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鬱氏輩分:1、“錫汝樹煥在,錦洪桂柄堂。”仔細看你會發現這是按照五行來排列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反複循環。

鬱姓另有玉、虞、魚、庾、豫、毓、煜、彧等八種同音而不同字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10、洪

始祖:伏羲臣洪。曆史名人:漢文學家洪邁;宋相洪適;清戲劇家洪升;清書法家洪上庠;清義軍領袖洪秀全等。

洪姓人口雖然不多,但是來源相當複雜,源於黃帝的有兩支,具體情況如下:

一、出自翁姓。周昭王姬瑕庶子食采於翁山(今浙江),子孫後代便以翁為氏,世代沿襲。下傳至宋朝翁乾度,生有六個兒子,人人都有出息,先後進士及第,他便讓六個兒子一個人姓一個姓,除老三繼續姓翁之外,其他五個兒子都改了姓,從老大到老六依次姓洪、江、翁、方、龔、汪,老大處厚易姓為洪,並繁衍至今。這六個姓的血緣關係,被姓氏學者稱為“六桂聯堂”。很顯然,出自翁乾度長子之後的這一支洪姓,理所當然是黃帝後裔。

二、山東省汶上縣、河南省偃師市《姬氏誌》都介紹:“洪姓,係出安樂郡,姬姓,衛大夫弘演之後。到唐始避高宗子李弘之諱,改為洪姓。”此支洪姓顯然也是黃帝後裔。

三、其他來源:1、出自共氏,為炎帝之後。2、古代共工氏部落後裔,由祁連山一帶逐步往東遷徙至河南靈寶以至朝鮮、日本,有的姓共,後來又有的加一個三點水,姓了洪。譬如:漢武帝時,共工氏後裔共勳之子共普,為躲避朝廷內亂,去敦煌後改為洪姓,叫洪普,洪普被不少洪氏人信封為始祖。3、唐朝豫章宏姓,為避諱唐太子宏而改為洪姓。4、宋朝宋太祖的祖父叫趙弘,江西、江蘇的弘姓人、劉姓人因避諱,改為洪姓。

洪姓鼎盛於閩、粵、台。唐朝長安人洪扈遷居福建仙遊;宋朝慶曆年間又有洪忠去福建;傳至洪浩之孫遷居廣東。太平天國革命領袖洪秀全以及妹妹洪宣嬌、兄長洪仁達、洪仁發,親屬洪仁政、洪全福、洪和元,兒子洪天貴福,都是廣東花縣人。起義失敗後,紛紛逃至南洋、美國。

洪姓名人還有:

北宋詩人黃庭堅的妹妹嫁給洪家生第四子,長子洪朋隨黃庭堅學詩法,弟弟洪芻、洪炎、洪羽的詩文都不錯,被譽為“四洪”。洪普後裔、宋朝洪皓與金人談判,被扣留10年,他的三個兒子洪適、洪遵、洪邁,都有成就,洪邁擔任龍圖閣學士,著有曆代政治家所鍾愛的《容齋隨筆》。宋代重臣洪谘夔、

學者洪興祖,明朝萬曆進士、崇禎時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清朝文學家洪亮吉,戲曲家洪升,出任德國、澳大利亞、荷蘭大使的洪鈞,當代將軍洪學智,黨政要員洪虎、洪蘭友、洪陸東、洪紱(音伏)曾、洪峰,等。

洪姓郡望:敦煌郡(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宣城郡(今安徽省東南部)、豫章郡(今江西省南昌市)。

洪姓堂號:雙忠堂(宋朝洪皓,以禮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扣留了他,皓堅決不屈服。被扣15年,他經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金國的情況,人們把他比作蘇武。他的兒子洪邁,又以翰林學士的身份出使金國,金人強迫他稱“陪臣”,他堅決拒絕,因此被金人扣留。他父子都為了祖國恪盡忠誠,人稱“父子雙忠”)。

洪姓適用楹聯:文章高天下;姓字列榜頭(明朝左都禦史洪英,永樂中會試第一)。宗山拱秀隆偉業;星鬥長明映畫堂(台灣南頭縣洪姓家廟聯)。由嘉應徙楊梅祖德宗功經之營之力圖官祿之基礎;藉花峰貫花邑光前裕後耕地學也恢弘敦煌之遺風(洪姓祖公棚對聯。此聯記述了洪秀全的祖先由嘉應州徙居花縣官祿布村的艱苦曆程)。事可對人語;心常如水平(南宋詩人洪谘夔自撰聯)。三洪名滿天下(宋朝名醫洪適、洪遵、洪邁,先後中詞科,由“三洪”名滿天下);一軍功安社稷(宋朝衛州知府洪夢炎,寶慶進士,高沙兵變時,他開自新之路,使一軍得以平安)。天帝次子聲威遠(太平天國起義領袖洪秀全自稱天帝次子);共工水神源脈長(洪姓始祖共工有水德,被奉為神明)。兄弟俱才爭比謝家之四(宋朝洪適兄弟三人的事典);父子皆宜竟誇寧海之三(宋朝政和進士洪皓及其子洪適高中詞科的事典)。九重早見長楊賦;一世先傳短李詩(清朝學者兼文學家洪亮吉書贈聯)。六桂家聲(指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氏聯緣);敦煌世澤(指共普避禍去敦煌後改名為洪普)。才稱四子(指北宋洪朋、洪芻、洪炎、洪羽四兄弟);書列三奇(指書法出奇的洪覺範)。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洪姓後裔分布於豫、魯、冀、京、津等地。

