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曆史名人:葛龔:東漢梁國寧陵人,性慷慨壯烈,勇力過人,以善文記知名,有人請其捉刀寫奏章,並照抄上奏,忘自載其名,以龔名進之,故當時有語:“作奏雖工,宜去葛龔。”葛玄:丹陽(今屬江蘇省)人,三國吳道士,曾從左慈學道,並入深山修道。道教尊為葛仙翁,又稱太極仙翁。葛洪:丹陽句容人,葛玄曾孫,東晉道教理論家、醫學家、煉丹術家。自號抱樸子,好神仙導養之法,後卒於羅浮山。其對化學、醫學的發展有一定貢獻,著有《抱樸子》等傳世。

葛邲:吳興(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名臣。祖籍丹陽,進士及第,官刑部尚書。紹熙年間任左丞相,論疏皆切中時弊。身居相位,能遵守法度,推薦人才。葛密:江陰(今屬江蘇省)人,宋代官吏。中進士,任光州推官,善於審決案件,官至太常博士。性格淡泊,號草堂逸老。葛林:浙江省杭州人,明代太醫院官。善小兒科,杏林懸壺,醫術高超,因一匕藥治愈繈褓中的明武宗,而名聲大噪,累官太醫院判。有《杏塢秘訣》。葛振林:狼牙山五壯士之一,副班長一職,跳崖後懸掛樹杈留命,享年88歲!葛優:北京市人,當代名伶葛存壯之子。曾出演影視劇多部,擅演小人物,冷峻中見幽默,平實中見功夫。葛從周:濮州鄄城(今屬山東省)人,五代十國名將。其心情豁達,智勇兼備,先從黃巢,後從朱溫,曾於陣前浴血奮戰救助朱溫,頻戰克敵,戰功顯赫,累任袞州節度使、潞州節度使、太子太師、檢校太師等高職,並封陳留郡王。葛起耕:丹陽人,宋代詩人。字君顧,負才淪落,以詩自鳴,有《檜庭吟稿》。葛天民: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人,宋代詩人。字無懷,號補翁。初為僧,後還俗,其詩為葉紹翁所推許,有《無懷小集》。葛立方:丹陽人,宋代詩人。紹興年間進士,曆官校書郎、中書舍人、吏部侍郎,出知袁州、宣州。著有《西疇筆耕》、《韻語陽秋》、《歸愚集》,詞學晏殊,有《歸愚詞》。葛勝仲:丹陽人,宋代詞人。紹聖年間進士,元符三年中鴻詞科,曾兩知湖州。有《丹陽詞》。葛長庚:字如晦,號海瓊子。宋代南京瓊州人。博學多聞,工書善畫,尤精梅竹。開設命館太一宮,封為紫清真人。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晚號神霄散吏。著有《瓊海集》、《羅浮山誌》。葛徵奇:字無奇,一字輪以,號介龕,明代浙江海寧人,崇禎元年(1628年)進士。善畫山水,嚐以自負。側室李因擅畫花卉,得徐黃遺意,有名於時,夫妻曲房靜幾,互以繪事為娛。無奇嚐語人曰:“山水姬不如我,花卉我不如姬。”傳世作品有崇禎七年(1634年)作《溪山清趣圖》,圖錄於《支那名畫寶鑒》;崇禎十三年(1640年)作《山水圖冊》十開,金箋,墨筆,縱28厘米,橫28厘米,筆墨沉著,濃淡相宜,功力頗深,現藏廣東省博物館。葛德新:山西省浮山人,清代官吏。初任陝西大荔典史。後因抓獲張格爾叛亂黨羽,擢升直隸滄州知州。葛元煦:清代仁和(今浙江省杭州)人,號理齋,學古齋為室名。少工篆、隸,不輕以酬應。家藏書畫甚巨,嚐輯刻叢書。兼擅鐵筆。葛士達:清代上海人,同治初隨軍剿撚,官知平定知州。工詩古文。著有《從戎日記》、《遂誌齋集》。葛雲飛:字鵬起。清代浙江省山陰(今紹興)人。道光武進士。為人剛毅勇敢,廉潔正直。製寶刀兩把,分刻“昭勇”、“成忠”,字以自勵。道光二十一年九月英軍再犯定海。他以定海主將身份,團結從夕)地調來的鄭國鴻、王錫朋二總兵共同抗敵,堅守陣地,奮戰六晝夜。十月一日三總兵中,他最後一個英勇戰死。著有《製械製藥要言,、《浙海險要圖說》、《名將錄》等。

