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研究 武益納與武多同相爭夜郎王位
龍正清 翻譯整理
武益納占據楚哪夜郎國都可樂城
夷人建立文明古國,曆史極為悠久。這裏講武益納王國都城可樂。六侯王國相互雜居的氏族,是篤弭高祖所封的諸侯王國氏族。南國的武氏族杜吐弭(滇)國與乍氏族楚哪蒙(夜郎)國,北國的糯氏族俄莫洪所(蜀)國與恒氏族溢蒙主姆(巴)國,中部的布氏族吐主祿臥國和默氏族舉婁侯吐國,此六侯王國是同源兄弟王國,南北中各隸兩個氏族王國,本是同根生。曆史發展到武益納時代,聲勢浩大,統一了南國和中部之國,各王國都打益納旗號,一方一王國,賢能守基。久而久之,各王國間產生矛盾,時常發生戰爭,兄弟王國難以和睦。後世的矛盾難以怪罪於先世。
益納與漏臥(在今興義)都是武氏族,各自都有強大的軍隊,三天兩頭打仗,於是結下深仇大恨。武益納氏族,人才輩出,賢人將帥眾多,武益納君長勢力非常強大,威振西南,統一了南國和中部之國的四方天下,世為君長。夷人地區的每一寸好土,每一塊良田,全都成了武益納君長的基業國土,武益納君長就這樣成了眾人的神君。他率領大軍四處征討,一下征東,一下討南,一下伐左,一下戰右。四方都被征服為屬下君長國,由他一手遮天統一南國和中部之國。益納君長居中央宮殿,治理中央氏族,置“妾”於四方,四方的君臣民都要誠心誠意進貢於他,武益納的中央氏族王國就這樣建立。
武益納君長為了鞏固和擴張王國基業,常率軍四處征戰,所戰皆捷,每征服一方,都封有立功的大將為君長留守治理,江山社稷有了鞏固和擴張,聲勢越來越大,威似日光普照,信如月輝通明。天下的濮人以牛馬豬羊作為賦稅進貢他。濮人所居的地方盛產蕎麥,六畜興旺,全民皆兵,氏族世守祖業,世世代代成為武益納王國的軍民。武益納征服了楚哪蒙國的四方濮人,大用賢能之人,天下臣民尊武益納為君主,國泰民安,武益納君主的威望如中午陽光普照大地,自言:“我益納強軍勢不可擋。”武益納君長法紀嚴明,出征作戰,前將似猛虎下山,擂鼓促戰,如雷電交加,驚天動地。武益納君長用兵如神,強將彙集,分四方國軍隊拱衛中央王國,全民皆兵,以各君長名作為姓氏軍隊旗號,世守故地,以農牧為業,濮人也編入武益納的各王國軍民。
武益納君主時代,征服了濮人,占領濮人地,建立以濮人為主體的軍營。封能人為君長,以君長姓氏旗號為氏族姓氏名稱,時常來武益納宮中朝拜和廟祀。朝拜廟祀時更改氏族王國旗號,氏族王國稱號不斷演變。氏族稱謂的繁多是這樣演變過來的。官銜依統屬等第關係進行排列。武益納君長認為戰爭不利於社會的穩定,要依統屬倫理互為尊重,為統一大業利益謀求發展。
武益納君主國屬兄弟氏族王國,以武益納君主為代表的皇族夷人排行第一,濮人第二,俚人第三,阿武第四,青衣第五,苟葛第六。兄弟氏族間依倫理長次而互相尊重。
武益納天下,因奪權戰爭,造成了氏族的交錯雜居局麵。東部的楚哪蒙國一帶,原屬濮人的居住地區,有邑城,稱濮人落邑,是濮人的生息繁衍之地。楚哪蒙國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青山綠水,林木蔽天。濮人軍民日夜守衛著自己的壯麗江山,時時刻刻防範著益納軍隊的侵犯。武氏益納君長終於率強軍來臨。楚哪蒙(大夜郎)國一時如雷電交加,打殺聲震天。濮人軍民拚命抵禦,奮力拚殺,以濮人為主體的乍氏族楚哪蒙國,四處有軍營,實力很雄厚。乍氏族王國與武氏族王國是同時受封的南國兄弟王國,武氏益納君長為了權囊南國而起兵攻打乍氏族王國。
