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說柏姓起源有三:
1、以封國命姓。它的來源可經追溯到三代以前。早在周朝的時候就有柏國,也叫柏子國,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一帶。相傳柏國的開國君王是黃帝的臣子柏高。春秋時,柏國被楚國所滅,柏國國君的後代就用原來的國名柏作為自己的姓氏。《通誌氏族略》載:“柏國在今蔡州西平縣,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2、以人名命氏。始祖為柏翳,起源於堯為部族首領之時,係出嬴姓。《史記.秦本經》載:“大費拜受佐舜,調訓鳥獸,鳥獸多訓服,是為柏翳,舜賜嬴姓。”自此之後,柏翳使有了兩個姓屬,即柏姓和嬴姓,他的後代子孫也形成了兩支,其中一支,是為柏姓。
3、以木名命姓。相傳遠古時代有柏皇氏,是東方部族的首領,名叫芝,因為以柏木為圖騰,所以稱為伯芝。據說,伯芝曾擔任伏羲的助手,勤勞於天下而不居功,造福於民眾而無所求,所以深得百姓擁護,被尊為皇伯。他住在皇伯山(在今河南陳留縣)上,他的子孫就姓伯。伯姓,古時也作伯姓。
姓氏由來傳說:遠古時三皇之首的伏羲,手下有個大臣,名芝,以柏木為圖騰,人稱柏芝。他協助伏羲治理天下立了諸多功勞,但並不因此而自滿,深得伏羲的信任,後當上東方部落的首領,所以史家又稱他為柏皇氏。有一次,孟津河中突然出現了一隻怪獸,龍首而蛇身,遍身長滿龍鱗,高八尺五寸,形狀象魚又象駝,左右各生一個肉翅,在波濤中遊來遊去。伏羲聞訊後,趕到孟津河邊。那怪獸看見伏羲後,更是精神抖擻,背上的龍鱗閃閃發起光來,似乎組成一種圖案。伏羲似有所動,知是神靈指點,忙命排香案頂禮膜拜。當時柏皇隨伏羲一起,見此靈機一動,趕快撿起一塊燒過的木炭,迅速把怪獸身上的圖案畫在一塊大石上。等伏羲祀拜完畢,那怪獸即沉入水中不見,伏羲這才想起怪獸身上的圖案沒有記下來,十分遺憾。這時,柏皇已把圖案抄在木板上獻給伏羲。伏羲大喜,回去後日夜鑽研,終於畫成對後世產生極大影響的天下第一圖:太極八卦圖。由於柏皇氏聰明睿智,所以一直到周朝,他的後代都為帝王師,如顓頊帝的老師為柏夷亮父,嚳的老師為柏招。另外,黃帝的地官是柏常,佐禹治水的則是柏翳等。所以,柏姓是古姓中的貴族。後來,柏姓大多轉化為其它姓氏,所以現在反倒不多了。
柏姓另有薄、博、勃、卜、帛、搏、鉑、亳、簸、菠、舶、礴、渤、缽、鮊十五種同音而不同字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2、雲
始祖:媧皇雲姓。
曆史名人:隋將雲定興;唐名人雲英;宋清官雲景龍;元臣雲從龍;清高僧、名醫雲鼎等。姓氏源流:雲姓源出有四:
1、出自妘姓,為黃帝的子孫顓頊的後代,以祖號為氏。據《路史》載,顓頊後裔有祝融,是雲姓的始祖。祝融在帝嚳時為火正,就是管理用火的官員,被後世尊為神。祝融之後受封於鄆羅地,號為妘子,其後遂為妘氏。妘氏之後分別支庶,省去女旁而為雲姓,形成雲氏。(古雲姓與雲姓不同。雲姓出自縉雲氏之後今合而為雲)。
2、亦出自妘姓,為帝嚳時的火官祝融之後,以封國名為氏。據《通誌·氏族略》載,帝嚳時的火官祝融之後封於鄖國(今河北省安陸縣,一就在湖北省鄖縣),春秋時為楚國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後簡去邑旁成為雲氏。
3、出自縉雲氏,為黃帝時夏官之後,以官名為氏。據《姓苑》“縉雲氏之後。”又據《姓氏考略》上所載,雲姓始祖縉雲氏,據考證則是比祝融更早的黃帝時之人,也是以官為氏。縉雲,是黃帝時的一種官名,黃帝以雲名官,分別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縉雲氏。當時掌管夏令事宜的縉雲氏,究竟是什麼人尚未知其詳,但是他的後代卻紛紛以縉雲兩個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傳到後來,再省縉字簡為雲姓,稱為雲氏。使得中國在5000年來,一直都有這個姓氏。
4、出自少數民族改姓:①代北有複姓宥連氏、悉雲氏,後簡改為雲氏。②據《魏書·官氏誌》載,北魏時鮮卑族有複姓是雲氏、牒雲氏均改姓雲,子孫亦稱雲氏。
