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黃苗子:百歲老人黃苗子(3 / 3)

對於張正宇的影響,黃苗子在《書畫》小序中說:“由於對朋友張正宇即席揮毫,‘逸興遄飛’的羨慕,自己也開始把青、中年學書的一點功底撿回來,偷偷在家習字,正式敢於拿書法給人看,那時已是六十之年,對於好的壞的批評,都敬謹接受,正如孔子說的:‘耳順’了。”

他在《學書雜詠》第一首中這樣寫道:

學書七十老頑童,退筆如山苦未功。

一語坡公真破的,通神萬卷始神通。

黃苗子認為,書法之所以“美”,在於字的結構和用筆的千變萬化,在於全篇章法的千變萬化,即使是最工整的小楷書,也有字形和篇章的無窮變化,否則就是印刷體方塊字,隻具有實用性,不屬於書法藝術。黃苗子在注重傳統的同時,也注重造型的創新,他以自己豐厚的文化學養為基礎,學習老師鄧爾雅先生善用異體字的特點,以畫入書,開創了繁簡相間的篆書書法風格,在當今書壇上獨樹一幟。他說自己的作品具有“青銅器銘文和大篆風格”。晚年後他的字又有變化。與國外的交流和長居澳洲的經曆,對他的文化觀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說:“我的某些書法就是嚐試把歐洲現代藝術的感覺融進中國古文字,許多用中國傳統原料的書畫家也在或多或少地嚐試。”

吳冠中先生曾說:“對苗子,我先是拜讀文章,從中獲得藝術方麵的教益,後才看到他的字,一見傾心,十分喜愛,突出的感受是構圖美、虛實美、節奏美,總之是造型美。”

他的《學書雜詠》第二首是這樣寫的:

心畫根源在寫心,激昂棉渺或底沉。

不知時世葫蘆樣,自理絲弦自定音。

黃苗子的書法,尤其是篆書,強調形式美,將鄧爾雅的穩重和他對書法的創造與理解結合在一起,創造出獨特的、個人印跡鮮明的書風。

2011年夏,我終於求來黃苗子先生題寫的“墨隨堂”。“墨隨堂”源於我的兩句詩:

“衣傍溪邊草,墨隨夢下花”。因忙於瑣事,一直沒有做匾。年底,我定製了楠木為底、石綠為字的匾額,2012年1月8日中午去取。後來知道,黃苗子先生正是這一時刻離世的。難道是冥冥之中的宿命嗎?“墨隨堂”是黃苗子先生在98歲高齡題寫的,這也許是老先生題寫的最後一塊牌匾。黃苗子先生與我父親交情甚篤,所以他稱我為“賢世講”。

你信嗎?90多歲的黃苗子自己用電腦打字。那年,我去看望他老人家,得知他正在用電腦寫《八大山人年譜》,非常吃驚。許多四五十歲的人以年齡大為由,拒絕學習電腦,理由是還要背鍵盤,而90多歲的黃苗子不僅自己打字,甚至常常需要拚一些不常見的字。

黃苗子一生都喜愛八大山人。他曾有一幅石濤的《桃花源圖》,上麵有八大山人寫的《桃花源記》,這一藏品被毀於“文革”期間。八大山人有一幅《安晚帖》,黃苗子將書齋命名為“安晚寄廬”。他模仿八大山人的《安晚帖》,寫了匾額“安晚”。

老人都知道由右至左念成“安晚”,年輕人則由左至右念成“晚安”。白天念“安晚”,晚上念“晚安”。

20世紀80年代,黃苗子經常參加全國書法展,幾次赴日舉辦書法展,多次應邀到香港講學。黃苗子和鬱風還去德國、法國、瑞士、新西蘭、意大利、美國、韓國參觀訪問,辦書畫展。但他一直盼望著能在國內辦展覽。

1995年2月,由中國政協書畫室主辦,黃苗子、鬱風的書畫展在北京炎黃藝術館開幕。老朋友葉淺予、丁聰、華君武、胡絜青、王蒙、楊憲益、張君秋、吳祖光、謝添、黃宗英都來了,展覽成了老藝術家、老文化人的聚會。

2008年,嘉德四季拍賣中,書畫部分最大的亮點是黃苗子、鬱風夫婦書畫珍藏,218件作品成交率達100%。該專題既包含黃苗子、鬱風二老多年來的個人書畫創作,也包括他們珍藏的友人書畫作品,多件作品都曾在2007年的《白頭偕老之歌——黃苗子、鬱風藝術展》上展出過。黃苗子、鬱風夫婦將拍賣得來的款項成立了黃苗子、鬱風慈善基金會,意在培養藝術新人,扶持藝術創作,資助中國藝術史、文學史的學術研究。從2009年起,黃苗子、鬱風慈善基金會每年還向中央美術學院提供讚助,用於幫助40多名貧困生解決學費。2010年,黃苗子、鬱風慈善基金會向四川藝術職業學院捐贈51萬元,設立了“黃苗子、鬱風助學金”,用於幫助藏區唐卡繪畫專業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2011年9月16日,故宮博物院舉辦了“藝緣——黃苗子、鬱風捐贈作品展”,展出了黃苗子先生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他和夫人鬱風的10件作品。《藝緣——黃苗子、鬱風書畫集》大型精品畫冊由故宮博物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發行。

2011年12月19日,黃苗子獲首屆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他將所獲獎金100萬元捐贈給人民美術出版社,支持《張光宇輯》編輯出版。

黃苗子在一次訪談中說:“我這個人從外形到內在,始終都很矮小,一輩子都沒有‘日高千丈’的希望。的確,我不是一個英雄,我也不是任何方麵的專家,我隻是一個行走在藝術世界裏的小票友。”

2012年1月1日黃苗子高興地對親友說:“我今天100歲了,我該做的事都做完了。”

2012年1月8日,黃苗子在北京朝陽醫院安詳逝去。他要求子女不設靈堂,不留骨灰,不舉辦任何追悼活動。百年閱世,他知道,身後的世界,不再屬於自己;不知道的,是我們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