫,主治濕痹、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化煎餌。久服輕身、延年不饑。一名山薊。生鄭山山穀。」
磁石,也稱「慈石」,見於《北山經》中的灌題之山。《神農本草經》記載:「慈石,味辛寒。主治周痹風濕,支節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痛,除大熱煩滿及耳聾。一名玄石。生山穀。」
又如石涅,《西山經》說女床之山多此物,是一種礦物藥,即石墨。《本草》中說:「黑石脂,一名石墨,一名石涅,南人謂之畫眉石……」
就藥物的療效而言,如治療痔、腫(癰)、勞(憂愁)、臘(皮膚皸裂)、聾、眯、癉、瘧、腹痛、心痛、嘔、癘(瘟疫)、狂、癭(脖子上的瘤)、疣、疽、睞、蠱、痤、厭(惡夢)、噎、厥、盲、惑、嗌痛、迷、驕(狐騷)、風、屁(消化不良)、疥、白癬、癰、底(足繭)等,包括了內科、傳染病、精神病、皮膚病等;其中有一些藥物療效已經被現代醫學證實。
《山海經》裏某些藥物的療效被驗證之後,也被吸收到後來的各種醫藥典籍裏。比如杜衡,《西山經》中說有個天帝之山,「有草焉,其狀如葵,其香如蘼蕪,名曰杜衡,可以走馬,食之已癭。」意思是吃了之後可以治療脖子上的腫瘤,馬吃了也跑得更快。《神農本草經》的記載是:「杜若,味辛微溫。主治胸脅下逆氣,溫中,風入腦戶,頭腫痛,多涕、淚出。久服益精、明目、輕身。一名杜蘅。生川澤。」其治療的症狀包括了頭部的腫瘤,而且能「輕身」,即延年益壽,這同《西山經》中所說的「可以走馬」相一致。
這樣看來,《山海經》對後世醫學的影響可說是非常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