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曆史名人:祝融:帝顓頊的孫,名重黎,為高辛氏火正。以諄耀敦大,光明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命重黎殺而不盡。帝以庚寅日殺重黎,以其弟吳回代重黎,複居火正為祝融,遂平共工氏。後世祀為火神。祝午:西漢齊人,齊王劉襄的郎中令。呂後死後,其親屬欲作亂。祝午獻計給齊王,將琅邪王誘騙到齊國,而盡發琅邪國之兵。祝恬:中山盧奴人,東漢大臣。初任司隸校尉,後遷光祿大夫、司徒。祝嘉:浙江省秀水人,字明甫,號西澗,清代詩人、畫家。乾隆二十五年舉人。會試屢不中,閑門力學。善畫梅,工詩。有《西澗詩鈔》。祝英台:東晉會稽上虞人,小字九娘。女扮男裝,與會稽梁山伯同遊學三年。後梁山伯知其為女兒身,欲娶為妻,而英台已許配他人,遂鬱悒而終。次年,英台出嫁過山伯墓,其臨墓慟哭,墓地忽裂,遂與山伯同穴。宰相謝安上奏朝廷,封為義婦塚。祝欽明:京兆始平(今陝西省興平)人,唐代大臣。中六經科選,為太子率更令。中宗複位,擢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三品(位同宰相),曆刑部、禮部尚書,後以崇文館學士卒。祝象器:宋代五經博士。樂善好施,名聞州郡。家財萬貫,幾乎有州郡的一半,時稱“祝半州”。祝可久:信州鉛山(今屬江西省)人,宋代名士。立功邊陲,官至貴州刺史。父亡後歸隱山林,樂於行義事,與弟祝可大共建鄉校,士林稱之。
祝夢熊:衢州江山(今屬浙江省)人,宋代大臣。進士出身,官至監察禦史。因得罪權臣韓胄,被貶職。後被農民起義軍所殺。
祝世祿:江西省德興人,明代學者。萬曆進士,官至尚寶司卿。為耿定向高足。有《祝子小言》、《環碧齋小言》、《環碧齋詩集》等。祝允明: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明朝文學家、書畫家。因生枝指(即六指),故自號枝山。舉人出身,曾任廣東興寧知縣,應天通判。他博覽群籍,為文多奇氣;尤工書法,小楷、狂草無一不精。與唐伯虎、徐真卿、文征明並稱吳中四才子。有《前聞記》、《九朝野記》、《蘇材小纂》、《祝氏集略》30卷、《懷星堂集》30卷等。祝世昌:遼陽(今屬遼寧省)人,明末清初將領。原為明將,後降後金(清),隸漢軍鑲紅旗。入關後,授右副都禦史,巡撫山西。祝維誥:浙江秀水人,清代詩人。舉人出身,官內閣中書。工詩,有《綠溪詩稿》。祝德麟:浙江海寧人,清代官吏、詩人。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官至禦史,以言事不合黜歸。工詩,以性靈為主。有《悅親樓詩鈔》。祝大椿:江蘇無錫人,清末資本家。怡和洋行及上海電氣電車有限公司買辦。開設源昌號,經營煤鐵五金,兼營輪船運輸,航線遠至新加坡、日本,又經營房地產。從1888年起,獨資開辦源昌機器碾米廠、機器繅絲廠、機器五金廠,合資興辦華興機器麵粉公司、公益機器紡織公司等。工業資本總額達一百萬元,男女工4000餘人
四、郡望堂號。1、郡望: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太原郡:秦代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據《姓纂)記載:古有巫史祝之官,其子孫因以為氏。
2、堂號:祝姓的主要堂號有:“懷星堂”、“太原堂”、“河南堂”等。