武益納的軍事實力很強,從疊臥(雲南)調兵遣將供輸軍餉,把乍氏族王國的都城圍得水泄不通,城內水盡糧絕。武益納君長下令萬箭齊發,千將衝殺,攻破楚哪蒙國都城,殺死濮人君長,楚哪蒙國歸屬了武益納,並封爵世治其他。
俘獲的楚哪蒙國兵和降服的濮人,全都成了武益納的軍民,武益納勢力又增添了一支奮勇善戰的強軍,設立四部軍營,為武益納君長國繳租貢賦,服官差勞役,男為奴,女為仆,首領時常進貢方物拜見武氏族君長。楚哪蒙國歸屬後,武益納君長名揚天下。東部的大革(安順),南部的漏臥(興義),西部的可樂,全都歸屬了武益納。
楚哪蒙國是濮人的居地,是武乍氏族濮人和睦相處的中央皇國地區。楚哪蒙國的西邑很有名望,是楚哪蒙王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稱中央大城可樂祿姆。可樂大城為濮人所建,位於中央皇國腹部,是楚哪蒙氏族王國的首府大城。武益納率大軍來攻打,可樂軍民誓死守了兩個月之久,終於被武益納大軍攻破。
武益納打下楚哪蒙國,占據了可樂,勢如風吹白雲散,南國的山山水水全部歸屬了武益納。武益納自稱天子,獲得了南國的統治地位,益納君主因此而雄長南國。益納和多同是武氏族兄弟。武多同也是個善戰的賢君,勢力與武益納不差上下。武益納稱南國天子後,武多同是其最有力的輔佐大臣。武多同的基業也興旺發達,土地肥沃,位於東部大革(安順),錄屬益納氏族王國。因此,武益納和武多同才共同統一南國,頂天立地,如日月光明,東西南北四向王國全歸屬武益納大君長。
可樂宮殿是武益納君臣師議政之所,是四方氏族的高貴根基。武益納建都可樂以後,一直冥思苦想了十年。總覺得他的地位是靠戰爭獲得的,於是命其衛戍軍大造兵器,修整練兵,聲勢浩大,非常得意。一天,他差人去把多同叫來,兄弟二人同飲共商,說南部的一塊寶地還未征服,享受不到貢物,這塊寶地就是漏臥君長國。漏臥也是一方賢君,武功高強,兵精將眾,豪強一方。漏臥君長國轄地廣大,實力雄厚,漏臥氏族英勇善戰,若能夠把它征服了,不僅僅益強富厚,更重要的是統一了南國。武益納君主話音剛落,武多同接著把話講:“古人言:可樂的蜜糖用不著滲水。”“多同兄弟,你不必再說了,征服漏臥,命你為前鋒將軍,這次征戰非你莫屬。今天兄弟商量,就這樣決定,戰捷後漏臥歸你,編入你的部下,不得違令,你去安排。”
武氏族兵馬鋪天蓋地,如洪潮湧向漏臥。漏臥君長部署抗戰,將帥軍民紛紛投入抵禦戰爭,個個奮勇當先。漏臥軍隊被武軍隔斷打亂,無法集中兵力,統一指揮作戰,漏臥君長隻好下令按各部軍營實力分散作戰。漏臥軍的武器全是標、刀、矛、劍等近戰裝備。武益納和漏臥兩軍短兵相接,猶如磨轉周旋,四處輪回交鋒作戰。戰爭持續了三年,不分勝負。打得天翻地覆,每天一至兩戰,血流成河,草木不生,山上山下,陣亡將士屍體如柴堆蓋地,不見寸土。
益納君主的氣焰十分囂張,武多同也很能戰,兩人聯手而戰,始終無法降服對方,隻好收兵歸營重整旗鼓。武益納回至可樂,整編九氏族縱隊,武多同回到大革固守本營。可樂和大革轄區很廣大,年年以牛羊祭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漏臥這玉明珠般的糧倉寶地未得降服,始終是武益納君長的心頭大患。
