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梵淨山佛教文化保護麵臨的問題
西部大開發是我國當前及未來較長時期內的戰略重點,其核心是全麵貫徹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麵和諧可持續發展。梵淨山作為國家級重點自然保護區和西南著名佛教勝地的雙重名山,更應該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有序發展。以下僅就近年來梵淨山旅遊開發的一些負麵影響略作評述。
自20世紀80年代宗教政策恢複後,梵淨山就開始了旅遊開發。據統計,梵淨山外來遊客在1985年僅3500人次,1990年增至32500人次,2004年,銅仁地區接待以梵淨旅遊為重點的國內外遊客增至68.82萬人次。近來年,由於梵淨山在國內外知名度擴大,遊客更是猛增,不可避免出現了一些負麵影響。
一是佛教文物破壞和丟失嚴重。本文作者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究梵淨山,曾親眼看到朝山道上曾留下許多佛教文物,如石菩薩、石羅漢、寺廟鐵瓦、石碑、墓塔,甚至萬曆皇帝和明清官員的多方牌位等,但在最近幾次實地考察中,這些佛教文物已經杳無蹤影。在2011年夏天銅仁地區與貴州大學組成的梵淨山佛教文物聯合考察中,各縣政協、民宗、文管官員,就對梵淨山佛教文物的流失深表憂慮。
二是以公司開發為主,各家公司互相競爭。現在梵淨山有數家公司參與開發,但並未形成統一規範,如有索道公司、石油公司,民間居士各自投資,或興建索道,或修建寺廟,或開辦佛苑,或組織賽事。他們各有不同需求,形成互相競爭關係,甚至出現不必要的糾紛。
三是佛教文化景觀遭到人為改變。梵淨山是千年佛教名山,一殿一寺、一瓦一石都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曆史,但由於外來公司不太了解本地曆史文化背景,造成人為改變佛教文化景觀的現象。如:《敕賜碑》旁原是明代通明殿和清代報恩寺,“文革”期間才最終被毀。20世紀八九十年代,印江縣在原址上建有旅店,後拆毀,現改修為亭子,完全不知此處乃是明清兩次被敕封的重要寺廟。又如在老金頂之上,原是明清兩代的玉皇殿,是梵淨山道教最神聖之地,比梵淨山佛教有更久遠的曆史,但現在已經改建成“燃燈殿”,然而梵淨山曆史上並未有“燃燈殿”的記載。再如下茶殿原為清代“鎮國寺”,有著名高僧隆參和尚的《鎮國寺碑記》可證,但現在改修為“山王殿”,不惜將清代梵淨山最重要的“寺”下降為一個“殿”。此外,紅雲金頂原是梵淨山雄偉神奇的重要標誌,史稱“遊龍昂首嘯吞煙”,隻有鐵鏈和天梯、天橋可以攀登,但現在為了方便爬山,於是增修了爬山石梯,完全改變了金頂雄奇的外形,仿佛遊龍被捆綁上了一副鐵鐐枷鎖,昔日遊龍雄姿蕩然無存。2011年終於發生嚴重的雷擊事件。
四是梵淨山缺乏統管全山的高僧大德。梵淨山是佛教名山,曆史上雖屬“五屬之地”,但長期都由全山公舉方丈管理全山寺廟和朝拜事宜,“聖旨承恩寺”和“護國寺”敕有“鎮山之印”和“佛法僧寶印”,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但現在由於梵淨山分屬印江、江口、鬆桃三縣,三足鼎立,互不聯係,甚至因爭奪邊界激起群體事件等。梵淨山佛教需要具有靈魂作用的高僧大德在新時期重新振興佛教。
四、幾點建議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梵淨山是一座曆史久遠、文化深厚的西南千年佛教名山,但在當前旅遊開發中卻出現了一些不應該出現的負麵影響。以下就解決這些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一、理順保護與開發的關係。梵淨山的靈魂在於佛教,幾百或上千年的梵淨山之所以能吸收南方僧眾前來朝拜,乃是因為梵淨佛教在人心中的神聖地區。在當前必須形成“保護第一,開發其次”的觀念。隻有在保護好梵淨山佛教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才能談得上開發和發展。
二、理順管理權責。梵淨山是佛教名山,其管理應由政府交給德高望眾的高僧大德來統一管理,使其未來方向朝著佛教文化的發揚光大發展,而不僅僅隻是旅遊觀光的商業目標。這是2004年和2010年兩次中國梵淨山佛教文化研究會上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高僧大德已經逐漸形成了的共識。
三、深入研究梵淨山佛教文化。梵淨山的前途在於佛教是否得到可持續發展,彌勒人間淨土觀念是否得以發揚光大。因此,建議在梵淨山護國寺建立“彌勒文化研究院”和“禪宗研修中心”,同時加強對梵淨山佛教文化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特別要研究彌勒“人間淨土”思想對淨化當今社會風氣、促進當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現實貢獻和價值。
四、培養或聘請德高望重高僧統轄全山佛教事宜。梵淨山曆史上是由全山公舉方丈來管理全山佛教事宜的,如:明代的妙玄和尚和清代的隆參和尚就是梵淨山當時著名的高僧。曆史證明隻有在統一管理下,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內耗和爭奪,佛教才能得以良性發展。梵淨山佛教目前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時期,應該大力培養或聘請德高望重的高僧來統轄全山佛教事宜,以彌補當前梵淨山佛教發展的一個嚴重缺失。
總之,佛教文化是梵淨山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在旅遊開發的背景下,一定要避免以佛教為名,經濟優先,重視旅遊開發,輕視文化保護的傾向;一定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梵淨山佛教文化的繁榮發展,從而使梵淨山地區社會、經濟、文化和諧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