洪姓另有紅、弘、宏、虹、鴻、嗊等六種同音而不同字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正文16、鬰(y-)——20

16、鬰(y-)

始祖:大禹師鬰華,伏羲族人,鬰與鬱同音。曆史名人:待考。姓氏源流:鬰(Y-)姓源出有一:出自上古時,有一位叫鬱華的人,很有見識才能,大禹王稱他為師,向他學能耐。這位鬱華就是鬱姓的先祖。因為先祖在上古就有崇高的地位,所以家族就很興盛,接著這個姓氏就出了個神奇人物,叫鬱林,據說他修煉成了仙人。現在鬱字被寫成鬱字,但在百家姓中,兩個字是兩種姓。由於兩字的發音相同,於是漸漸地鬱姓人也有寫成鬱姓的了。而戰國時候,楚國的詩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賦》中提到,鬱姓是來自鬱林這個複姓的。這樣看來,那位成仙的鬱林,原本是鬱華的後代,而他的子孫以他的事跡為榮,就用他的姓名加在一起作為姓,曾一度變為“鬱林”複姓,這是很稀罕的例子。

附注:宋版《百家姓》中所編排的“鬱”、“鬱”兩姓——現在的“鬱”字,實際為“鬱”字的繁體字。當今,在社會生活、社交關係等活動的實際運用中,兩姓已經被視為一姓,互不分彼此。故“鬱”、“鬱”兩姓之姓氏源流、氏族典故、宗祠對聯等宗族文化,亦視為相同。至少,以目前的資料,無法分辨鬱、鬱兩姓有何不同的界線:

二、鬱姓堂號:鬱姓的主要堂號有:“宜稼堂”、“文盛堂”、“務本堂”、“錫祉堂”、“耕讀堂”等。

鬰(y-)姓與鬱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卻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17、別

始祖:少昊時大賢別成子,伏羲族人。曆史名人:宋臣別之傑。

姓氏源流:別(Bi-)姓源流純正,源出有一:

按《辭海》解釋:別子,古代指天子諸侯的嫡長子以外的兒子。曾鞏《公侯議》:“天子之嫡子繼世以為天子,其別子皆為諸侯,諸侯之嫡子繼世以為諸侯,其別子各為其國卿大夫。”據《姓氏尋源》上指出,別姓是別成子之後。古代封建宗法製度中,次子以下為小宗,小宗的又次子稱之為別子,與嫡長子一係的宗子相區別。古時別子不得以祖上姓氏為姓,而另為一族,故稱“別子為祖”,以祖父字、官、封邑、爵、諡號為姓,其中有的以自己在宗法製度中嫡庶方麵的地位為姓,遂有別姓。

得姓始祖:別成子。據《姓氏尋源》上指出,別姓是別成子之後。按照別義,古諸侯卿大夫長子世為宗子,宗子之次子世為小宗,小宗之次子為別子,不敢姓祖父之姓,而別為一族之宜,以祖父之官爵字諡別為姓氏。《姓氏尋源》所說別成子之後,或即別子之誤。由此可見,這個家族當初也是發源於我國西北地區。望族居京兆郡(今陝西省長安東)。故別成子就是別姓的始祖。

遷徙分布:別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根據古書姓氏考略上記載,古時候有個人叫別成子,這是關於別姓的最早記述。別成子的後代,就以別為姓氏,世代相傳,就形成了今天的別姓。湖北別姓當是別姓遷徙出京兆最早的一支。應在南宋前。湖北別姓入鄂的始祖,據沔陽《別氏宗譜》載“原始祖為之傑公,原籍郢洲大宗,嘉定二年賜進士出身,出仕河南參知政事,卒贈少師”。此文確定沔陽別姓原始祖係別之傑。然宋代名人還有別仝,別仝乃別之傑之父。故別之傑是否為入鄂別姓始祖待考。湖北別姓應不少於兩支:一支為郢州本源,即別之傑宗族。此支別姓應分布在今荊門、鍾祥、宜城、宜昌、沙市、棗陽等地,本支別姓起源與發展分布情況待查。另一支為別之傑後裔別妙祖明初遷徙至沔陽所發,屬郢州別姓分支。這一支另成體係——另修宗譜,另排輩份,另立祠堂,為沔陽別姓。主要集中於仙桃(前沔陽)、天門、潛江、洪湖、漢川、武漢等地,其中仙桃市別姓最多,1992年修譜統計約3500多人。仙桃市原為沔陽,因沔水(今稱漢水、襄河)流經而得名,曆代建製為州、府治所。元末,沔陽人紅巾軍領袖陳友諒稱帝號大漢,與朱元璋於鄱陽湖交戰被射殺,明太祖朱元璋血洗沔陽並大舉移民。沔陽別氏始祖妙祖公於此時(洪武二年)遷徙沔陽,定居於沔陽西陲沔水支流通順河南側之毛嘴珠璣寺(即古竟陵南鄉流泗河),至今已逾六百年。光緒十四年闔族同訂六十四派為統一正派:妙興仲季,思良述誌,崇應嘉芝,字正心遂,材可行道,業必傳世,體用以立,明新克治;化育至理,成全大義,華國文章,匡時經濟,守澤承先,達孝善繼,光生上代,允遵宗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