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慘:唐代陝西省朝邑人。天寶年間安祿山起兵造反時,尚衡舉義兵討賊,署別慘為牙將。

別之傑:宋朝郢州(今湖北省鍾祥)人,嘉定年間進士,先後知澧州及德安、江陵知府,湖北安撫使。官至端明殿學士,加兵部尚書,淳祐年間,擢參知政事。為人忠厚,居官清廉,不畏權貴。

別的因:元朝人,父抄思方領兵平金,與其祖母康裏氏在三皇後宮庭。戊申,父抄思卒,母張氏迎別的因以歸。祖母康裏氏卒。張嚐從容訓之曰:“人有三成人,知畏懼成人,知羞恥成人,知艱難成人。否則禽獸而已。”別的因受教唯謹。甲寅,世祖以宗王鎮黑水,有旨諭察罕那顏,命別的因襲抄思職,為副萬戶,鎮守隨、潁等處。丙辰冬十有二月,世祖複諭征鎮軍士悉聽別的因等號令。別的因身長七尺餘,肩豐多力,善刀舞,尤精騎射,士卒鹹畏服之。明年,庚申,世祖即位,委任尤專。癸亥正月,召赴行在所。冬十一月,謁見世祖於行在所,世祖賜金符,以別的因為壽潁二州屯田府達魯花赤。時二州地多荒蕪,有虎食民妻,其夫來告,別的因默然良久,曰:“此易治耳。”乃立檻設機,縛羔羊檻中以誘虎。夜半,虎果至,機發,虎墮檻中,因取射之,虎遂死。自是虎害頓息。至元十三年,授明威將軍、信陽府達魯花赤,佩金符。時信陽亦多虎,別的因至未久,一日,以馬裼置鞍上出獵,命左右燔山,虎出走,別的因以裼擲虎,虎搏裼,據地而吼,別的因旋馬視虎射之,虎立死。十六年,進宣威將軍、常德路副達魯花赤。會同知李明秀作亂,別的因請以單騎往招之,直抵賊壘,賊輕之,不設備。別的因諭以朝廷恩德,使為自新計,明秀素畏服,遂與俱來。別的因聞於朝,明秀伏誅,賊遂平。三十一年,進懷遠大將軍,遷池州路達魯花赤。之官,道經潁上。潁近荊山,有野豕時出害民禾稼,民莫能製。聞別的因至,迎拜境上,告以其故。別的因曰:“毋慮也。”遂至荊山,以狼牙箭射之,豕走數裏。大德十三年,進昭勇大將軍、台州路達魯花赤。卒,年81歲。

別廷芳:字香齋(1883-1940),原河南省內鄉縣丹水鎮張堂村(今西峽縣陽城鄉)人。宛西自治首領,曆任內鄉縣民團第二團團長、宛屬十三縣聯防司令、河南省第六區抗戰自衛團司令等職。別廷芳由一個屠殺共產黨人的劊子手,最終成為由接受共產黨的聯合抗日的主張,同共產黨聯合抗日,直至擁護共產黨的開明人士。別廷芳的勢力擴大到宛西四縣後,利用手中的大權,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麵,采取一係列強硬措施,實行地方自治,軍事上,人槍共計2萬餘;在政治上,別廷芳實行保甲製度;在教育上,他廣辦學校235所,強製推行民眾掃盲教育措施。在經濟上,創辦工業,大辦農業,植樹造林,興修水利,治河改地,他執法不徇私情,信奉“治亂世用重典”信條,堅定實施苛政政策。凡違反政令者,輕則棍責,重則槍殺。平民與官員在別氏法律麵前一律平等。使內鄉社會秩序井然有序,路不拾遺,夜不守戶。馮玉祥給別廷芳的評價是“怪人偉業”。抗日戰爭爆發後,別廷芳任宛屬十三縣聯防司令,擁有10萬人槍,成為鄂豫陝邊的一支舉足輕重的地方民團武裝勢力。一段時間內派一個團的武裝駐防確山縣竹溝新四軍八團隊留守處一帶,同新四軍聯合設防,準備抗擊入侵日軍。1939年5月,在第一次新唐抗戰中,別廷芳親率精銳民團武裝7千餘人,配合國民黨軍隊英勇作戰,大破日軍,累計斃傷日軍3千餘人。

