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光明承興士行文武忠國佳道永昌泰運啟開

祥瑞基登佐祖安邦誌在朝政睦帝親善仁德禮信

舒氏名人:老舍(1899~1966)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滿族,北京人。出生於一個貧民家庭。1918年北京師範學校畢業後任小學校長和中學教員。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漢語講師,閱讀了大量英文作品,並從事小說創作,1926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30年回國後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南下赴漢口和重慶。1938年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他被選為理事兼總務部主任,主持文協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以抗戰救國為主題,寫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1946年應邀赴美國講學1年,期滿後旅居美國從事創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應召回國,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等職。參加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等活動,注意對青年文學工作者的培養和輔導,曾因創作優秀話劇《龍須溝》而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棄世。老舍一生寫了約計800萬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趙子曰》,《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博士》、《駱駝樣子》、《火葬》、《四世同堂》,《鼓書藝人》、《正紅旗下》(未完),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劇本《龍須溝》、《茶館》,另有《老舍劇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詩選》、《老舍文藝評論集》和《老舍文集》等。

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鬱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致,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鬱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舒字地域名:我國有些城市和地區,使用舒字開頭作為城市名,例如,我國的舒蘭市和舒城等。這些都是令舒姓家族後人感到欣慰和驕傲的。

一、舒蘭市:在舉世聞名的長白山向鬆嫩平原過渡地帶,在碧波蕩漾的鬆花江畔,鑲嵌著一顆璀璨的明珠,這就是有“魚米之鄉、園林城市”美譽的吉林省舒蘭市。舒蘭,滿語“果實”之意,因其乃盛產碩果饒實之地而得名。改革開放以來,勤勞智慧的舒蘭人民發揚“和諧、務實、熱情、奮進”的舒蘭精神,努力開拓,銳意進取,創造了亙古未有的奇跡。舒蘭由過去鮮為人知的小城變成一座開放的新興城市。舒蘭依山傍水,幅員廣袤。東部山高林密,西部沿江沃土。這裏人傑地靈,物華天寶,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早在清朝被皇帝封為“皇貢區”。如今,這裏已是吉林省著名的產糧大市(縣),農作物達上百種,尤為盛產水稻、大豆、玉米,其中水稻產量居全省第二。野生經濟植物124科549種、有元蘑、木耳、猴頭、人參、貝母、天麻等山珍和藥用植物。森林覆蓋率為41%,有馳名中外的紅鬆、白鬆、黃玻璃、柞、椴等幾百種樹種。礦產資源以煤為主,儲量大、煤質好、易於開采。專利技術褐煤造氣被國家批準為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舒蘭的高嶺粘土,紅、白花崗岩和泥炭在全國占有重要位置。白色花崗岩質量最佳,曾被選作北京人民大會堂建築基石。泥炭儲量達2億立方米、粘土儲量1236萬噸,開發前景十分可觀。農業生產已邁入產業化軌道。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香菇、白鵝、烤煙、林蛙、草編織、黃牛、生豬等主導產業齊頭並進,生產基地遍地開花。綠色水稻種植遍及8個鄉鎮,年產量5萬餘噸。由其加工而成的“豐珠牌”舒蘭貢米獲得國際食品博覽會“國際名牌食品獎”,享譽海內外。1997年,又被國家批準為綠色食品水稻生產基地。工業生產同樣成就顯著。全市擁有各類工業企業4743家,是吉林省煤炭、合成藥、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之一。醫藥、機械、化工、建材等企業集團不斷發展壯大,吉舒牌鐮刀、無水咖啡因等名牌產品打入國內外市場。

隨著經濟的發展,舒蘭市投資環境在不斷改善。以生態園林城建設為突破口的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市容市貌煥然一新,城市品位不斷提高。1996年創建省級衛生城,當年提出,當年實現。

目前,舒蘭的城市總體風貌已呈現出綠樹、白牆、碧水、藍天、華燈、磚巷的特點。舒蘭市交通方便,四通八達。拉濱、龍舒兩條鐵路貫穿全市南北,經由9個鄉鎮,連接全國各地。有國、省、市級7條幹線公路通往長春、吉林、哈爾濱等大城市,並有286條鄉、村級公路縱橫貫通全市。

郵電通訊事業發展迅速,全市實現了城鄉電話程控化,已與國際國內聯網,並開通了移動電話和無線傳呼係統。市內建設有一次變電所和二次變電所各一座,年供電能力3.1億千瓦時,直接與東北輸變電網相接。為加快舒蘭經濟和改革開放步伐,舒蘭市在擴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方麵采取了超常規的措施,加大招商引資項目的儲備,為投資者提供了極為寬鬆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吸引了一大批客商來舒一展才華。“發揚進取精神,推進創新實踐”,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解放思想教育活動、更是使全市上下形成了營造經濟發展軟環境的合力。

“一代業績載清史,更盼風流譜新篇”。美麗的北方明珠正以嶄新的形象向世人展示著日益成長的現代文明。67萬舒蘭人民願以最優美的環境,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質的服務、竭誠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士和各界朋友到舒蘭投資興業,共謀發展,共創輝煌!