武多同治理大革,武益納治理可樂,各自整軍統一製度,按九宮八卦劃封九邑,九地八王各自分封隸屬部將,一層層往下封官命爵,謂之國門廣開。八方十六部統一廟祀朝拜。修築都城形式統一,龍、鳳、虎為標誌,花紋圖案絢麗多姿多彩。各君長朝拜高堂議政,君臣師合力主掌教化傳播四方,這就是武益納王朝盛世。
建宅也按明堂構置,前朱雀、後玄烏,左青龍,右白虎,群山拱衛,人有安樂。武益納君主精通風水文化,建治可樂,分封氏族王國,規劃修築可樂城。五部氏族中的能人眾多,奔赴各地開創基業,可樂大城居高位,調遣九部氏族中的能工精匠苟葛集中修造高堂華城。武益納君主坐高堂,主持朝拜廟祀,統率四向的君臣師匠國君長行拜祭祖,統一教化製度,一為東部君國,二是南部臣國,三是西部師國,四是北部苟葛國,君長行令位居中央首府,五星一體,四方臣國拱衛。九宮九龍君臣國邑就這樣布局。
論明堂風水,講五行龍脈,九宮九龍星,九龍象九君,九君位九峰,九峰九龍君,據守九方國,九國九個部,九部九治所,九所九防將,九將九氏旗,九旗九軍營,九營十八部,部部有能人。武益納君主治可樂,建有九營十八部,部部有封名。
武益納君長建國分封後,天下社會安定,大有發展,事事順心如意。國家日益發展,時光美好,天地順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百姓安樂。可樂大城是百姓的智慧和結晶,是君主的基業治所。九營十八部是可樂大城的拱衛主力軍。武益納君主王朝的政治中心城就這樣建成。
治國治軍法規
武益納君主建治可樂,統天下軍民,行令治國治軍,先法治人。各部將領,各部軍營,皆行令統一,四邑治安。按時繳租貢賦,天下良田好土,都是賦稅區域。轄區青年都有入軍衛國的義務,出征時必須踴躍爭先。君主行令,藩國臣民不得違法亂紀。
君主的治國法紀,是統一民心,規範道德,創建文明的規則;是知識的象征,智慧的源泉,能人的準則,人生的典範。先法治國,嚴紀治軍。天下臣民銘記,違法必受處罰。
第一條 凡天下臣民個個要賓記,一律不許偷人,違者砍指頭。一次砍五指,兩次砍十指;
第二條 一不準騙人,二不準搶人。初犯挖一隻眼,再犯挖兩隻眼;
第三條 忤逆不孝,族長有權懲處。重者剝皮,輕者體罰教訓;
第四條 一不準拉幫結派,二不準結謀團夥,拉幫結夥謀反者,勿論君民,一律殺頭處死;
第五條 天下庶民都有繳租貢賦的義務,按規定向國家繳納糧租貢賦牛馬豬羊。違者沒收土地及財產。若有抗拒,輕者坐牢,重者處死;
第六條 各氏族王國,年年選獻美女入宮服侍君主。違者以欺君論罪,要受討伐;
第七條 中央及四方王國的男女老幼,出征作戰時,一律不準哀哭。男犯挖左眼,女犯挖右目;
第八條 君主旨令,一律不準修改歪曲,各氏族王國統一遵照執行。如有違者必受討伐;
第九條 天下百姓,一夫一妻,不準包辦強婚。
男女自由戀愛,歌場定終身。兩相情願的戀人,不得反悔。不準以強欺弱。違者,重則殺頭,輕則發落充軍;
第十條 藩國君長,每年十月初一都要給君主拜年,無論什麼人,言行不一,不孝忠君王者,一律處罰,輕則坐牢,重則斬首;
第十一條 藩國君長,年貢武益納君主一頭肥豬和一隻壯羊,大年正月行貢。基業不發,貢物瘟疫的藩國君長,罷官免職,發落勞役,終身作奴;
第十二條 君長衛仕,可有三妻室。戰爭年代,男人多戰死沙場,民間女多男少,特作規定,多生男兒者,獎壯牛一頭,賞三塊良田好土;