別廷峰:男,1929年7月生,吉林省和龍市人。承德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授。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係。古代文學教授。曾任承德師專中文係主任。現任全國大專古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三國演義》學會會員。多年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科研及古籍整理工作。應國家教委邀請,參加高校教材編寫。已出版11部書,包括全國衛星電視教育教材《中國古代文學》和全國師專推薦教材《中國古代文學教程》等;在6部書任副主編,開承編撰寫書稿共65萬字;有8部書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師專教材《中國古代文學教程》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古代文學科研論文40篇。在《三國演義》研究中,於1982年最早提出了全書出場人物為1183人的研究成果,對全書55名女性形象進行了全麵分類研究,並分析了作者的婦女觀;撰寫的《談〈三國演義〉裏的童謠》,首次對全書引用的8首童謠的讖語性及其成因進行了全麵研究。在教材編寫方麵,首次將明代詞作家、作品寫入了高校教材,同時發表了《試談明詞的曆史地位和創作成就》。事跡被收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大辭典》、《中國教育專家名內典》、《澳大利亞及遠東國際名人錄》。

別刻檢:1942年11月生,陝西潼關人。畢業於遼寧刊授黨校。現任渭南市委黨史研究室副處級研究員,藝術講師。陝西省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渭南市文聯常委,渭南市戲劇家協會主席,渭南市電視藝術家協會藝術顧問。主要擔任戲劇團團長,從事藝術教育,培養藝術人才。1969—1988年培養戲劇專業及業餘學員約千名。曾任澄城縣文化館館長,組建了澄城縣劇團並擔任團長書記、渭南地區秦腔二團團長書記。曾組織編寫了《演員腳步練習》、《演員頂功和腰功練習》等教材。自寫的論文《探索藝術規律培養藝術人才》國獲金獎。1971—1982年間,先後5次出席省地先代會,1981年出席省政府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並介紹了經驗。所領導的劇團,1982年赴省演出,被省電台、電視台錄音錄像播放,全國、省市級6種報刊發表了評論文章和劇照,受到省黨政領導的接見。1984—1986年參加地省藝術教育彙報評比演出及藝術節,被評為全地區第一名、全省第二名,20多名新秀獲獎,4個折子戲被省電台電視台錄音錄像播放。先後被評為市直機關先進個人、黨史係統先進工作者、市見義勇為積極分子(並獲獎金)、優秀共產黨員及黨務工作者。合作編拍了電視劇《毛澤東的秘使》、《雄兵東渡》,劇協被評為先進協會。榮獲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業績入編《中國專家人名辭典》、《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中國專家人才卷)一書。

郡望堂號:1、郡望

據《姓苑》上記載:“別氏,京兆人,望出天水、京兆”。

京兆郡:即國都直轄區。漢武帝太初元年設置京兆,相當於今

天的陝西省西安市以東至華陰縣一帶。

天水郡:西漢置。相當於今天甘肅省天水、隴西以東地區。

長安郡:唐代置郡。治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2、堂號:別姓的主要堂號有:“京兆堂”等。

別姓幾乎沒有同音而不同字,卻同義的姓氏。

18、東

始祖:伏羲後裔東不識。曆史名人:漢將東關襄;明臣東效等。

一、姓氏源流:東(Dōng東)姓源出有四:

1、出自舜有七友東不訾之後為東氏。據《集韻》載,舜帝七友之一東不訾之後。七友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訾(一作東不識)、秦不虛、靈甫。《屍子》雲:“舜士友有東不識,《廣韻》作東不訾。”東不訾的後代,有的就用“東”作為自己的姓氏,遂成東姓。

2、出自風姓,太昊伏羲之後有改姓東氏。據《路史》載,伏羲氏之後東蒙氏之後人有居於東方者,以居地為氏,後改東氏。

3、漢複姓十三氏中有東宮、東郭、東門、東野、東田、東陵、東蒙、東萊、東邱、東鄉、東裏、東關、東閭等複姓,後有改東氏者。

東姓始祖:東不訾。據《通誌·氏族略》上說,東氏是舜七友東不訾的後代,望出平原。而《姓氏考略》上說東氏是伏羲之後,望出平原。另《屍子》上記載:“伏羲之後,舜七友有東不訾。”由此看來,東氏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姓氏,推算起來,至今已有4000年的曆史。望族居平原郡(今山東省平原縣南)。東氏後人奉東不訾為東姓的始祖。

4、據《東野誌》記載:複姓‘東野‘來源於商朝,始祖是周公旦,即周公。周公的第三個兒子叫漁,封地東魯(即現在的山東)的東野(即現在的曲阜),漁有一子,就以東野為姓,叫東野田。當時,就在曲阜修建了較為宏偉的周公廟,由於漁非常想念自己的父親,就經常登上周公廟前的一塊巨石向都城凝望,這塊石頭就被稱為“往父石”。春秋戰國時期,在魯國朝中的東野一姓的官員被奸臣所陷,500餘門被滅,隻有老大攜家譜逃往東瀛,改姓為“東”,隱名改姓直至魯國滅亡許多年,後代才攜家譜遷往晉(現在的山西);因各種原因,後代又分散到各地;其中一支攜《東野誌》落戶到河南寢丘(現在的河南省沈丘縣),一直以“東”為姓,繁衍生息與此。

