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淨山佛教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
張明
梵淨山位於黔東印江、江口、鬆桃三縣邊境,方圓六七百裏,最高峰2572米,是武陵主峰。梵淨山位於武陵五溪腹地,自古就是聯結貴州、湖南、重慶、湖北的咽喉之地,各民族在此交流融合,形成了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曆史人文景觀,是佛教文化、土司文化、儺文化、巫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多元一體、和諧共榮的曆史名勝之地,在貴州旅遊開發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文化資源價值。本文僅就佛教文化保護與旅遊開發方麵來展開論述,並提出幾條建議。
一、梵淨山佛教曆史源遠流長
梵淨山佛教的正式傳入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初年。北宋乾德三年(965),在梵淨山西側的思邛江縣興建了該地區明確可考的第一座寺廟——西岩寺。該寺曆經千年,至民國時期衰落,“文革”時期最終拆毀。西岩寺是貴州最著名的千年古寺之一,是為梵淨佛教的祖庭。
降至元代,梵淨山以東興建了黔東重要寺廟——正覺寺。《銅仁府誌》載:“正覺寺,在府治東門內。元時漁者得三銅人,建寺以供之,今毀。銅人移供觀音閣,尚存。”至明朝初年,梵淨山以北又新建了該地區第一座“天”字號寺廟——天馬寺。(萬曆)《天馬寺鍾銘文》載:“傳始祖宗安和尚,號自然。”道光《天馬寺碑》載:“始祖宗安和尚,號自然,於洪武年間得創天馬寺;荒田一段,周圍老山一副,冊載額糧一鬥四升。”明洪武年間,在西岩寺以東的印江河縫觀音洞又興建了江頭寺。
由上述考證可知,在宋、元、明初共四百年間,梵淨山地區已經修建了西岩寺、正覺寺、天馬寺、江頭寺四大古寺,說明佛教在該地區有持續而良好的發展。故明代碑刻稱梵淨山為“古跡名山”、“古佛道場”。明代該山因梵刹林立,是“梵天淨土”,故正式得名“梵淨山”。梵淨山作為一座千年佛教名山,確實名不虛傳。
明初,梵淨山地區思南、思州田氏土司因爭奪朱砂礦坑而仇殺。永樂十一年(1413),明王朝廢除思南、思州兩土司,實行改土歸流,將兩土司所轄三十九長官地方改設為八府、四州,另置貴州布政司統轄,於是貴州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第十三個行省。梵淨山環山建有五府:思南、烏羅、銅仁、思州、石阡,梵淨山核心地區為五大土司共屬之地。宣德年間,梵淨山因盛產朱砂和金礦,明王朝派工部官員吳邦佐坐鎮開采。
明初梵淨山地區的改土歸流,特別是朝廷軍隊和流官對當地土家、苗族等少數民族的壓迫,激起了梵淨山地區少數民族一係列反抗和武裝起義,其中鬆桃龍許保、吳黑苗領導的嘉靖年間的苗民起義,是貴州明代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少數民族起義。龍許保義軍建立苗王城,並聯絡湖南苗族義軍,進攻黔東、湘西、川東三省邊界各府、州、縣。明王朝先後派右都禦史、兵部侍郎萬鏜,以及都禦使、三省總督張嶽率領湖廣、貴州、四川三省十萬官軍圍攻,前後曆經二十餘年,才最終平定龍許保苗民起義。
龍許保起義被平定後,明王朝對梵淨山地區改變策略,一是移貴州總兵駐防銅仁,以全省軍力加強對梵淨山少數民族的軍事高壓態勢;二是將“圍剿”改為“圍困”,在梵淨山以東“生苗”地區修建“邊牆”,是為著名的“南方長城”;三是加強佛教對少數民族的教化作用,開始了嘉靖、隆慶至萬曆中葉的梵淨山第一次佛教重建活動,時間長達四十年之久。此間,除修複西岩寺、天馬寺等四大古寺外,還新建了孝慈寺(在合水)、回龍寺(在木黃)、天慶寺(在木黃)、天池寺(即護國寺、在大園子)。此外,還重修擴建了金頂古茶殿(即承恩茶)、釋迦殿、彌勒殿、三清殿等。金頂《院道摩崖》(萬曆元年,1573)、天馬寺鐵鍾(萬曆元年)、護國寺石雕菩薩(萬曆三年,1575)、《剪刀峽摩崖》(萬曆十六年,1588)、河縫觀音洞摩崖(即江頭寺,萬曆二十四年,1596)等,都是梵淨山第一次重建時珍貴的第一手文物史料和曆史見證。
萬曆二十七年(1599),遵義播州土司楊應龍發動叛亂,是為明代末期中國最大的土司叛亂。播州之亂禍及梵淨,《敕賜碑》稱:“既自播亂之後,往來朝者見人稀,非複舊盛。”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明王朝命四川總督兼巡撫李化龍、貴州巡撫郭子章、蜀將劉鍵等調三省二十四萬官軍,分八路進剿播州,楊應龍退守海龍囤,最後自焚而亡,播州之亂平定。播州之亂引起梵淨山地區苗民乘機再次起義。《明史》載:“自楊應龍平後,銷兵太多,苗仲所在為寇。”貴州巡撫郭子章、張鶴鳴調官軍五千、士兵五千分兩路到梵淨山地區鎮壓水硍山苗民起義。萬曆三十四年(1606),水硍山苗民起義被平定。
播州之亂和水硍山苗民被鎮壓後,梵淨山開始進行第二次重建活動。主持重建者為著名高僧妙玄和尚及其弟子圓通和尚。妙玄和尚係萬曆皇帝之國舅,因喜好佛教而隱居梵淨,被地方官員察覺而上奏朝廷,萬曆皇帝於是敕封妙玄為欽命僧,並下令重建梵淨山。“心厭榮寵,喜浮屠者,遂隱於黔思銅之深麓”,“已而為當道者覺以狀奏聞。帝追尺一為建刹,所謂古梵淨鼎而新焉”。至萬曆四十六年(1618),梵淨山第二次重建結束,斯時廟宇輝煌,梵唄暄和。計此次重建了五寺、一洞、六殿,其中金頂古茶殿被敕封為“敕賜聖旨承恩寺”,又稱為“金頂正殿”,寺內供奉“當今皇帝萬萬歲”牌位一方。一洞、六殿分布正殿左右,世稱“腳庵”。此外,天慶寺、朝天寺、天林寺、天池寺扼四方朝山大道,稱“四大從林。”“金頂正殿”和“四大叢林”都帶有“天”、“恩”字樣,以示明朝天子的浩蕩皇恩。此次重建,因惠沾皇家威嚴的神聖色彩,故梵淨山名播於天下,香火盛極一時。《敕賜碑》載:“海內信奉而奔趨,不啻若雲而若水;王公大人之欽謁,恒見月盛而日新;久已靈馳於兩京,傾動於十三布政;勞旌於撫按,煩顧於道府。”北京戶部郎中李之彥撰《敕賜碑》,立於老金頂懸崖下之通明殿旁。妙玄為尊為“重辟之祖”,賜有鎮山之印,統轄全山朝拜事宜。文人雅士登臨遊覽,梵淨山佛教極一時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