第十三條 戰爭年代的發落充軍者,可帶妻室安家。違紀潛逃者追捕就地處決;
第十四條 凡史書,教化經書、祭祀經典、醫學書、分封命爵書、伐閱樂章等書籍,都必須經過國教大師過目審閱後方可施用,邪書異說書籍一律焚毀,不準留存。異端邪說不可有,以免亂世。違者處罰半死;
第十五條 凡兵將,無論作戰到任何地方,要講公心道德,行為正派。一不偷,二不搶,三不逃戰,四不賣主。征途逃跑,戰場逃兵,賣主之人,就地處決;
第十六條 凡軍將,必須尊重國君旨令。教化部下執法守紀。違抗或逃避的將領,以首級祭旗。獻首級者以繼爵位;
第十七條 君臣將帥,作戰必須勇猛頑強,衝鋒陷陣,寧可戰死,不可逃命,寸不讓敵,違者立即斬首;
第十八條 善戰的將帥,救護的勇士,凡戰死在疆場的英雄,都要追薦功勳懷念,厚禮祭葬。凡貪生怕死者的屍首,一律不受禮葬,全屍留給虎食,碎屍投河喂魚。祭葬陣亡的英雄將士時,必須做好細心驗屍,凡奮戰英勇殺敵者,箭從前麵穿,要給予隆重祭葬,箭從背後入者,是逃命的膽小鬼,不受禮葬。國法軍紀高於一切,祭烈士,頌英雄,立功將士名揚天下,永垂千古;
第十九條 將帥決策,養兵用兵。一要愛戴,二要自能善戰,三要嚴法律紀,官兵團結,相互體貼。戰前善析敵情,胸有成竹,必俱常勝將軍之才。分賞戰利品,厚薄要配當。有的賞戰馬,有的賞金銀,有的賞田土財物,按功勞大小賞賜鼓勵。戰敗者必受處罰,輕者撤銷職務,重者擇時砍頭祭旗,委托新官替職;
第二十條 戰爭事關王國和氏族的生死存亡,將士必須心係王國和氏族。無論與誰戰爭,絕不能留情。裏勾外合的叛逆,砍掉手臂,割斷腳筋,挖掉眼珠,無論輕重,誅連九族。
以上國法軍紀,天下臣民必須在意,銘刻心中。
武益納君主頒發國法軍紀二十條,先法皇國氏族,條理明晰,按法紀治國治軍。君長行令傳下,將帥執法統領氏族,違者必受處罰。當初,人們還不太相信,不當一回事。有一天,武益納君主在宮裏歇息散心,聞有女人哭聲,問,何許人?時至半夜,衛士稟報:“是宮裏女仆。”武益納君主氣憤難忍,大吼一聲:“簡直是無法無天,她不知道違了法紀是欺君之罪嗎?挖掉她眼睛,看能哭多久。”衛士奉命速速退下,取出腰刀,挖了她右目。可憐的女仆,雙手捧著眼珠,滿臉血紅,哭喊不休。武益納君主大發雷霆:“依法紀規定懲罰,拉出去砍掉她右臂。”從此以後,宮裏宮外的人們嚴法律紀,規範行為。武益納君主的威嚴,一傳十,十傳百,揚遍了天下。天下軍民都稱讚武益納治國有方,是治國治軍的賢明君長。
為了天下的統一,武益納軍四處征戰,扭轉各氏族王國割據而長期爭戰的局麵。武益納君主的軍隊無論到達哪裏,都深受當地百姓的歡迎和支持,前呼後擁,踴躍入軍。武益納的軍營遍布四麵八方。
武益納軍隊的兵源來自四麵八方。他的養兵治軍之道,深為各藩國君長信服。武益納君主這樣治軍,目的是征服漏臥氏族王國。漏臥氏族王國,民富國強,是塊肥肉,武益納君長不想讓它落入別人之口,謀略早日將其征服。武益納君主陷入思考時,忽聞有小孩啼哭,問何原因。回報:“一逃犯之妻坐月,去挑水時,孩兒啼哭。”武益納君主發了怒:“大壞軍機,你等為何不清理?法紀是無情的,快把他眼睛挖掉。”衛士照辦了。
執法兩樁,百姓半信半疑,事隔不久,武益納君長下訪民情,聞有淒慘的女人哭聲,差人稟報:“君長的法紀嚴密,處死者之妻在哭喪,哭得人們跟著傷心。”益納君主忐忑不安時,又聞女子哭聲。稟報說:“是個抓獲的女逃犯。”君長吼聲如雷,快把她眼珠挖掉。執法人取出腰刀挖了她的雙目。女犯雙手捧眼珠哭叫,益納君主又令砍了她一隻胳膊。
