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佛教文化史考

張體珍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東北部,地處黔、渝、湘、鄂四省(市)邊區結合部的烏江中下遊,總麵積2468.8平方公裏,轄22個鄉鎮,2010年末總人口65萬。沿河曆史悠久,遠溯新石器時代晚期,春秋時為巴國的南境,戰國屬楚,一度屬秦,秦屬黔中郡,漢武帝時屬涪陵縣,蜀漢於縣北置漢複縣,北周於縣地置費州,隋於今縣城置務川縣,唐置務州,後改寧夷郡、思州,北部置洪杜縣,元置沿河祐溪長官司。

沿河是土家族聚居區,以土家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縣總人口的66%以上。土家人按本民族的風俗崇拜祖先,祭祀土王,祈求風調雨順,消災免病,人壽年豐,六畜興旺。由於佛教的傳入,在這些信仰活動中,很自然地融入了佛教內容。沿河境內佛教屬禪宗南派中的臨濟、曹洞兩支派。大多數佛教徒屬臨濟宗,少數佛教徒屬曹洞宗。

佛教在沿河的興起

沿河是中原文化傳入貴州的必經之地,也是貴州佛教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在整個貴州的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時修建福常寺,五代時修建天緣寺,宋代修建沿豐寺,在元、明、清時期,沿河寺廟林立,僅縣城就有三十多處。元時,沿河佛教開始向西和向南發展。

沿河早在東晉就有佛教傳入。在距沿河縣城北麵不足十五公裏的沿河與酉陽交界地至今存有一座晉代古佛寺永和寺,始建於東晉永和八年(353),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曆史。古寺所在地酉陽縣萬木鄉與沿河縣黑獺鄉同處一條街,當地人們長期友好往來,互通婚姻,關係密不可分。曆史上,從春秋至北宋,沿河與酉陽大部分地區長期同屬於一個行政區域,直至南宋初年,酉陽才從思州分出,而永和寺所在地直到清乾隆十七年(1752)才由沿河司撥歸酉陽。東晉時代,沿河與酉陽的西部包括永和寺在內同屬於漢複縣(今沿河境內)。因此,永和寺佛教不僅是酉陽佛教文化傳入的標誌,也是沿河佛教興起的標誌。

沿河在隋代置務川縣,隸屬巴東郡,縣址在今沿河縣城東岸。唐初,巴東郡首領冉安昌向唐高祖李淵奏:“務川當牂牁要道,請置郡以撫之。”於是在縣地置務川郡,後改為務州、再改思州。據冉氏家譜記載,冉安昌住於沿河官舟常樂山卜龜坪,在那裏興建寺院福常寺,成為貴州曆史最早的寺院之一。明《思南府誌》記載:“常樂寺,唐為福常寺,宋敕賜中勝院,國朝改為常樂寺。”直到今天,冉氏還把常樂寺看作本族的家祠。

唐朝時,朝廷還派一些文人到沿河任職,徇節睢陽的南霽雲將軍之子南承嗣就是其中之一。南承嗣時為務州別駕,來務州(即思州,治務川,今沿河)時,多善政,離開務州時,人思其德,為立生祠,南承嗣辭命祀其父,於是在沿河修建“忠烈”祠,以紀念南大將軍。以後,黔省通祀南將軍廟曰“忠烈”,自承嗣始(明《思南府誌》)。忠烈祠,在沿河又名黑神廟、將軍廟,位於沿河縣城東岸東山腳下,在譙家鎮、官舟等也有黑神廟。譙家鎮黑神廟,傳說因廟內黑神菩薩顯靈,至今香火不絕,廟內現有僧尼住持。

在唐代,沿河境內大姓除了冉氏外,還有田氏。南北朝時期,田氏入居沿河北部。隋時,田宗顯被皇上任命為黔州刺史,黔州大治,後掌管黔州沿河四十八渡。唐朝時,田氏成為思州首領,子孫世襲。思州,唐貞觀四年(630)置,領三縣:務川(今沿河)、思王(今德江)、思邛(今印江)。史載思州田氏“奉佛興寺”,但是否在唐代建有佛寺,史無記載。

沿河在唐代為思州、務川縣治地,理應接受唐中央朝廷的敕令,境內又有佛寺,必有僧人住持。現見於文獻記載的貴州高僧僅有通慧、海通、義舟和普達四人,他們或許與沿河的古佛寺有關。通慧在黔東創建了鼇山寺,又以醫術名聞京城,奉詔治愈唐玄宗的病。海通生活於唐玄宗時期(712-756),是樂山大佛的最初創建者。大佛通高71米,肩寬28米,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義舟,與中唐詩人劉禹錫有交往,劉禹錫在《送義舟師卻還黔南並引》詩文載其人其事:

黔之鄉,在秦楚為爭地。近世人多過言其幽荒以談笑,聞者又從而張皇之,猶夫束蘊逐原燎,或近乎語妖。適有沙門義舟,道黔江而來,能畫地為山川,及條其風俗,纖悉可信。且曰貧道以一錫遊他方眾矣,至黔而不知其遠,始遇前節使,而聞今節使益賢而文,故其佐多才士,麾圍之下,曳裙秉筆,彬然與兔園同風。蕃僧以外學嗜篇章,時或攝衣為未至客,其來也,約主人乘秋風而還,今乞詞以颺之,如捧意珠,行住坐臥,知相好耳。餘曰唯,命筆為七言以應之:

黔江秋水漫雲霓,獨泛慈航路不迷。

猿穴窺齋林葉動,蛟龍聞咒浪花低。

如蓮半偈心常悟,問菊親詩手自攜。

常說麾圍似靈鷲,卻將山屐上丹梯。

由劉禹錫與黔僧義舟談詩論道,可知義舟當與劉禹錫為同時代人,皆中唐時人。劉禹錫詩題的“黔南”指的是唐時的“黔州黔中郡”之南,“黔南”之“南”本指黔州黔中郡治之南,其治所在今重慶彭水縣,唐宋時人將貴州之地稱為“黔南”。劉禹錫的詩引和詩句中皆有“黔江”,黔江為今貴州境內烏江中下遊,唐宋時稱烏江為“黔江”。時義舟是從黔南由烏江乘船至中原見到劉禹錫的,義舟應是生活在烏江沿岸的人,沿河位於彭水之南的烏江沿岸,是到彭水的必經之路,故義舟一定到過沿河境內,而且有可能就是沿河人。

五代時期,在沿河中界修建了天緣寺,曆代史誌中雖無記載,但從現存的二十多塊石碑記載中可以得知。

宋代,沿河佛教的傳播

進入宋代後,由於思州田氏“素事佛”,宋朝時的佛寺遍布黔東北。據史誌記載,沿河境內有沿豐寺、雲台觀等。沿豐寺,位於沿河縣沙子境內。明嘉靖《思南府誌·寺觀》載,“沿豐寺,在沿河司東二十裏,宋時建,明嘉靖元年裏人何文材重建。”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田祐恭內附。政和元年(1118)置思州,領務川、邛水、安夷三縣。宣和四年(1122)廢思州,以務川城為名,邛水、安夷二縣改為堡,皆隸於黔州。南宋紹興二年(1132)複置思州。民國《貴州通誌·人物誌·田祐恭傳》據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引《黔州圖經》雲:“建炎五年(應為三年,1129),貴州(可能為“夔州”之誤)防禦使夔州路兵馬鈐轄珍州南平軍務川城一帶都巡檢兼知務川城田祐恭,乞於黔州建置僧寺……紹興十一年(1141),尚書省牒送到,知思州田祐恭奏狀乞於黔州立小院,以安僧眾,敕賜集福院。”田祐恭所置寺院當在沿河境內無疑,在沿河官舟今有集福洞。民國《沿河縣誌·古跡》:“在縣西六十裏之集福洞,洞門正中有石龜盤伏水內,龜之口腹皆空,常有遊魚出入。”

宋人於觀《宋敕贈少師思國公田祐恭墓誌銘》雲:“公以紹興二十四年(1154)秋七月九日薨,越十有七日,諸孤奉襄事葬公於務川縣歸義鄉西山之原,附祖塋也。公諱祐恭,字子禮,威名有素……名山勝地,琳宮梵宇,或舍良田,或立浮屠,或鑄洪鍾,或建寶藏。一功一德,祈求之意,即非覬覦私門之福,皆以祝君王之萬壽,其向善類如此……民從以安,乃立祠堂於水東梵宇,以備瞻仰,旱潦祈禱,常獲昭應。九月之忌辰,遠近生熟夷僚溪洞境上居民,不約而會,皆共攜香紙,結為一社,詣公祠前稽顙奉獻,各祈保佑而去。……公之為人,生為夷民信服,死為夷民欽畏,可謂安邊之良將也。觀謹依事實敘之。”此銘乃於觀於紹興二十六年(1156)冬“依事實敘之”,距田祐恭卒日不過兩年,其所敘事當較具權威。由此銘文可知,其一,田祐恭生前數十年間在其轄地即今黔東北地區建有佛寺,置有寺田,鑄有梵鍾,招有僧人,可見其崇佛之深。其二,以田氏在“生熟夷僚溪洞境”中“威名有素”,其領頭崇佛興寺,其下土家、苗、瑤、仡佬之民自然熱心佛教。第三,水東梵宇,應在沿河境內,沿河祐溪長官司原名水東長官司,轄地中有水東圖,將田祐恭祠建立於水東梵宇之內,歲時瞻仰祈禱,說明沿河佛教之盛。

田祐恭歸順宋王朝後,將思州及務川治所從沿河遷出,思州地域有所拓展,唐朝時的思州僅有今沿河、印江、酉陽、秀山等地,到了宋朝,思州之地已包括了今天的銅仁地區和遵義、黔東南部分地區。

南宋初年,冉安昌的後代冉萬耍因再次立功於國,宋高宗趙構賜名守忠,並以果公主配之,宋紹興四年(1154)敕賜福常寺為土城忠勝院(明《嘉靖府誌》記作中勝院)。

元明清,沿河佛教的遍及

南宋以後,由於思州及務川治所遷出沿河,沿河成了轄地而無名,這一時期,沿河佛教的領導地位開始淡出。元代,在沿河設沿河祐溪長官司,此後,曆經明、清,佛教文化又有新的發展。沿河境內的土官、名士、大姓多好興建佛寺、崇奉佛教。這時期,沿河寺廟林立,修建的寺廟主要有:金仙寺、白雲寺、報恩寺、觀音寺、龍興寺、青龍寺、回龍寺、屏峰寺、桂林寺、清風寺、佛山寺;城隍廟、泗王廟、東嶽廟、水滸廟、火神廟、川主廟、黑神廟、三撫廟、興儒廟、娘娘廟、武廟、天官廟;朝雲觀、茶園觀、祖師觀;玄天宮、萬壽宮、碧霞宮、禹王宮、巧聖宮;文昌閣、玉皇閣、財神閣、宜仙閣、觀音閣;張氏宗祠、田氏宗祠、冉氏宗祠、杜氏宗詞、楊氏宗祠等。很多宗祠與寺院合建在一起,如常樂寺建有冉氏宗祠,飛龍寺建有張氏宗祠,報恩寺建有肖氏宗祠,屏峰寺建有田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