二、遷徙分布:東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相傳伏羲氏為東方部族的首領,而他的部落的發展最為迅速,生產方式最先進,伏羲的部落在華夏發展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偉績,他的後代中就以東為姓,借以紀念他在東方部落的貢獻。而在先帝舜時,他有七友,其中之一名為東不識(或東不訾),他的後代都用東為姓。

三、曆史名人——

東郊:明朝官禦史,巡按應天,行部過常州,會武宗南巡,時遇江彬縱其黨,橫行州郡。推官張曰韜上書於東郊,東郊命登己舟,在危急時救護了明武宗。

東良會:元朝鞏昌人,個性耿直,事親孝順,教子愛國。任商州總兵時,遇紅巾軍作亂,他讓長子攜眷屬前往華州居住,次子攜眷屬前往朝色居住,臨行前對兩個兒子說:“國家把土地交由我管理,義當死守。”紅巾軍攻城時,他指揮全城將士奮勇死守,直至戰死。部屬在他忠勇的感召下,個個奮不顧身,雖死傷眾多但城未失守,保住了全城人民的生命財產,為州郡地方官員樹立了榜樣。

四、郡望堂號:1、郡望:平原郡:西漢初年(公元前206年)設置,相當於今山東省西北部平原縣一帶。2、堂號:友舜堂:古時東不識是舜的朋友。玉林堂:明代東升,博學能文,教子有方,生4子,3人中了進士,人們稱他“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東姓宗祠通用對聯

關中華胄;明代玉林。——佚名撰東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元代鞏昌人東良會,以總管守商州,紅巾軍起義時,命他兩個兒子攜家出逃,一個居華州,一個居朝邑。後來,兩地的後代繁衍興盛,成為關中大族。下聯典指明代人東升,博學能文,為官多有惠政。四個兒子有三個中進士,人稱“玉林鳳群,科第世家。”

虞廷賓友;漢室中郎。——佚名撰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姓的始祖東不識,傳說中的虞舜七友之一東不識(一作東不訾)。《戰國策齊策四》:“堯有九佐,舜有七友(七個友人:雄陶、方回、續牙、伯陽、東不識、秦不虛、靈甫)。”下聯典指漢代涇州人東富,官中郎將。

東姓與董、侗、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19、須

始祖:伏羲後人建有須句國,並以須為姓。曆史名人:戰國趙臣須賈;漢臣須無;明臣須之彥;明臣須用綸等。

姓氏起源:出自風姓。春秋時期有風姓國叫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是太昊伏羲氏的後代,國人稱為須句氏,後來改稱須氏。

出自羋姓。商代有個小國叫密須國(今甘肅靈台縣西),其國君的後世子孫以國名中的‘須‘字為姓,稱須氏。

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期,衛國有古邑名叫須(今河南滑縣東南),後人以邑名為姓,稱須氏。

堂號:陸量堂‘:漢朝時有須無封陸量侯,四代世襲。

曆史名人——

須用綸:明朝萬曆年間進士,崇禎年間授青州知府。為人廉潔公正,風節凜然。當時府中兵餉告急,啊裁各屬雜費充作軍餉,不用民間錢財,百姓都感激他的德政。

須賈:戰國時魏國中大夫。秦相範雎微行敝衣見須賈,須賈以一綈袍贈之。

須姓與與徐、許、蓄、胥、絮、勖、旭、戌、詡、煦、敘、頊、栩、許、是十四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20、巢

始祖:伏羲臣有巢氏。曆史名人:漢臣巢堪;漢經學家巢猗;隋醫學家巢無方;宋軍事理論家巢穀;清孝子巢鳴盛等。姓氏源流:巢(Ch-o)姓源出有二:

1、出自上古有巢氏。上古時,中原地區林木茂密,野獸很多,經常侵擾人類。後來有人發明了在樹上構造木屋,從此人們在睡覺時就不必擔心野獸的侵襲了。於是大家把這個人視作聖人,推戴他為部族首領,號稱“有巢氏”,他的後代就是巢姓。堯為帝時,有個隱士名叫巢父,同當時的名士許由是好朋友。堯曾經想把帝位禪讓給巢父,但被巢父謝絕。堯又想把帝位禪讓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躲到箕山腳下去種地;堯又請他出任九州長,他就跑到穎水邊去洗耳朵,表示不願聽這種話。這時巢父正好牽這牛走過河邊,他問許由為什麼洗耳朵,許由說:“堯叫我去做九州長,這種話弄髒了我的耳朵,所以要來洗一洗。”巢父聽了冷笑一聲,說:“你如果住在高山深穀之中,不與世人交往,又有誰會來打擾你呢?現在你這樣故作清高,其實是為了沽名釣譽,我還怕你洗耳朵的水弄髒了我的牛的嘴呢!”說完便牽著牛到上遊去飲水了。大禹時封有巢氏的後代建立有巢國(今安徽省巢縣一帶),曆經夏、商、周三代,世代借為諸侯。春秋時期,楚國滅了巢國,巢國的公族後代遂以原國名命姓,稱為巢姓。