益納君長的威嚴法紀,已家喻戶曉,軍心大振,民心大安。武益納君主的法紀,很得民心。百姓說:“威嚴法紀,整治亂世,國泰民安。”國法軍紀如日月光輝,振興國度,天下長期安寧。
武益納君主率軍南下,謀取漏臥益強富厚。征途聞有啼哭之聲。稟報說:“是避征人之孩兒在哭。”武益納君長認為是不祥之兆,令處死孩兒。奉命者顫顫抖抖,抱走孩兒去處決。眾人紛紛下跪求饒:“君主大人!娃娃不知事,如何下得了手啊!我們去把他母親叫來,好好求謝君主開恩,讓這孩兒年滿周歲,能離開母奶,我們再依法紀作處,可憐可憐這嬰兒吧。求君主寬容,留他一條命,待長大後報答君主的大恩大德。”武益納君長雙腳一跺,怒氣衝天,揮手而言:“簡直是反天,再鬧都給我死於刀下,拿去喂魚,法紀無情。”奉命者不敢違抗,把孩兒抱到河邊時,孩兒之母趕到,苦苦求饒:“求你們行個好,孩兒無知,能犯什麼事,把孩兒還給我。”執法人再三解說:“大姐呀大姐,你的孩兒犯了大事,壞了軍機,君主的命令誰敢違抗,隻有照令拿他喂魚。”婦人雙腳發抖,放聲大哭:“孩兒犯了什麼事,我替他去死。”一大臣好心勸她:“大姐呀大姐,你想想,國有法規,軍有嚴紀,你這一哭,雙眼難保。我們不執法也同樣犯罪,連受處罰。養育之恩是無法替罪的呀,還是多加小心為好。而今你我都一樣,若再違法都受連累,你兒的性命無法挽救了。”犯母被觀眾隔走,罪兒被投下了大河。
追薦陣亡將士製度
乾坤始定,乾象運數起於壬,坤卦運數終於癸。乾坤象卦的規律,形成天包地的圓周圖後,即劃分兩儀四向,四向定四極,這是第一步作圖。四極之東擬五行為青色,四極之南擬五行為赤色,四極之西擬五行為白色,四極之北擬五行為黑色,四極之中央設置人文祭祀文化的場麵。寫好文理,畫美圖像,在出征作戰,固守國土江山勝利大捷之際,設此場景追薦陣亡將士,打殺牛羊牲為祭。凡戰將英雄彙集悼念,樹立懸崖般堅強的英雄形象,弘揚淵穀一樣深的感情道德。讓表達緬懷心情的牛羊牲血流成河,祭祀要誠心誠意,盡心盡力。請那些能工巧匠的精藝人,按照乾坤八卦的規律和星象及會動有血氣生命的生物形象,寫畫和做出它們的模型,根據日象青天之君,月象赤地之壬,君王星結合統索滿天星際的原理來進行設場和布置。其次呢,畫出長袍老壽星像和所有的祭帳圖,做出禽星模型作為祭場的排場裝飾。把恒實楚、特乍木、舉腮哲聖星神像掛司祭堂上,寫作高手要做好實錄。把青赤黑白黃的祭悼標誌插上每個山頭,延伸到每一個深穀。把天地間的一切美好形象寫畫和造作來布置成世界樂園般景象。讓打殺牲聲、人群的吆喝及各種響器交響熱鬧。大書特寫,讓曆史書卷猶如布匹般長。這樣,送終靈堂才有傲氣,祭祀場麵才像個規模,祭祀文化才有永世流芳,八卦理論才有生命力。這一切都是為了戰將英雄的高歌頌德。
夜郎國故地君主氏族
武氏族王國君長襲任七世時,隸有五氏族君長,各自有江山社稷,各據一方,各自立勢,互不謙讓,常常戰爭。戰爭造英雄,武氏族王國能人輩出。武氏族王國的創始人是弭阿苦,他英勇善戰,自稱是天之仙子。弭阿苦,苦阿武,武阿糯,糯洛體,洛體書,書傑也,武也仆,武足餘。七世武也仆君長時,劃君臣師三部,武足餘治君國,武阿納治臣國,武仆安治師國。君臣師聯合治天下,稱武氏江山,久治長安。臣和師國君長輔佐君國,武氏族五國前景美好。山頂青鬆林,山腰喬木林,山下壩地田園。九地九名山,青山綠水,名山喻能人。祭祖同祭山,祭山同祭社,祭社封能人。君行令,臣執政,師教化,政令和文化似九名山雄偉,是武氏王國的象征。