祝姓另有諸、竺、著、茱、燭等五種同音而不同字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9、鬱
始祖:伏羲,遠古西域伏羲族人,立有鬱國。曆史名人:宋名臣鬱倮善;明畫家鬱勳;清古文字學家鬱禾,清藏書家鬱鬆年;清畫家鬱文名等。
鬱姓鬱氏在宋版百家姓一書中列為第一百八十一姓。
一、尋根溯祖。
1、西陵嫘祖之後:三峽地區的諸多姓氏如與歐陽氏同源血親的氏族有夏姚22家,如夏氏、姚氏、歐陽氏、婁氏、嵇氏、弋氏、韓氏、區氏、鬱氏、畦氏、徐氏、尋氏、扈氏、灌氏、針氏、杞氏、儲氏、共連氏、鮑氏、左氏、瀆氏、越氏等,均與西陵嫘祖有著不可分割的血緣關係。大禹為西陵嫘祖五世孫,軒轅嫘祖生昌意,昌意生高陽,高陽生鯀,鯀生大禹。
2、古鬱國之後:據《姓考》雲,古有鬱國,春秋時為吳國大夫采邑。其後裔以國名為姓氏。
3、鬱貢之後:春秋時魯相鬱貢之後。膠東有鬱秩縣(在今山東省平度縣),為魯貴族封地,或以地名為氏。
4、漢代郡縣鬱夷居民之後:鬱夷屬北地,在今陝西省寶雞及隴縣一帶。
5、漢代郡縣鬱致居民之後:鬱致屬北地,在今甘肅省慶陽一帶。
6、漢代西域之鬱立國國民之後:鬱立國在今新疆奇台縣之西北。
二、遷徙分布、南宋建炎初,鬱孫隨宋室南渡定居嘉善。自遷善第四世起分為三支:長房鬱信為北支,二房鬱行為南支,小房鬱璋為中支。此後子孫繁衍,明清兩代有中科甲者。今存《嘉善鬱氏家乘》?冊和《鳳溪鬱氏家乘》1冊。
1、上海地區:從全國範圍來看,鬱姓是個人口稀少的小姓,但在上海地區,它卻是個影響較大的姓氏。相傳鬱氏,有因鬱國或鬱立國,以國得姓;有因鬱夷和鬱秩地名得姓。鬱氏人居上海地區,有1000多年了。最早進入上海的鬱姓家族聚居於嘉定外崗(嘉善青浦一帶),唐代有鬱朝泰官居上柱國;青浦出土過葬於唐永泰二年(766)的鬱姓墓碑,墓主鬱楚榮,由山東兗州遷來;唐鹹通二年(861)所刻的亭林石經幢記,亦有鬱姓。宋元以後,鬱姓漸向東南海灘地帶開拓。到明代,上海、華亭、青浦、奉賢和浦東,都已有鬱姓的足跡。
1994年底,上海有鬱姓2.55萬人,居全市第87位。在嘉定,1987年時居第57位。自明代起,上海地區鬱氏迭出文化名人,如鬱文博和鬱鬆年,兩人都是著名藏書家。鬱文博,明景泰五年(1454)進士,官湖廣副使,酷愛藏書校書,築有“萬卷樓”;致仕後,潛心於樓中校書,陶宗儀所編《說郛》,就是他校勘的。鬱鬆年,字萬枝,號泰豐,清道光間人,購書數十萬卷,精選宋元珍本,刊為《宜稼堂叢書》,搶救、保存了不少珍稀古籍,如宋代大數學家秦九韶、楊輝的算書,宋單常和元郝經的兩種《續後漢書》。清末的鬱錫麒,是位出色的園林專家,貫通中西園林之長,法國公園(今複興公園)就是他設計的。民國年問,有名記者鬱慕俠,他的《上海麟爪》,有聲有色地描繪了上海灘方方麵麵的眾生相。有些鬱姓人士投身經營活動。鴉片戰爭前後,在上海眾多沙船行中,南翔鬱家開設的鬱森盛,是躋身當時號稱八大家之一的大船行,行址今南市喬家浜,經營棉布、大豆等南北貨運輸和貿易。經營棉紗、洋布的是鬱懷智、鬱錫璜父子,並由此發跡,鬱懷智被選為南市總工程局董事和華商會議會副總董,成為商界領袖。在攻打製造局的商團隊伍中,鬱懷智父子所率商餘學會和洋布商團,占有很大比重。由於鬱懷智在光複上海中的積極表現,即被委為滬軍都督府財政司副司長。以工商發跡的那些鬱姓實業家,他們對文化教育事業情有獨鍾。僅鬱懷智創辦或資助過的中華職業學校和中小學等各類學校,就有25所,他捐銀18599兩,捐市2409元,臨終還囑付子孫“繼續辦理,毋??隱先誌”。青浦鬱厚坤,是夏瑞芳創辦商務印書館的左右手。