得姓始祖:祝融。顓頊是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孫子,曾經君臨天下78年之久,他的子孫繁衍甚廣,是中國民族最主要的組成份子,其中有一支他的子孫最初是以妘為姓,而雲姓則是再從妘姓所分出,可見得雲姓根本就是顓頊的後代。雲姓既然出自顓頊之後的妘姓,那麼又怎麼會跟“火”扯上關係的呢?這隻要翻看《說文》上麵有關妘姓的姓源記載,就不難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目了然了。據《說文》說:“妘姓,祝融之後。”“祝融”,人人都知道就是“火”的代詞。雲姓的姓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以前,又擁有這樣一位功在民族的傑出始祖“祝融”,豈不是姓雲的人所最足引以自豪自傲。故雲氏後人奉祝融為雲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雲姓在大陸與台灣均未列如前一百大姓。雲姓起源於妘姓,後來又去“女”為“雲”姓。發展與演變:春秋時有諸侯國□國,又稱鄖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後代子孫以國名為姓,共分出四個姓,“雲”,“鄖”,“芸”和“員”。另一支雲姓起源於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當時,有鮮卑族代北牒雲氏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定居洛陽,後代改姓“雲”姓。有關雲姓的來源,跟人類所賴以結束野蠻生活的火,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據《路史》載:“顓頊後妘姓之分有雲氏。”至於《姓氏考略》上所指的那位雲姓始祖縉雲氏,據考證則是比祝融更早的黃帝時之人,也是以官為氏。縉雲,是黃帝時的一種官名,黃帝以雲名官,分別管理一年四季之事,其中夏官的官名就叫做縉雲氏。當時掌管夏令事宜的縉雲氏,究竟是什麼人尚未知其詳,但是他的後代卻紛紛以縉雲兩個字為自己家族的姓氏,傳到後來,再省略為一個雲字,使得中國在5000年來,一直都有這個姓氏。雲姓後來遷往琅琊郡,並逐步發展成為當地望族。據《姓氏考略》記載:“縉雲氏之後,望出琅琊(秦始皇置郡。相當於今天山東省東南部諳城、臨沂、膠南一帶),河南(漢高帝時置郡。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
曆史名人——
雲海:宋末元初人,世居陝西省鞏昌府(從龍公墓碑上是平昌府)隴昌縣王琅琊郡(隴西縣今屬甘肅省)宋未進士,任陝西路總管(相當於專區長官),撫綏有方,兵民悅服。宋亡,不仕。為雲氏徙粵(今廣東省)瓊(今海南省)一世祖。雲定興:隋朝人,官至大將軍。因縱勇為非,坐罪奪官,與妻子俱沒為官奴。煬帝嗣位,聞定興具有巧思,召至東京,襄辦營造。定興見宇文述得寵,曲意諛媚,特購集珍珠,絡成寶帳,奉獻與述。述喜出望外,兄事定興,薦使督造兵器,且與語道:“兄所作器仗,悉合上意。惟始終不得好官,無非為長寧兄弟,尚未處死哩。”定興憤然道:“此等俱無用物,何不勸上一體就誅。”忍哉定興!雲景龍:字良遇。宋朝時許州(今河南省許昌)人。乾道中知慈州、蒞政嚴明,幽枉必達。興學勸農,謹身節用。強梗肅然,而又不為權勢所屈。人心順服,社會安定。後去官,祖餞者為之流淚。雲肇基:字從龍,號維山,雲海之子。宋未進士,於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為當朝征台,授予宣武將軍(正三呂),湖廣邕州安撫使,至元十七年,(1280年)奉旨任瓊州安撫使,入瓊撫黎。從龍公與母苟氏來瓊,後代子孫稱為(粵、瓊)雲氏二世祖。雲於熙,字時純,清代文昌人。少質魯,苦學。不喜舉業,麵海築一房屋,稱:“觀瀾齋”,在齋中讀書吟詩,經常有人到那裏向他請教。他“讀書必求實踐,檢束身心常恐不及,設功過格逐教自警,又以‘戒欺求慊、存心養性’”。八字書紳為銘,家赤貧,嶽父贈以奩田,他焚券卻之。所著有《心性圖》。雲誌達,號石田,瓊山人,由撥貢充教習,中乾隆壬午(1762年)副榜,任廣寧教諭,調欽州學正,升潮洲府教授。“居官持正不阿,士有屈抑者為伸理,其或不軌於正亦加痛懲,不少假借。”人以此畏而愛之。雲崇維,字道樞,號定岸。清代水北都一圖人。雖家庭窮苦能泰然處之。俗多淫祀,歲時迎福耗財,他和諸弟把神象焚掉,破除迷信,此後邪氣漸息。他樂於辦公益事,也替鄉裏排解糾紛,當道要薦舉他為“孝廉方正”,他不肯接受。著有《除邪篇》、《儀禮雜著》等書,82歲去世。雲振飛:廣東省文昌(今屬海南省)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加入中國同盟會。宣統元年(1909年)夏畢業,入廣東新軍,充見習官,旋升隊官。次年由粵督選送保定陸軍馬醫學堂,暗結同學密組京津同盟分會,被推為副會長兼任民軍總書記官。武昌起義後,乃奔走京津保定間,並聯絡駐榆關統兵藍天蔚,謀推翻清廷,事瀉,走天津;複組實進會,以為活動機關。並組織敢死隊,率眾百餘人,進攻三家店,焚毀清兵軍火裝庫。民國元年(1912年)赴灤州,運動軍隊密謀起義,為清吏偵悉,卒遭逮捕殺害。年24歲。