武多同是武益納王國的一方臣國君長,重於耕牧,國泰民安,燦爛輝煌。他的南臣在益博凱,北臣在江水流域,左臣在苦洪益,右臣在紀可發,多同據中央大革。轄區廣大,江山翠綠,如此寬廣而美好的江山社稷,也是靠戰爭獲得的,亦稱武氏江山。武益納和武多同各據東西,各自為君臣師三位一體的國家政權。彼此興旺發達。兩家法紀同樣威嚴,都講教化治國。武氏族妥舒勒生有九子治九方,九國都強盛是按九宮八卦劃封。舒畢直和舒畢姆封於震和巽二卦方位地。舒畢姆,畢姆洪,洪戛戛,戛戛舉,舉遮武,武蒙索,為六代賢能之君。武蒙索君長時代,重視賢能人。他身材魁梧,頭戴金冠帽,文武兼備,有軍事謀略,能克敵製勝,天下大安。他是武氏族六強君之一,精兵強將,都集於他的手下,天門開一方,武蒙索是一方王國君長。
武蒙德君長,三代坐皇城,基業大發展,爵位次第明,文明教化四向傳播,民富國強。右相苟氏族舒臘戛,召集部將祭祀,特請嶽真高師掌堂祭祀列譜,把一代代相繼的苟氏族譜牒排列出來:舒臘戛,臘戛舉,舉則舍蒙,舍蒙餘洽,餘洽於列,於列阿古,阿古臘吐,臘吐婁米,婁米舉吞。婁米舉吞世居啥祿窪,生有九子,六子成才,據守首邑。六兄弟英勇善戰,國度大擴張,擁有七十部,聲勢浩大,國力雄厚,江山美好。南部的載祿窪和載柏博祿窪兩大氏族邑落,如天門放光,燦爛輝煌。
江山再壯美,國力再雄厚,也經不住戰爭的摧殘。殘酷的戰爭,就像風吹白雲跑,一次接著一次。武氏族王國征戰,武氏族王國盛世,記的是武氏族王國史。武氏族多同後裔的王國,最後被洛紀氏族所奪取,曆史也就改變了。
舒阿臘君長建治於東部,以戰爭開創基業,立國於東方,祭祖求保佑,敘譜牒留後世:舒阿臘,臘阿臥,臥扯扯,扯扯哺,哺色也,也阿魯,岱亨亨,亨亨多,多阿武。東部地區的勢力,傳到多阿武,稱武氏族,如陽光下的青蔥竹林。五十部氏族中九部是啥吐(百越)。首邑扯扯安祿窪和次邑安偶吐祿窪均為武氏所建,曆史很悠久,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東部的洛紀氏族根源,與西部的武氏族有血源關係,均係早期的武(皇)族王國後裔:佐洛紀、克魯哈、魯哈也,哈也載,也載費,費婁略,婁略尼,尼阿著,阿著武,武哺彌。世治額迭索發,子孫興旺發達,先世治冒苦安祿窪和安武吐祿窪。子孫自此二邑繁衍鋪開,轄地寬廣,強盛一方,曆史悠久千年。冒苦安祿窪是以氏族首領名命名,世守其地,冒苦安祿窪以彝文化教化文明發展,賢能之士很多,有萬九千兵。
篤弭封君長時,武氏族和乍氏族是封於南國的兩個兄弟王國。武氏族君長國於中央統領六氏族王國。猶如大樹分枝椏,越分越多,越長越茂,六氏族同宗於篤弭氏族王國。美好的武氏族王國治地,君王稱天子,六氏族基業國土上的賢能人,如雨後春筍,一代勝過一代。篤弭的第八世繼承人阿德畢是武氏族,輔佐的冒述德是乍氏族,這兩位君王同是一個根,分治兩個氏族王國,基業就像晚霞一樣映紅了天南國。武、乍二氏族王國是一國分為二的兄弟國,實力基本相當。布和默二氏族王國也是一國分為二的君臣王國,同樣有自己的基業國土和氏族。南國地區的氏族是佐洛紀氏族王國的先世氏族。佐洛紀氏族盛世時期的氏族,是武德僰武陀尼氏族的融合地,有九千精兵,是遠古時期實索氏族的演變,武、乍氏族的融合體。後來乍地的凱阿蒙即勿阿納君長國、社安戛君長國、扯扯德君長國都由武氏族君長統治。武氏族多同君長時代是以果氏族區域創基立業,文化發達,民富國強而日益發展。
