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話分兩頭,再說井嶽秀知李棟材藏匿處後,誓欲手刃此獠以雪弟恨。他以重金買通湖北督軍王占元,設計捕李。李在漢口覺察出有異,乃欲乘火車外逃。而喬裝成商人的嶽秀手槍隊隊長李福成等早有準備,於火車未發之際一舉擒獲李棟材。福成隨即押解棟材乘火車抵太原,山西閻錫山與井嶽秀關係密切,故全力相助。李棟材由太原起解後,施以雙鐐,閻派人節節護送,而井嶽秀則令人每天給李棟材身上刺一大針,直至井之鎮署榆林。1919年中秋夜,井嶽秀令將李棟材縛於鎮署西花廳的葡萄架柱上,旁設勿幕靈堂,將李剖腹剜心致祭。李高聲叫罵,聲不絕口。嶽秀殺李後,將其屍拖至校場,剝去其皮,蒙於馬鞍上坐騎,以解心頭之恨。但是,到底殺井的主凶是何人,仍無定論。此後世事推移,而天下局勢無一日安寧,此一樁公案,無暇論及,逐漸為人淡忘了。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想起了這位已曆27載曠野荒城,未封正塚的井勿幕先賢。乃經國民黨中央常委會決議,由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立傳,並由國民政府明令褒獎。同時決定擇址長安南郊風光秀麗的少陵原清涼寺旁購地12畝,重建陵園。蔣介石為其墓題寫了“追贈陸軍上將井勿幕先生之墓”的巨型石牌坊。1945年井勿幕忌日這天,時任南京政府監察院長的於右任來陝主持了井勿幕遷葬事宜。井勿幕死後27年得享哀榮,不料井案則又起風波。忽一日,勿幕昔日參謀、同盟會員華孝康具狀陝西高等法院,告發殺井主凶為該省府新增委員馬淩甫。原來這華孝康多年來暗中搜集井案證據,集結為《井案紀實》一書,秘不示人。那馬淩甫曾追隨郭堅與禍陝的劉鎮華,素為陝人所不齒,故數十年未嚐回陝。井勿幕安葬後。華孝康於偶然中得知陝西省政府改組,而新委員中有馬淩甫,遂有具狀告馬之舉。訴狀言當年郭堅本不同意在興平召開軍事會議,但馬淩甫以參謀長職權命郭堅隨身副官張擬郭堅字體和名義擅發公函,誘殺井勿幕。華並出具張與當年郭堅隨從心腹馮紹芳往來信件,證驗其字與郭酷似,以為證據。華極力要求懲辦主凶馬淩甫,為井申冤。華還將其所錄《井案紀實》公之於世。後法院以井案已逾三十年不予受理,但馬淩甫因此而聲名狼藉,不久棄職而去。井案似因此應有個眉目了,誰料在1946年9月18日,華孝康由戶縣乘轎車赴西安途中遭人暗殺,又再度使此事更添諸多詭秘。井勿幕被害一案終成了一件難以搞清的曆史懸疑。馬淩甫解放後才死,他談及井案總是閃爍其辭,一直堅稱為郭堅部營長李棟材所為。但世傳馬淩甫殺井原因係當年留日學生中,分為鹹長(鹹寧、長安)和渭北兩派。而張鳳歲羽、井勿幕則隱然為首。馬雖為渭北人卻加入鹹長派,曾因事為渭北派所毆。馬一直認為係井指使,由是懷恨。加之郭堅、馬淩甫從小集團利益出發,認為井訓戒本部隊是排除異己,從而起圖井之心。

井墓在“文革”期間曾遭徹底毀壞。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井墓陵園得以重修。井勿幕蒙難60多年後曆經三次安葬,終在地下得以安息了。

鍾樓:位於榆林城內大街中心。民國10年(1921)榆林紳士白伯英、郭維藩等在為井嶽秀祝壽時倡議建“井公祠”,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樓的舊址動工,次年落成,取名“長春樓”,後改為鍾樓。

