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宋朝對大理國與越南的治策(2 / 3)

此外,宋朝積極籠絡西南各族首領,並懷柔羈縻,藉此牽製大理國和交趾。在西南的東部,宋朝以辰州、沅水、靖州為據點,展開對湘西、黔東的苗、徭、峒、仡佬族等民族地區的經營;又從桂州、宜州、邕州展開對湘、黔、桂連接地帶和滇、黔、桂連接地帶的壯、峒、水、布依、苗、徭等族地區的經營。宋朝從上述各州展開對鄰近各少數民族地區的招徠,促使各少數民族中的上層分子通過上述各州的漢族官吏紛紛投向宋朝的懷抱,宋朝便於其地設置為數眾多的羈縻州、縣,兼授予上層分子們刺史等職銜。邛都川蠻都鬼主驅諾、播州酋長楊貴遷、思州首領田佑恭、西南蕃龍氏、西南七蕃、羅氏鬼國烏蠻阿者部首領普貴、淯水夷等,宋朝接受他們的進貢之後,均授予他們歸德將軍、懷化將軍、刺史、蕃落使、都鬼主等各種職銜,以此懷柔之,並與之建立一定的臣屬關係,以達到遏製大理國的目的,如瑤人秦再雄附宋後為辰州刺史,結果“終太祖世,邊境無患”;邛部川蠻也是宋朝“西南一藩籬”;瀘州領羈縻州十八“控西南諸夷,遠逮爨蠻,最為邊隅重地”。在宋越邊境上,宋朝也在廣西建立了眾多的羈縻州縣。據《宋史·地理誌》記載,“成都府路所設的羈縻州:黎州五十四,雅州四十四,茂州十,威州二;潼川府路所設是羈縻州:敘州三十,瀘州十八;蘷州路所設的羈縻州:紹慶府四十九,重慶府一;廣南西路所設的羈縻州:邕州四十四,融州一,慶遠府十”,共約263個羈縻州(廢置的不計)。這些羈縻州於宋關係重大,如歸化等州係江右控扼咽喉之地,製禦交趾、大理、九路白衣諸蠻之要路。正是由於宋朝“鎮撫諸蠻及治關隘,皆有條理”,出現了“大理不敢越善闡,安南不敢入永平,諸峒皆上帳冊,邊陲晏然。”的景象。

大理國和交趾的人口流動和書籍交流亦受到宋朝的限製。在宋朝統治者看來,人口流動多是所謂“作過之吏與奸猾小人”,“多方煽誘”會導引邊境的騷動和不安。因此,內地人口向大理國的自然流動極其有限。方國瑜先生認為:“從五代到宋的長時期中,西川的災難不少,有逃亡來雲南的當不乏其人。”此話依據不足。據《雲南買馬記》記載:熙寧年間楊佐到大理招誘買馬見一老翁,老翁向他說:“我乃漢嘉(今四川雅安)之耕民也。皇祐中以歲饑來活於茲。今發白齒落垂死矣,不圖複見鄉人也。”可見流入雲南內地人口之少。而四川距大理國不算殊遠,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勢必與宋朝的治策有關。這一點於交趾最為明顯。建炎元年(1127),交趾郡王李乾德上表稱:“本道邊民不義,走入省地居住不少,被省地管典藏隱,詐稱無有。乞指揮戒約。”宋高宗於是下詔令廣西路安撫司要約束沿邊州軍,不得停受安南逃戶,如違重置典憲。仍令本路監司常切覺察。可見宋朝是嚴禁收留安南逃亡人口的。同樣,對被交趾掠去的人口宋朝是積極索回,如元豐二年(1079),宋朝就接納了“交趾歸所掠二百二十一人”。而對於隱匿外界人口的官員宋朝是嚴懲不貸。嘉佑五年(1060),蕭固就因不察寨管使臣匿外界人口而遭責降。此外,宋朝對交趾和大理國實行書禁政策。大觀初,交趾“貢使至京乞市書籍,有司言法不許,詔嘉其慕義,除禁書、卜筮、陰陽、曆算、術數、兵書、敕令、時務、邊機、地理外,餘書許買。”此次交趾買書隻是一次民族安撫性質的恩準特例,不過仍受到嚴格限製,許多書是不能隨意買賣的。對於大理國亦是如此。宋乾道九年(1173),“忽有大理人李觀音得、董六斤黑、張般若師等,率以三字為名,凡二十三人,至橫山議市馬。出一文書,字畫略有法。大略所須《文選五臣注》、《五經廣注》、《春秋後語》、《三史加注》、《都大本草廣注》、《五藏論》、《大般若十六會敘》,及《初學記》、張孟《押韻》、《切韻》、《玉篇》、《集聖曆》、百家書之類”。大理國所列書目皆不見宋朝所舉的禁書,這說明宋朝於大理國同樣施行對交趾一樣的書禁政策。當然,宋朝的書禁政策普遍實行於西夏、遼、金甚至高麗,大理國與交趾自然不可例外。

二、宋朝對大理國與越南的不同治策

宋朝實行“重北輕南”的民族政策,對同處於西南地區的大理國和交趾實行相同治策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由於大理國與交趾對宋朝的政治影響各有不同,因此,宋朝對其治策又有所區別對待。首先表現為宋朝與交趾的政治關係較大理國密切。

有宋一代,宋朝與交趾之間主要保持著相對穩定的藩屬關係,是一種以和為主的關係。最為明顯的是宋朝頻繁接受交趾的進貢,並對交趾進行了多次冊封。開寶四年(971)北宋滅南漢劉鋹政權,交趾丁氏政權“害怕宋軍餘威進而蕩平原屬中國的交州”,便主動“遣使貢方物,上表內附”,而宋朝當時忙於統一全國的戰爭以及對付北方強大的遼政權,於是接受了交趾的朝貢,便封丁璉為檢校太師、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開寶八年(975),宋朝又以丁璉遠修職貢為由,封丁部領為交趾郡王。自此之始,交趾向宋朝的朝貢不絕於書,朝也多次給予交趾冊封。真宗景德四年(1007)九月,賜交阯郡王印及安南旌節。天禧元年(1017),進封交趾郡王李公蘊為南平王。乾興元年(1022),李公蘊遣使來貢方物。熙寧六年(1073),李乾德遣使貢方物,宋朝封其為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安南都護、交趾郡王,賜衣帶銀器。淳熙元年(1174)孝宗以交阯入貢,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紹熙元年(1160)十一月安南入貢。紹熙五年(1164)八月光宗加安南國王李龍翰思忠功臣。嘉定五年(1212)五月安南國王李龍翰卒,宋朝冊封旵為安南國王。鹹淳二年(1266)八月,安南國遣使賀登位,獻方物。鹹淳十年(1268)11月加安南國王陳日煚寧遠功臣,其子威晃奉正功臣。紹興二年(1132)三月,宋朝製授故越南王李乾德子陽煥為靜海軍節度使、特進、檢校太尉、兼禦史大夫、上柱國、封交趾郡王,仍賜推誠順化功臣。自元豐後,大臣功號悉除之,獨安南如故。據日本學者山本達郎《越南中國關係史》一書中的統計,自北宋開寶六年(973)到南宋淳祐元年(1241)間,交趾共向宋朝朝貢多達五十七次,而多數情況下宋朝對越南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冊封。從中表現了宋朝與越南的政治關係較為親密。盡管交趾不時對廣西邊境進行軍事侵擾,但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宋朝對交趾的這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