乍氏族王國中部地區的舒阿著君長國,南部的阿維仁、舒阿臘、播勒、舒阿武君長國,妥阿哲地區的舒阿苦,俄索地區的舒阿濮,德布氏族地區的舒阿魯,篤國的舒阿迭,恒氏族地的舒阿奪,糯氏族地區的舒阿祿等九氏族君長名,也就是九氏族王國的旗號。九氏族九君長,九國九氏族,根係於六祖氏族君長,同宗於篤弭,曆史悠久。都有祭祀天地先祖名王的傳統,武氏族實力最強,凡征戰凱旋,都要封官命爵,分封九君長國,每君長國又封君臣師國、敘史列譜。舒氏族譜係為:舒阿著,著維維,維維足,偶魯索,魯索列,列額默。列額默時代,列額默為君國,列阿魯為臣國,列洛布為師國,君臣師聯合治天下。龍體龍君持弓守江山,征戰爭地盤,基業興旺發達。
舒阿著君國盛產銅鐵,大造銅鐵兵器,有戈矛刀箭。戰勢如暴風驟雨。戰爭造英雄,英雄封官爵,代代出英賢,能文能武。猶日光照水麵,國貌大改觀。舒阿著君國,氏族繁多,地靈人傑,祭祀巽卦龍神,創基於龍年,祖籍在魯歹地。魯歹君國力強盛,治在能赤(宮殿),是五方氏族君長的聯絡中心,各方氏族君長都要給他貢賦納稅,轄地寬廣,所有良田好土都是他的賦稅地。
輔佐臣諾克博君長治可樂,係五氏族君長之一。賢明能文善戰的諾克博,是諾魯歹的胞弟。擇選吉日良期率軍打天下,軍勢如騰雲駕霧,每戰必勝,推翻能赤的諾魯歹氏族王國政權,建都可樂,諾克博氏族王國大力發展妥濮的軍用良馬,兵強馬壯一時。“在生不善戰,代代成弱人”。神仙相戰也是為了爭奪名利地位。
舒阿著氏族王國也很有名氣,舒阿著氏族君長國係妥濮王國之臣國,稱妥濮武著君長國,治在武勾地,名號武勾紀,占據能赤氏族地,是魯歹的親族。魯歹的君主位由克搏替代後,君王世係改稱克博世係。諾克博文武俱全,百戰百勝,封爵命侯,所封君長氏族皆稱克博氏族。著德也、德恒阿育、育阿寶、博各紀、紀各武洛五氏族,原隸各紀王國,統稱尼妥濮王國,諾克博時代授封。諾克博係白夷(彝)君長國氏族後裔,稱吐主祿臥國,都可樂。
英勇善戰的白夷國軍隊,勢如暴風驟雨,不分晝夜,四處征戰。在篤彌(宣威)與魯歹宣戰,魯歹大敗,落荒而逃。克博開祭慶賀,賞功命爵而立君主國。殺牛九頭,殺羊千百隻。祭天地社稷,又祭祖靈,敘列姓氏譜牒:舒武餘,武餘恒,恒阿朵,朵阿各,各阿搏,搏阿婁,婁阿岱,岱赤叩,赤叩阿魯,魯阿納,阿魯弟,阿納費足。費足舉寶,舉寶阿大,阿仇能社,能社濮,濮於確,恒餘阿納。阿納為君長,武布色為大臣,篤吞布色為師國,君臣師聯合主國政和教化。
武布色,布色赫,凱臘阿努,阿努阿吉,阿德阿紀,阿岱雅,色赫阿朵,尼篤,阿朵仆堵,尼篤仆堵,卓求尼篤,祿冒求費律,費律武餘,武餘阿默,阿妥阿索,阿索畢卓,費卓阿杜,杜阿尼,納阿格,格阿尼,格阿蒙,蒙阿赤尼,德尼赫尼,尼育帕納,帕納阿臥,阿臥阿納,餘列阿納,納仇阿德,阿德額魯,額魯阿餘。聯名世襲譜牒,共襲四十九世,無錯亂。
克博和魯歹是武氏長族,是大主幹。武益納君長氏族,是皇氏族,蒼天明朗朗,曆史同樣寫得明白。能人都能善戰,先伐西部國,再討西南部,每次都獲勝。祭祀分封時,立功按手指般排列等第行賞。戰敗者按責任大小受處罰。阿德額魯氏族,也係諾博即中央皇國氏族,在魯歹和克博爭戰時代,名聲大望的英雄豪傑。勇如猛虎,在征服南部時立有不可磨滅的戰功。南部歸屬後,阿餘受封為南部君長,成了武氏族故國的主人,他膽大心細,治理有方,基業大發展。自他開始,南部的軍事和財力都很雄厚。每次討伐漏臥都是前鋒軍。武氏族和漏臥氏族戰爭世世代代不停息,梯田般銜接無間斷,戰勢如潮水,遍地刮地皮,處處百姓受遭殃。派糧攤金銀財物,百姓恨之入骨,喻兩國戰爭軍隊是豺狼和虎豹。