四、郡望堂號1、郡望:據《姓氏考略》記載:雲姓出自“縉雲氏之後,望出琅琊,河南。”琅琊郡:春秋齊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縣南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在此置琅琊縣,並以之為琅琊郡治所。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漢治東武(今諸城)。東漢琅琊國改治開陽(今臨沂北)。北魏治即丘(今臨沂東南)。隋唐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琅琊國起,琅琊台及秦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河南郡:漢高帝時置河南郡,即秦三川郡地,治雒陽(在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隋有豫州河南郡,唐為洛州河南府,轄境都遠小於漢河南郡。元為路,明為府。
雲姓另有韻、惲、蘊、韞、隕、氳、贇、運等八種同音而不同字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3、葛
始祖:伏羲臣葛天,發明音樂。
曆史名人,東晉醫學家、道士葛洪;宋臣葛密;明臣葛琳;清孝女、詩人葛蘭娥;清學者、詩人、畫家、書法家、數學家葛宜等。
姓氏源流:葛姓源出有四:
1、出自嬴姓,是黃帝後裔,以封地名為氏。據《通誌·氏族略》和《孟子·滕文公》所載,夏時,黃帝之支庶封於葛,後世子孫以國為氏.
2、出自以部落名作姓氏。據《風俗通》所載,遠古時有部落名葛天氏(今河南省長葛一帶),其子孫後代稱為葛姓。
3、出自洪姓改葛而來。據《姓氏考略》所載,漢時蒲廬,一作葛廬,乃洪曩祖之子,起兵佐漢光武有大功,封下邳僮縣侯,廬讓封於弟文,向南渡江,家於句容,為吳中葛姓所出。
4、出自他族改姓而來:①據《魏書·官氏誌》所載,北魏賀葛氏入中原後,改單姓葛。②清滿洲八旗姓墨勒哲埒氏、格濟勒氏等後均有改姓葛者;赫哲族葛依克勒氏漢姓為葛。③鄂倫春族葛瓦依爾氏漢姓為葛。④裕固族格勒克氏漢姓為葛。⑤今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葛姓。葛伯。夏朝時,黃帝支庶封於葛(故城在今河南寧陵縣北十五裏),為伯爵,故稱葛伯。夏朝末年,商湯欲取夏而代之,首先以都城亳附近的葛國為目標。湯先以助祭為名送牲畜給葛伯,又派人為葛伯耕田,因葛伯殺了為助耕之人送飯的童子,湯以此為借口,一舉攻滅葛國。葛國亡後,後世子孫以國為氏,稱葛姓,他們尊葛伯為葛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盡管關於葛姓源自上古葛天氏之說不盡可靠,但葛姓源於河南卻為大家所認同。葛姓在得姓以後的很長時間裏,始終在中原地區發展繁衍。周成王時有羌族人葛由,入蜀至峨嵋山西南的綏山,這說明西周初期已有葛姓人遷入四川。《史記·陳涉世家》中有:“令符離人葛嬰將兵,徇蘄以東,皆下之”句,說明在秦朝時已有葛姓徙居安徽。《元和姓纂》稱,西漢有潁川太守葛興,東漢有曆任蕩陰令、臨汾令的葛龔,為葛興的後裔。葛龔,字元甫,梁國寧陵(今屬河南)人。由此可知,史載葛姓有潁川、梁國之郡望,當形成並昌盛於此際,並且還說明,兩漢時期葛姓仍有留居故國舊地者。東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葛姓還有:《韓傳》中提到的太守葛興,《天文誌》提到的為賊所拘的交趾刺史葛祗。新莽時期,葛廬渡江向南,安家於句容,其後繁衍昌盛,發展成為吳中大族。此支葛姓來源與北方葛姓不同,卻大大壯大了葛姓家族。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板蕩,戰火連天,使得原居於河南之葛姓有遷江南者,而居句容之葛姓卻一直長盛不衰,並有東晉葛洪為煉丹,攜子侄至廣州。此際至隋唐,由於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今山東、山西、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廣東等省均有葛姓人。五代十國時,名將葛從周因仕宦之故由山東鄄城徙居偃師縣亳邑鄉。兩宋時,葛姓以江浙之地繁衍為甚,葛立方由丹陽徙居湖州吳興,葛天民由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徙居台州黃岩。明初,葛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陝西、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等地。自清代開始,閩粵沿海地區的葛姓有渡海赴台,進而播遷海外者。如今,葛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浙江、江蘇等省多此姓,二省葛姓約占全國漢族葛姓人口的百分之三十六。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