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寺建於元代,位於今沿河縣城西岸,新中國成立後成為沿河縣政府所在地。裏麵有兩尊銅佛,與大寺堂(常樂寺)裏麵的兩尊銅佛大致一樣。傳說這四尊銅佛來源於播州、石阡交界處的銅佛嘴,在一個寺內有銅佛七尊,一日忽然全部丟失,其中的三尊流入銅仁府境內,人們認為是吉祥,並以銅仁(人)之名為府司的地名,另四尊順烏江流入沿河司,被漁人取得,並立寺以貯,即為金仙寺,後有兩尊飛至大寺堂。此事記載見明嘉慶《思南府誌·拾遺》:

府江上流五十裏,從播州、石阡二水合流處,地名銅佛嘴,寺址尚存。相傳寺有銅佛七軀,重各千餘斤。忽亡去。其三軀至銅仁府境,以為祥,因以名府司。其四軀順浮至沿河司中,夜若有呻吟於中流者,漁人因取得之,立寺以貯,像至今存。

永樂十二年(1414),設貴州布政使司。朝廷采取土流並治政策,貴州遍設衛所,推行軍屯、民屯、商屯。大量移民進入貴州,信仰佛教的移民在居地建佛教寺廟,為僧人入境提供了條件。相傳,永樂年間(1403-1435),永樂皇帝派請王公大臣到思南,路經沿河境內蒲溪時發現觀世音像,皇上震驚,怕因此得罪神仙,為了討好觀音,下旨在蒲溪修建觀音寺,並從峨眉山請來高僧當住持,後又由一名高僧帶領一批弟子到梵淨山修道,梵淨山的佛教也由此興盛起來。

明成化三年(1467),沿河司副長官冉懋重修福常寺,改名常樂寺。正殿正廳供冉氏八大房祖宗牌位,左大廳供釋迦、觀音等木質佛像十餘尊,並從後溪茶園金剛寺請來高僧一員,法名惠清。清初,有吳三桂妃田氏在官舟常樂寺梵修,田妃之墓至今保存。

明末,有一位高僧隱於龍頭岩頂,法名海音,其住所遺址尚存。民國《沿河縣誌》記載:“結廬瑰岩山巔,修真養性,不與世聞,清初飛升而去。後人名其廬曰海音寺,其址擾存。”

除了《沿河縣誌》記載的寺廟外,還有眾多未收錄在內的,如:鍾嶺山龍興寺,建於明永樂年間,為沿河司正長官張玨(1422—1436年任職)所建;官舟飛龍寺,建於明中葉;鍾南三壺坪興龍寺,建於明代。還有原屬於後坪縣,因地處偏避,但佛教文化卻深厚的客田、塘壩、洪渡、中寨、黃土、新景等鄉鎮內的寺廟,已沒有收錄在內。

近代,沿河佛教的衰落

清中葉以後,沿河佛教開始衰落。沿河與其他地方一樣,佛教受到儒、道兩家思想及當地民間信仰影響,沿河境內出現了佛神合祀一廟,佛道儒巫並存一山的現象。人們將佛教神像與其他神像供在一起便於奉獻香火。此外,僧人趨於功利,損害佛門聲譽的事時有發生。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黔東北戰事不斷,沿河有許多佛教寺廟毀於戰火。

此外,“廟產興學”,使佛教受到一定破壞。“廟產興學”,是指提取寺廟財產興辦義學。具體辦法有:將寺廟財產分成兩分或三分,以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入書院,剩餘部分為寺廟所有;或將所謂不法寺僧驅逐出廟,將廟產全部充公,以作辦學經費。一些寺院自願捐產或直接興辦學堂,獲得成效。

民國《沿河縣誌》載:“民國25年(1936),地方教育行政會議主張統籌統支,將各鄉原有之場捐、渡捐、稱捐、廟產、祠產、族產等私有籌集之款項一律收歸縣有,由地方財務委員會負責保管,各項年需經費則純由縣政府令飭(通敕)財務委員會負責支出,此所以有三十二年(1943)之通盤一律通籌之新計劃也。”在教育複興之時,全縣各鄉廟產、祠產受到嚴重影響。