自從分封六氏族王國之後,武氏族和乍氏族同源發展為兩大流派,在六氏族王國中被尊為大哥二哥。武氏族發展到益妥時代,征服了乍氏族,乍氏族的濮氏族隨之而稱妥濮,都演變成了武氏族,如山中大樹根深葉茂,分支繁衍覆蓋大地,以盛產吉祥之物而稱良馬和大象二國,境內產糧豐富。南國武、乍二氏族以能赤為水嶺,兩個兄弟王國的社會文明都得到發展。益納和多同時代,賢能君長主管國事,盛傳四方。武氏族以崇拜艮卦神而稱長氏族,代代繁榮昌盛。武、布君長時代,他的臣載蒙冒以肥沃的土地為基礎,大力發展農牧業,維護中央皇國政權。一天載蒙冒到載能能君長府,載能能誠心地說,我早有預料你會來我這裏,你是個奇才,我把君位讓給你。載蒙冒、周妥洪、婁阿朵、司阿洪四氏族歸你統一治理,形成一個氏族整體,隸屬武濮舒君國,以你為旗號,充實武氏族王國勢力。祭祖列譜,祭社龍山祀廟都同時進行,武氏王國建治妥濮可樂,以賢能強人樹姓氏旗號列譜,根源係於實液諾濮,新興的武氏王國,也都是濮人所演變,就像高山上的水流往平地一樣,總有個彙聚地方。武氏族治妥濮,就以武濮為號。劃境三域,謂之妻三室,封三個王子,各雄長一方。南國五氏族,五氏族封五天子,五天子治五國,妥濮建國,概稱濮國。南國曆史悠久,世居濮氏族,九氏族兄弟王國都是濮氏族世治,武氏族盛世取而代之。
九氏族王國是以戰爭開辟的,更換名稱,九氏族就像雨水一樣從天而降,時而晴天光明,時而陰天黑暗,時常有戰爭風暴來臨,雷雨交加。武氏族兵強馬壯,並吞四方濮地,置隸九氏族,統稱武濮氏族。為人們所說:“武氏族分九君,九君各有師臣,戰馬縱隊雄糾糾,主將用馬肥又壯,將領頭帽結紅纓,戰馬頭上係彩球,戰馬遍及九山和九壩。濮氏族戰馬最優良,騎兵縱隊一上路,像是江河在奔流。濮氏族國君治妥濮,九氏族國作拱衛,軍營建九方,九千九百戰馬最強壯,遍及坪壩山岡,嘶聲震天動地。各地濮氏族都成了妥濮國的養馬氏族,尚騎又善戰。所編良馬縱隊,按毛色列隊,騎鞍及武士裝備都統一同樣色,奔騰的戰馬如天上彩雲飄。強軍兵馬四處征戰奪天下,立功賞賜,有的享皮革,有的得布帛,有的得牧畜,有的得金銀財物。弭阿彩大將軍獲六匹戰馬,騎鞍最好,德高望眾,百十五壽,執政十一年,是個善戰的常勝將軍,又是個賢能的君長,部下全是強將精兵,善用賢能得天下。”在洛城閣執政十一年期間,騎兵頭盔統一成山羊角式,看上去四肢戰馬腳,頭頂山羊角。妥魯(堂琅)人尚騎又策略,時算也精通,耕牧很精細,一條心一股勁,統一羊頭帽式,稱為牧羊人,族長叫濮祿,善養羊群肥又壯。濮妥氏族地,水清氣爽最宜人,人壽均高,尚武英雄多。全身長豬毛,眼毛濃又長,因他的長相稱為豬人氏族。他們善養牲畜,六畜興旺,尚馴良馬,尚騎善戰。但寡不敵眾,大多數戰死沙場,幸存者逃離了山清水秀的祖業江山。留下的故土和畜財全歸屬了濮妥,良馬三百匹,山羊綿羊千萬頭。立功英雄都授了賞,住進了都城,享盡了清福,濮妥金銀無數。封史尼臘苦為妥魯君長。史尼臘苦長相很奇特,全身油黑,像人又像鬼,見什麼取什麼,什麼他都吃。這一氏族喜歡羊皮裝,稱為羊氏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