2、以地名為姓。夏桀被商湯打敗以後,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縣西南),後來死在那裏。他的子孫有留居在南巢的,便以地名命氏,稱為巢氏。

得姓始祖:巢父。巢氏發源於巢湖,是以地為姓的姓氏。巢湖在安徽省境內,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名川大澤之一。根據曆史記載,巢湖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周時期,是巢國的所在地。春秋末期,巢國被吳國所滅,巢國的後裔,也就依照當時的習慣,以故國號為氏而姓了巢。巢氏的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過去一部分姓氏學者把巢氏的源流推溯到上古時期的有巢氏。有巢氏是教人們構木為巢定居,有功於民族進化,這在《韓非子·五蠹》及其它古籍上都有記述。《姓譜》上記載,巢姓是有巢氏的後代,或者說是巢國的後代,堯時有巢父,夏殷時有巢國。根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巢姓是以國為氏,望族出於彭城。巢姓的始祖以樹為巢,而寢其上,號曰巢父,他的後人就以巢為姓。故巢氏後人奉巢父為巢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巢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遠古時候,堯帝的大臣中有一位叫巢父,他是中國建築的開創者。也稱為有巢氏。中國傳統建築最主要特徵是木建築,與其他國家的石建築有很大不同。遠古時時候,巢父教人利用樹幹架起房屋,以便於防上野獸侵害,後來這類建築被稱為杆欄式房屋。因為架在樹上,類同鷹鳥建巢,所以它的創建人就稱為有巢氏了。大禹為王時,將有巢氏的後代封為貴族,讓他們建立巢國,就在現今安徽巢縣一帶。巢國公族後代形成巢姓。巢姓望族居於彭城郡,即現在的江蘇省徐州、銅山一帶。

三、曆史名人——

巢父:唐堯時的隱士。山居不營世利,在樹上築巢而居,時人號曰巢父。上古時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人民就在樹上築巢居住以避野獸。傳說堯帝以天下讓給巢父,巢父不肯受,又讓給許由,許由亦不肯受。

巢堪:東漢江西南城人,章帝時官拜司空。以“……時曹褒清著成漢禮,堪言一世大典,非褒所能定”而名留史籍。

巢猗:隋朝時的國子助教,也是位著名的學者,撰有《尚書義》、《尚書音譯》等,而得後世的推崇。

巢穀:宋代進士。他中進士後,棄其家學,改而學習古兵法。遊秦、鳳、涇原間,會赦乃。後蘇轍、蘇軾貶謫嶺海,巢穀徒步前往拜訪,見轍。又欲望海南訪軾,行至新州病死。

巢元方:隋唐年間西華人。巢元方在隋大業年間(605-615)醫事活動頻繁,任太醫博士,業績卓著。然而《隋書》無巢氏傳記,僅宋代傳奇小說《開河記》有一段關於巢氏的記載。說隋大業五年八月,開鑿運河總管患風逆症,隋煬帝命太醫令巢元方往視得療。雖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跡缺乏史料記載而混沒於曆史的塵封中,但巢元方對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偉大貢獻,卻以他殫精竭慮主持編纂整理的中醫病因學巨著《諸病源候論》為載,而永垂史冊。

巢帝閣:明朝人,他走道時拾到金子,就坐等一整天,終於等到失主而歸還。

巢鳴盛:字端明(1611-1680),一字五峰,號崆峒、止園。嘉興人。世居今郊區鳳橋鎮巢家弄。20歲時就讀於石佛寺,博覽群書,盡通其義。明崇禎九年(1636年)舉人。明亡,為遺民,隱居巢家弄。在其母墓側築永思草堂,又建“止閣”,因之自號止園。巢鳴盛在崇禎年間為複社中人物,明亡後,與吳中徐俟齋、宣城沈壽民合稱“海內三遺民”。與長洲徐枋、桐鄉張履祥、海鹽陳恂等友善,彼此以氣節相勉。隱居37年,足跡不到城市,與妻錢氏以耕織自活。他在居所四周種葫蘆10餘品種,並用刻有花紋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長成尊、彝等形狀,製成極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稱“檇李匏尊”,為人所珍視。卒後,徐枋、張履祥等私諡貞孝先生。著有《永思堂集》、《洙泗問津》、《老圃良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