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15,乙卯大水災(2 / 2)

水災後從灰燼中發掘出的屍體約有千具。大水來時,十三行九如茶樓有60餘人在此避水,不料該樓年久失修,突然倒塌,全部死亡,無一幸免。與此同時,在泮塘、荷溪和各受災街道撿拾到的屍體,亦有210多具。

據統計,此次水災的受災地域,遍及三水、南海、番禺、廣州市郊等縣市。

以三水縣為例,據當年的《三水縣調查水災情形表》(見《三水文史》)記錄,倒塌房屋3.778萬間,受災人數35.6019萬人,被淹田地達31萬畝,傷亡10萬餘人。

今高明市海口村,立有石塔一座。此塔建於1932年,其造型為平麵三角形,實心塔,塔高12.5米,塔腳每邊長3.9米,塔上三麵均書“高明海口”字樣。海口塔像利劍一樣直插雲天。塔有碑銘,記載了乙卯大水肆虐的經過:“1915年,西江暴漲,高明十三圍全潰,水浸明城,禍及新圩,半縣澤國,民不聊生,史稱乙卯水災,災情慘烈……”

二 北江大堤

乙卯特大洪水過後,一些有識之士開始了對珠江流域洪水防治的思考。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前的三十年間,雖然有關方麵對珠江流域進行了查勘,但由於種種原因,一直隻是處於查勘設計階段。根治北江水害,構築珠江流域防洪體係,隻是一個夢想。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抵禦洪水,國家十分重視堤防建設。1954年冬,對北江進行了大規模聯圍,把從清遠石角到南海沙口的分散堤段,連接成為一體。堤防全長63公裏,全麵進行加固,正式定名為北江大堤。

1979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成立(以下簡稱“珠委”)。珠委根據本流域的實際,提出了“堤庫結合,以泄為主,泄蓄兼施”的防洪規劃,確立了西江、北江中下遊,東江中下遊,鬱江中下遊,柳江中下遊等堤庫的防洪工程體係。

西江、北江中下遊堤庫結合防洪工程體係,是在西江上遊紅水河規劃興建龍灘水利樞紐,在黔江規劃興建大藤峽水利樞紐,在北江中下遊興建飛來峽水利樞紐的基礎上,結合修築加固西江、北江中下遊的堤防而構成。

飛來峽是北江三峽之一,古稱清遠峽、中宿峽或禺峽,是北江水道的重要津口。在這條古津要道上,頻繁的洪水災害,是兩岸尤其是下遊城鄉的心腹之患。從宋代開始,直至明代,這裏開始出現防禦洪潮的堤防。

初創時期的堤防,沒有固定形式和完整的堤係,而是零星分散的堤段,防洪能力很低,難以抗禦特大洪水的襲擊。

1994年6月,西江、北江同時發生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特大洪水,軍民全力以赴,保住了幾百萬人口的生命安全,保住了100多萬畝農田,但也造成直接經濟損失200億元。國務院、水利部痛下決心:立即修建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

廣東水利人曆時5年,投入建設資金50億元,修建了飛來峽水利工程。

1999年10月8日,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四台發電機組全部投入運行,飛來峽水利樞紐工程正式完工。

飛來峽水利樞紐位於清遠市東北約40公裏的北江河段上,是廣東省目前最大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牢牢控製了北江流域約73%的麵積。近期首先達到防禦1915年特大洪水(200年一遇),遠期在北江大堤達到百年一遇加固標準後,飛來峽水利樞紐可達到防禦300年一遇的洪水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