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市場論視野下的宗教歸信原因剖析(1 / 3)

宗教市場論視野下的宗教歸信原因剖析

——對貴州一個鄉村天主教社區的田野研究

文永輝

一、舊有宗教歸信解釋框架的缺陷

關於宗教歸信,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苦痛”加“教義”的解釋模式,即在一個群體內查明該群體所遭受的種種痛苦,再結合某種似乎解決苦痛的宗教教義,進而得出結論,認為之所以歸信就是因為這些苦痛的經曆。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各地宗教活動的複興增長十分引人注目,中國學者在考察這種宗教複興熱潮時,也很大程度沿用了上述模式,比如,有學者認為,“現代城市的文化多元、現代社會的迷失感和‘現代化綜合症’為新興宗教提供了有形和無形的生存環境,現代的高科技為新興宗教提供了迅速擴張、廣泛傳播的渠道”,“現代宗教熱導源於現代工業文明所引發的精神危機,有著深刻的社會根源”,還有人認為是農村的貧困、封閉和落後導致了農民的迷信和邪教。一些學者認為是幹部腐化墮落、幹群關係疏遠、不能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等導致群眾對黨和政府失去信心從而轉信宗教,或者認為農村和城市“組織”缺乏導致的歸屬感和集體感缺失是宗教熱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上述解釋模式存在以下的缺陷:

第一,疾病、社會不公、腐敗、城市病等社會問題,在世界各地幾乎普遍存在,但各個地方的宗教圖景卻是大有不同,甚至出現與上述解釋模式完全相反的情形。比如,有些疾病橫生的村莊並沒有什麼人信教,而富裕的溫州被稱為“中國的耶路撒冷”,基督教極盛。但這並不表明溫州的“苦難”一定多過中國其他地方。因此,用社會問題來解釋宗教,似乎解釋了一切又似乎什麼也沒有解釋,這種解釋方法,用來討論犯罪、自殺、吸毒、離婚等社會現象似乎也合適。

第二,疾病等問題並不會必然直接導致人們產生宗教信仰,或者說,它不會必然導致歸信某種特定的宗教。例如,某甲生病後,肯定不會立馬產生“我要信天主教”的念頭,這中間還有一些因素,比如遇到天主教徒傳授福音,受到教徒關懷被感動,或者報著試一試等心態而入教。在這裏,某甲是這樣一個歸信過程:生病——遇到天主教徒傳授福音、受到天主教徒的關懷——被感動、試一試——入教。生病與宗教歸信之間並沒有必然和直接的聯係。某個教徒生病後信了天主教,本身更多地依賴於天主教會工作的勤勉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在這一過程中,他可能遇到天主教,也可能遇到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而遇到“哪教”就信“哪教”的可能性是相當大。隻是人們有時候習慣於以結果來推定原因,把疾病等誤認為是宗教歸信的原因,而忽視了宗教組織積極主動的工作所起的作用。

因此,舊有宗教歸信的解釋框架存在明顯不足,疾病、基層組織的匱乏、鄉村幹部的腐敗、社會分層使人產生的不安感和孤獨感等,還不足以完全解釋宗教歸信和宗教熱等問題,而新近興起的西方宗教市場論從“情感依附”的視角,可以提供另一種新的解釋路徑。

二、宗教歸信的一種新解釋模式——宗教市場論及“情感依附”

宗教市場論是西方宗教社會學界1990年代開始興起的一個最新的理論,被稱為是近10年來宗教的社會科學領域發生的堪稱“哥白尼革命”式的範式轉換。宗教市場論,將宗教參與的解釋中心從“需求方”(demand-side)轉向“供給方”(supply-side)。

宗教市場論者注意到了很多加入新興宗教(如統一教)的人都是那些與該種宗教的內部成員之間的情感依附關係強於他們與外部人群情感依附關係的人。從而逐漸發展出了宗教歸信中的“情感歸附”的命題,宗教市場論的領軍人物羅德尼·斯塔克認為,“向一個新的異化宗教團體的歸信,通常發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即其他條件相同,但此人與該宗教團體內部成員的情感依附強於他與外界人員之間的情感依附關係”,“成功的歸信運動建立在社會網絡組織的基礎之上,建立在由直接並且親密的個人關係的構築成的社會構架之上。……成功的歸信運動都掌握了保持開放的社會網絡以及向新的臨近社會網絡靠近並滲透的技巧”。布朗也認為,“家庭關係、婚姻關係、對於一家之主的忠誠,這些因素都是教會得到新教徒的最有效途徑”。

那麼,這一視角在中國的宗教場景中是否具有價值?筆者通過2006年3-7月在貴州省甕安縣草塘鎮的一個鄉村天主教社區的田野考察,初步認定,這種視角對於研究中國鄉村的宗教熱具有較大意義。

三、草塘天主教徒歸信中的“情感依附”因素

草塘鎮位於貴州省中部,距甕安縣城約十六公裏,距省城貴陽約兩百公裏,有人口三萬多人。在二十多年的時間裏,草塘天主教徒從改革開放前的兩戶人家發展到現在約兩千人。從草塘天主教的發展曆程中,可以看到“情感依附”在宗教歸信中的重要作用。

(一)疾病、苦難、危機——“情感依附”的突破口

前已述及,“苦痛+教義”實際上是一個歸信的假命題,是教徒信教後將以前的“苦難”與歸信簡單聯係了在一起。人們在遇到疾病、生活危機時,往往也是情感依附危機的時候,這時如果遇到教會,就很容易與教會產生新的情感依附。所以,疾病或其他生活危機,本身不是信教原因,它隻是教會與非信徒建立“情感依附”、從而導致歸信的極佳“市場突破口”,為教會吸收信眾提供了可能性。最終能否成功吸收到新信眾,除了有賴於一些因緣際會的因素外,更有耐於宗教組織的勤勉和有效經營,不斷將這種“市場突破口”變成真正的“市場”。

先以1949年前草塘兩個天主教家庭的歸信曆程為例:草塘最早的教徒是那鄉村老寨子孫軍的外公,他1949年前逃難在外,在福泉縣龍昌鎮的團坡天主教堂幫教會養馬多年,後來進了教。顯然,對一個逃難在外、無親無故的人來說,他原有的情感依附對象全部失去,當他得到天主教會救助時,天主教會很快就成為了他主要的情感依附對象。而1949年前的另一家信徒——宋家寨的劉明家之所以進教,也是因為劉明的爺爺當年與別人打官司打得非常慘烈,最終是天主教的人來幫助“解交”才解決了官司糾葛,劉家也因此信了天主教。可以想象,劉家當年在慘烈官司的壓力下,四顧彷徨、求告無門,天主教會出現並最終幫助解決了問題,這立即就會引發劉家極大的“情感歸附”,此時,天主教組織若再加以福音宣講,入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