四、郡望堂號:1、郡望:頓丘郡:漢置頓丘縣,在今河南清豐西南。晉以此為頓丘郡治所(今河南省清豐西南)。北齊廢頓丘郡。唐五代曾以頓丘為澶州治所。梁國:即梁郡,漢建梁國,治所在淮陽(今河南省商丘南),南朝宋為梁郡,移治下邑(今安徽省碭山)。隋曾以宋州為梁郡,唐為睢陽郡。句容縣:漢武帝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縣。即今江蘇省句容縣。初隸鄣郡,元封元年(公元前109年)改隸丹陽郡。潁川郡:秦滅韓,以所得韓地置潁川郡,在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省禹縣)。東魏遷治潁陰(後為長社,即今許昌)。隋唐為許州潁川郡。2、堂號:葛姓的堂號主要有:“清柳堂”、“梁國堂”、“餘慶堂”、“崇德堂”等。

五、宗族特征:1、葛姓得姓是相當早的,比後來成為我國諸家姓氏主流的周文王姬姓後代之得姓,最少要早六七百年。2、我國有南方和北方兩支不同宗的葛姓。江南葛姓是東漢初年由洪姓分出來的,北方葛姓是傳由葛伯之後,因此說南北兩支葛姓應該沒有血緣上的關係。

葛姓另有戈、歌、紇、革、仡、蛤、頜等七種同音而不同字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4、任

始祖:伏羲後人,原姓風,封於任國,改國為姓任。曆史名人:(見黃帝譜)。來源有六:

1、由遠古妊姓衍傳。人之所以得生,在於母親妊娠。因生得姓,從母從女,為妊姓,後傳為任姓。可認為是母係氏族社會產生的古姓之一。

2、出自黃帝的後代,為天子賜姓。相傳黃帝有25子,其得姓者14人,為12姓。其中被賜以任姓者,其後裔就以任為氏,即為任氏。

3、出自黃帝少子禹陽後裔,以國為氏。相傳黃帝少子禹陽被封在任國,其後裔以國為氏,姓任。

4、出自風姓。任,為風姓之國,實太皞氏之後,戰國時滅亡,居者以國為氏。

5、曆史上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有姓任的,其後代亦姓任氏。

6、元代王信之子宣,為避難改姓任,其後代亦稱任氏。

任姓分布:先秦時期,任氏已播遷於今湖北、山西、陝西省境,如春秋時期孔子學生任不齊為楚國(都今湖北江陵)人;戰國時魏國(都今山西夏縣西北)有任章;秦國(都今陝西鹹陽)有力士任鄙。據《史記。南越列傳》載,秦始皇時置南海郡,治所在番禺縣(今廣東廣州市),有南海尉任囂,所以秦代已有任氏徙居今廣東。任氏在漢代已分布於今四川、河南的許多地方,同時,今江蘇、浙江、甘肅等省已有任姓居民。三國以後,任氏分布更為廣泛,如西晉任旭為章安人(今浙江臨海),東晉任延皓為平州人(今山西太原),南朝陳任忠為汝陰人(今安徽阜陽),唐朝任迪簡為萬年人(今陝西西安),任濤為高安人(今屬山西)。南宋有紹興進士任文薦,為閩縣人(今福建福州市),這說明至遲在宋代已有任氏遷閩。大約自清代開始,閩、粵任氏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現有任姓華人,並建立有宗親組織。

郡望堂號。堂號:‘水薤堂‘:東漢時候任棠有奇節,不肯做官,隱居教授。太守廖參去訪問他,他一句話不說,隻拔了一顆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著小孫子坐在門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為官必須一清如水;拔一顆大薤世告訴我要為人民辦好事,必須把財大勢大的土豪拔除;抱著幼孫當戶,是要我留心照撫孤兒。‘

郡望:樂安郡:東漢永元七年(95年)改千乘郡置國,治所在臨濟(今山東省高清縣高苑鎮西北)。三國魏改為郡,移治高苑(今山東博興),南朝移治千乘(今山東廣饒),隋初廢。東安縣:今浙江富春縣。