據不完全統計,民國時期,沿河境內將寺廟設為學校的有40多處。民國《沿河縣誌》記載的有:沿河中學(屏峰寺)、官立高等小學堂二(萬壽宮)、縣立第一初等小學(西岸陝西會館)、縣立第二兩等小學(玄天宮)、縣立第一女校(川主廟)、縣立第二初等小學(南將軍祠,後遷東嶽廟)、縣立第三初等小學(小景中央寺)、縣立第五小學(官舟田氏宗祠)、縣立第六初等小學(水田壩玉皇閣)、縣立第七初等小學(譙家鋪禹王宮)、縣立第八初等小學(符家寨符氏宗祠)、縣立第九初等小學(沙子場萬壽宮)、縣立第十初等小學(板場龍台寺)、縣立第十一初等小學(思渠泗王廟)、縣立第十二初等小學(土地坳田氏宗祠)、西二區區立第一國民小學(官舟三聖宮)、西四區區立第一國民小學(泉口司蓮花寺)、南二區區立第三國民小學(楓香溪黃氏宗祠)、和平鎮中心學校(陝西會館)、黑獺鄉中心學校(初設田氏宗祠,後遷回龍寺)、隘口鄉中心學校(1930年遷青龍寺)、甘溪鄉中心學校(甘溪鄉桂林寺)、中界鄉中心學校(中界天緣寺)、夾石鄉中心學校(夾石萬壽宮)、塘壩鄉中心小學(塘壩禹王宮)、私立竹溪初級小學(竹溪永興寺)、私立蕉溪初等小學(縣東芭蕉溪鄒氏祖祠)、沙子鄉第八保國民學校(壩坨楊氏宗祠)、黑獺鄉第六保國民小學(天宮廟)、淇灘鄉第一保國民學校(興儒廟)、板場鄉第十保國民學校(回龍寺)、妙壩鄉第三四五保聯立國民學校(大寺堂)、官莊鄉第十保國民小學(觀音寺)、七格鄉第十一保國民學校(廟丫寺)等。

除此之外大量寺廟還被政府、軍隊所占用。在沿河縣城,1941年沿河司法處設朝陽觀;城隍廟和巧聖宮為縣三青團團部、縣保警大隊住址,裏麵的神像全部被銷毀;1939年沿河縣民眾教育館設於川主廟,第二年國民黨縣黨部設川主廟,民眾教育館遷水滸廟;1942年在火神廟設圖書館;1941年改武廟為糧倉;1941年在金仙寺置城關區田賦糧食嵇征處;黑神廟最初被設為學校,後成為駐軍所用,1933年遭火毀,其址於1944年被田景萬占為私有,修三樓的磚房一幢。此外,沿河下設的大部分鄉(鎮)公所都由寺廟改修。如和平鎮(報恩寺)、沙子鄉(關帝廟)、隘口鄉(張氏宗祠)、黑獺鄉(田氏宗祠)、曉景鄉(萬壽宮)、夾石鄉(魯班廟)、板場鄉(冉氏宗祠)、思渠鄉(萬壽宮)、隘門鄉(隘門寺)。被占寺廟內的大量神像、佛像、菩薩、羅漢、法器遭到嚴重毀壞。

民國四年(1915),縣內成立中國佛教會貴州省沿河縣支會,以理事會主持會務工作,並設監事會。會址在縣城西岸碧霞宮(今一完小),該宮和尚釋禎祥任理事長。佛教支會隸屬中國佛教會和貴州省佛教會領導。理事會設理事長、常務理事、理事、候補理事;監事會設監事長、常務監事、候補監事;理監事會設文書、會計。信徒中的社會名流,黨政要員被吸收為委員。會員中僧尼稱“出家會員”,不是僧尼的稱“在家會員”。民國二十三年(1934),會址遷至縣城東山東嶽廟(今二完小),改選釋聖祥(女僧)任理事長。民國二十五年(1936)春,沿河縣第二兩等小學校,設於此廟,佛教支會遷至泗王廟(今二完小低年級和幼兒班校舍)直至新中國成立。

理事會的主要職能是管理全縣的佛道教務和寺廟、僧尼道徒以及調解教內糾紛。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的生日)召開一次各寺廟當家和尚和居士負責人參加的常年會議,商議教務,同時講解佛經佛法,有時邀請外地的遊方和尚或鄰縣的長老到會講經說法。佛教支會的經費開支由各寺廟每年繳常年費,支會內設醫務室一個,佛學圖書館一個,專供會員研究佛學之用。

在黔東革命根據地時期,紅三軍在黔東特區認真執行黨的宗教政策,對宗教問題作出如下規定:主張信教自由,“凡信神的、不信神的、信教的、不信教的,均可以加入農民協會”;信教的和不信教的不得相互歧視;“教堂的糧食財產不沒收”;“和尚、道士、尼姑、端公、基督教、天主教的牧師、神父等,本人是以宗教為職吃飯的不得分配土地,如果是以宗教為副,以耕田為主,可以分得土地”;宗教、神職人員的家屬,如果不靠上述職業為生,而是工人、雇農、貧農、中農或富農的,仍按照工人、雇農、貧農、中農或富農的地位分配土地。由於紅三軍在黔東特區實行了宗教信仰自由,保護教堂和教民的政策,消除了宗教人士的顧慮,實現了紅軍與宗教界的聯合,得到了宗教界人士的擁護,他們在發動教民參加蘇維埃革命,加強教民和非教民的團結等方麵都做了一些工作,產生了較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