此外,他們還致力於社會慈善事業,鬱懷智設“鬱良心”國藥號,以“良藥利病,心田積善”為宗旨,還曾對同仁輔元堂與慈善公益組織,捐納銀錢。外岡鬱代,曾以醫名著世,傳到明末清初的鬱士魁,己有20代。崇禎十四、十五年,地方上流行瘟疫,鬱士魁悉心救治病人,救活病人無數。《嘉定縣誌》中所記鬱氏名醫,尚有鬱士魁的兒子鬱履豫,孫子鬱維祿,曾孫鬱廷鈞,玄孫鬱漢京,以及鬱璞等。以刀針治潰瘍尤是鬱氏世醫的一絕。一些外省來滬的鬱姓人士,在上海也嶄露頭角,如富陽人鬱華、鬱達夫兄弟。鬱達夫,留學日本,著名文學家,上海是他長期居住和成名的地方。他哥哥鬱華任公共租界內中國特區法院庭長,麵對日偽威脅利誘,堅持民族氣節,被暗殺於善鍾路(今常熟路)寓所附近。《鬱華烈士殉國紀實》
現今知名的鬱姓,有著名畫家鬱風,鬱華之女。1916年出生於北京,原籍浙江富陽。她是黃苗子夫人,更是我國著名的老藝術家、畫家、美術評論家、散文家。全國勞動模範鬱廣初,上海工業係統負責人鬱品芳,南京師範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鬱賢皓(《辭海》修訂者之一),熱心扶持上海足球運動的申花集團董事長鬱知非,著名歌唱家鬱鈞劍等。曾為鬱姓聚居而冠以鬱姓的地名,有嘉定南翔鎮南的南鬱村,浦東洋徑鎮西鬱家巷橋,真如鎮的鬱家弄,今延安東路1264弄舊名為鬱家宅。頗有趣的是崇明鬱姓,於清乾隆四年(1739)建造了“有子祠”,祭拜孔子高徒有子,稱他們是有子後裔,並將鬱姓改為有姓。
三、郡望(鬱氏堂號)
1、黎陽:在今河南省中部浚縣一帶。黎陽郡:西漢置黎陽縣,北魏改置郡。
2、膠東:在今山東省東部平度縣一帶。
3、魯國:自句容遷崇明。
4、高平:鬱姓望族居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
5、宜家:嘉定縣南翔鄉
6、敦本:先世遷吳地,數傳至日新,始居常熟沙溪。始遷祖開宗,明成化間自沙溪遷錫邑青城鄉泉州後塘滄,後代分遷邑之太平橋、大池、蠡橋及宜興、昆山、常熟、常州、江陰、薊州等地。
四、曆代名人:1、春秋時:魯相鬱貢。2、宋代:名醫鬱繼善。深於醫術,為時所重。3、明代:戶部尚書鬱新:明代臨淮人。字敦本。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以人才征,官至戶部尚書,長於綜理,規劃甚備。校勘家鬱文博。鬱采:明正德年間進士,授刑部主事,後遷任裕州同知,時遇戰亂災荒,盜賊四起攻打裕州,他率領州民抵抗,連戰數日後城陷,巷戰而死。畫家鬱勳:字元績。弘治九年(一四九六)進士。善畫。《虞山畫誌補編》4、清代:詩人鬱貞:女,字蘭隱,浙江平湖人。載瑛姊。性純孝,能畫,寫墨蘭頗有致。工詩,著吟香閣詩鈔。《平湖縣誌-味雪齋詩鈔》畫家鬱文名:字雷門,江蘇吳江人。善畫花鳥,山水亦工。家貧甚,不肯以畫市。遇友所善,欣然揮灑。《江震續誌稿》旅遊家鬱永河:字滄浪,清浙江仁和縣人,曾考取秀才。生卒年月不詳。好遠遊。康熙三十五年(公元一六九六年),福建福州火藥庫爆炸,典守者被責求償還,派人到台灣地方淡水采集硫黃。永河是幕客,自告奮勇。次年正月起程,二月廿五日抵台南府備辦用具。四月初七北上,經各個台灣少數民族部落,抵甘答門(今台灣地方關渡)。最終,完成煉硫任務,十月初七離台。沿途以詩文記錄見聞,寫就《稗海紀遊》。詳細記載台灣地方的地理氣候、風俗民情、產物曆史,文筆細膩,是最早也是內容最豐富的一本台灣地方遊記文獻。5、現代:小說家與散文家鬱達夫。著名作家鬱鈿。新黨主席鬱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