任姓家譜:江蘇:任氏南渡後分支彙集族譜八卷、任氏大宗譜續修如皋支係十二卷、無錫梁溪任氏宗譜二十卷、宜興任氏家譜十六卷、荊溪任氏家乘十二卷、任氏宗譜十六卷。

浙江:蕭山任氏家乘二十卷、蕭山任氏家乘十六卷、蕭山埭湖任氏宗譜十卷首一卷、姚江任氏宗譜十二卷。

湖南:任氏族譜、任氏家譜九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四川:任氏族譜一卷、任氏宗譜六卷。

貴州任氏宗譜一卷、任氏家譜、東洲任氏宗譜不分卷、高演任氏宗譜:曆史名人:任昉:南朝梁著名文學家,仕宋、齊、梁三代。當時以表、奏、書、啟諸體散文擅名,而沈約以詩著稱,時人號曰‘任筆沈詩‘。藏書多至萬餘卷,與沈約、王僧儒並稱為三大藏書家。任仁發:元朝水利家、畫家。他曾主持修吳淞江、大都通惠河、青浦、練湖和海堤工程。善畫馬,其鞍馬與趙孟頫齊名。著名的《二馬圖》是他的代表之作。任化邦:清末撚軍起義首領,太平天國封為魯王。1865年在山東擊斃僧格林沁,1866年粉碎曾國藩防河圍剿計劃,屢敗湘、淮清軍。任熊:清代著名畫家,工書善畫,長於人物。他繼承陳洪綬的傳統,造形古硬,敷彩鮮豔,富有裝飾意趣。曾畫《大梅山房詩意圖冊》120幅,是他生平的代表作。

任姓另有仁、壬、忍、韌、稔、荏、葚、紝、飪、仞、人等十一種同音而不同字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5、郝

始祖:伏羲臣郝骨氏,善驅獸。初祖:伏羲部族後人子期,商代被封於郝鄉,以地名為姓郝。曆史名人:唐將郝延玉,唐相郝處俊;宋名醫郝允,宋畫家郝惠等。

郝姓的起源:是出自商末的地名。傳說遠古時代的太昊,相傳即伏羲氏(又傳說他是古代東夷族的首領)。太昊的佐臣郝骨氏,輔助太昊治理部落。到了商朝末期,郝骨氏的裔孫期,被商帝乙封在太原郝鄉。於是期的後代就以封地名為氏,就是郝氏。此即《新唐書·宰相世係》所記載:“郝氏出自郝省(骨)氏,太昊之佐也。商帝乙之世,裔孫期封於太原之郝鄉,因以為氏。”除此之外,郝姓中還有一些少數民族血統。據《姓氏考略》記載“烏桓有郝氏,又唐時土蠻有郝、楊、劉三姓。望出太原、京兆”。烏桓也作烏丸,古族名,東胡族的一支,秦末東胡遭匈奴擊破後,部分遷烏桓山,因以為名。烏桓族以遊牧射獵為生,漢武帝以後歸附漢,活動在我國北方。烏桓族中就有一些以郝為姓的人。唐代南方蠻族中也有以郝、劉、楊為姓氏的。可見,除了商朝末期以地名為姓氏的郝氏外,古代北方及西南的少數民族中也有郝姓。曆史上郝姓的著名人物有不少,秦有上卿郝晏,相傳是期的後裔,其孫郝援,任太原守。西漢有以廉潔聞名的郝子廉;郝賢,以上穀(今河北懷來縣)太守從大將軍擊匈奴,封眾利侯;郝黨,封亭鄉侯。東漢有郝孟真,善方術,曹操使其領諸方士。三國魏有雜號將軍郝昭。西晉有匈奴人民起義領袖郝散,曾進攻上黨(今山西襄垣東),誅殺官吏。隋末有農民起義首領郝孝德,於大業九年(613年)聚眾數萬人起義,曾攻打章丘,又活動於黃河以北,後歸瓦崗軍,封平原公。唐代有高宗朝宰相郝處俊。宋代有畫家郝澄,還有畫家郝士安、郝銳。金國有郝守寧;金末有山東紅襖軍首領郝定。元代有澤州、陵川(今屬山西)人郝經,他家貧好學,甚受元世祖忽必烈信任,任名臣,中統元年(126o年)曾以翰林詩讀學士使宋。他的文采不俗,治學務求實用,著作有《續後漢書》、《太極演》、《通鑒書法》等。明末有學者郝錦、農民起義軍將領郝搖旗。清代有著名經學家、訓詁學家郝懿行,他長於名物訓詁考據學,撰有《爾雅義流》、《竹書紀年校正》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