二、舒城:舒城位於皖中,地處大別山東麓,全縣總人口98萬,麵積2092平方公裏。舒城古稱舒國,是公學始祖文翁、三國名將周瑜、“宋畫第一”李公麟的故裏,也是著名作家艾煊、著名畫家夏冰流的桑梓。1958年9月16日,毛澤東主席視察舒城縣舒茶人民公社,發出了“以後山坡上要多多開辟茶園”的偉大號召。境內萬佛山、萬佛湖、萬佛溫泉等自然風光吸引著八方遊客。舒城綜合實力較強,社會穩定進步。擁有全國體育先進縣、全國創建文明城鎮活動示範縣、省創建文明縣城第一名、省“兩基”教育先進縣、省衛生先進縣、省“雙擁”模範縣等近10個榮譽稱號。1998年9月,舒城作為內陸縣,在全國首次成功承辦了亞洲鐵人三項賽暨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舒城區位優越,交通便捷。距省城合肥54公裏。合九鐵路、206國道、滬蓉高速公路橫穿境內,長江、巢湖等水運航道方便快捷,可直達華東、華中各大中城市。

郡望堂號。1、郡望:廬江郡:秦代的九江郡,治所在舒城,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西南一帶。巨鹿郡:秦始皇時置郡,治所在巨鹿,相當於現在河北省平鄉至晉縣一帶。京兆郡:治所在長安,即首都長安直轄區。相當於現在陝西省西安市西北至華縣一帶。

2、堂號:閬風堂:宋朝時,舒嶽祥任承直郎。宋朝滅亡後,避居奉化,不做元朝的官,讀書於閬風台,著有《閬風集》200餘卷堂號還有“京兆堂”、“紫陽堂”、“蘭藻堂”、“厚德堂”等。

舒姓另有束、疏、蜀、菽、黍、術、淑、殊、曙、沭、樞、恕、書等十三種同音而不同字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8、祝

始祖:有史便有祝,三皇族均有巫祝。曆史名人:晉名女祝英台;元書法家祝峋;明詩人祝時泰;明才子,書法家,文學家祝允明(枝山);清畫家祝昌等。姓氏源流:祝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黃帝之裔。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係表》等所載,黃帝之後,周武王封其於祝(故城在今山東省長清東北祝阿故城),後來就有了祝國,子孫以地為氏。

2、出自己姓,祝融之後。據《元和姓纂》所載,祝融之後有以官職命姓者。遠古時候有位火神叫祝融,是一位氏族首領。

3、以官職為姓。據《姓譜》、《路史》所載,古有巫史祝祀之官,其子孫以官為氏。又遠古時,巫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官職很高,稱為巫史,或者稱為祝史。遠古時以官職為姓的習慣,祝史的後代,往往繼承官職,並世代姓祝。

4、出自他族改姓。據《通誌·氏族略》所載,北魏叱盧(吐缶)氏之後有祝姓;清朝滿洲八旗姓愛新覺羅氏、喜塔喇氏等之後均有改姓祝者;傈僳族以竹為圖騰的麻打息氏族漢姓為祝;今滿、瑤、彝、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軒轅。傳說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即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又稱有熊氏,因長居姬水,改姓姬。初為軒轅氏部落首領,在阪泉(在河北涿鹿東南)一戰,打敗炎帝,遂合二為一。經並肩協力,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之野擊敗九黎族,擒殺蚩尤,被推為炎黃部落聯盟首領。因其子孫在周武王時封於祝,遂產生祝姓,又因祝融之後有祝姓,而祝融亦為黃帝後裔,故祝姓尊黃帝為祝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祝姓發源於今山東長清,西周、東周兩代祝姓除繁衍於其發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漸進入今陝西、河南等省。周有大夫祝跪,因叛亂未果而逃奔溫邑(今河南溫縣)。春秋時,鄭有大臣祝聃、祝款,衛有大臣祝佗。表明鄭(今河南新鄭)、衛(河北南部至河南北部間地)兩地已有祝姓人。西漢時有齊(今山東)人祝午,漢中南鄭(今屬陝西)人祝龜,九江(今屬江西)人祝生。表明此際已有祝姓人徙居江南。東漢時祝姓名人有尚書令祝諷,侍禦史祝王晉,九真太守、長沙臨湘人祝良,光祿大夫、中山盧奴(今河北定州)人祝恬。這些史實說明,此際之祝姓已成為北方名門著姓之一,並且已有祝姓落籍湖南。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太原兩地之祝姓繁衍昌盛,人丁興旺。故後世祝姓有以河南、太原為其郡望堂號的。當然,此際的社會動蕩,亦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等地。此際出了位婦孺皆知的祝英台,她是今浙江上虞人。唐中期以後,特別是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之後,造成今中原一帶十室九空,祝姓由河南避居湖北,或由陝西越秦嶺進入四川。在此際,雍州始平(今陝西興平)人祝欽明入朝為相。是祝姓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兩宋時期,祝姓在北方趨於沉寂,而南方之祝姓卻日熾日昌起來。其中祝諮丘由單州城武(今山東成武)徙居滑州韋城(今河南長垣),祝穆由歙州(今安徽歙縣)徙居建寧崇安(今屬福建),祝象器由江陵(今屬湖北)遷居歙州。此際之祝姓除已落籍福建外,已有定居今廣東者。明初,山西祝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山東、陝西、湖北、湖南等地。明中葉以後,有沿海之祝姓赴台謀生。清初,兩湖之祝姓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風潮入遷四川。如今,祝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安徽、四川等省多此姓,兩省之祝姓約占全國漢族祝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三。祝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一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八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