蓮花池公園:蓮花池公園,位於榆林市新二街西側(體育場北側)。清代俗稱青草湖,北與文廟拌池相連。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趙銓引普惠泉水流入,至此,湖池常滿。民國7年(1918)春,井嶽秀辟湖池從關中引進蓮籽種植,並在湖池中建茅亭、架曲折木橋,四周種植柳樹,置石桌、石鼓凳、備小船。每年6、7月間,蓮花盛開滿池,故人們稱之為蓮花池。於右任題書‘崧生公園‘和‘風歸遠挹陶長柳,遺愛常留召伯棠‘楹聯,分刻在大門額上及兩側,以褒獎井嶽秀建園功績。建國後,改稱蓮花池公園,增建噴泉、假山等。‘文革‘初,被視為資產階級的玩樂場所,池中蓮花被挖掉,改成養魚池,園中設施盡遭破壞。1977年複種蓮花。並增建門庭、畫廊、花圃溫室、八角樓亭、引種花草樹木70餘種,增加兒童樂園,配置遊樂設備。現園占地93.3公頃,並成立蓮花池管理所。1998年秋冬至1999春曆時149天大旱,池中水幹,蓮花枯死。後用灑水車拉水屯池,有關方麵著手再次引種蓮花,恢複蓮花勝景。

井嶽秀(1871-1936)西北軍的一位奇人,井字嵩生,排行十,人多稱“井十”,原籍蒲城井家原,少年時武功高強,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結交江湖遊俠,在關中頗有名,早年中過武秀才,是張作霖的拜把子。1905年,受其弟井勿幕(同盟會創始人井勿幕,是陝西最早的同盟會員,孫中山的得力助手)的影響,加入同盟會,並一起創立同盟會陝西支部。他積極活動,先後參加了著名的“蒲案”、“西安起義”等反清運動。辛亥革命勝利,委以工兵獨立營營長。1913年9月,首次北上榆林,妥善處理了“神團”反洋教、反產煙苗事件。1916年,升任陝西第三區警備司令,適逢陝北盜匪猖獗,他率部剿滅,沿途滅盜甚多,於同年再次到達榆林。1917年,大總統黎元洪任命他為陝北鎮守使,此後一直鎮守榆林,幾經變更,先後由劉鎮華委以騎兵旅長,吳佩孚委以西北路聯軍總司令。1925年段祺瑞執政府任命為陝西軍務幫辦。1927年由國民軍總司令馮玉祥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駐陝副司令,兼第九路軍總司令,後縮編任命為十八師師長。1931年,蔣介石改任為八十六師師長。井嶽秀在陝北也辦過一些實業,先後籌措創立榆林女子師範學校、榆林職業中學;擴建高等小學、創辦《上郡日報》,籌辦陝北地方實業銀行;鼓勵民眾合股辦工廠。他本人也私設商號,合股經營“裕惠號”,“太原惠記軍衣莊”,“榆林惠記工廠”,“神木官堿局”等。1936年農曆1月20日,因手槍走火身亡。井嶽秀久鎮西北,長期鎮守榆林,人稱“榆林王”。屬於西北軍中“一字並肩王”的地位。難得的是此人權力欲望不強,並不多擴張勢力,楊虎城打不過北洋軍的時候他曾經仗義收留,等楊作了十七路軍總司令,井卻依然是一個八十六師師長,他也恭執部下之禮,毫無驕檁之意。外蒙宣布獨立的時候,伊克昭七旗王公在蘇聯唆使下也準備叛國,井嶽秀出兵河套,通過交友、賽馬、拜把等方法,終於說服了這些蒙古上層人士,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功不可沒。

井江——引領昆明一二一數碼城走出“差異化”市場.園西和賽博的各行其道,並不能證明園西和賽博在昆明電腦城競爭中就能占據有利地位,一二一數碼城近期的出色’表現’也證明了其自身所具備的不凡實力。一二一數碼城副總經理井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一二一現如今的經營狀況一直按照我們預期所製定的目標有序的進行著。目前我們就是采取一種’差異化’的經營路子,所謂的’差異化’模式,簡而言之,就是與其他電腦城的操作方式區別開,不走別的電腦城走過的路,我們所要作的就是建立一套適合一二一、屬於一二一的經營模式。當然,在時機成熟的時候,一二一數碼城也會考慮向3C或者4C的經營模式靠攏。目前一二一數碼城整個經營都是以數碼為主,力求成為昆明本土一個相對專業化的電腦賣場。在管理方麵,我們有著和賽博實力相當的企劃管理隊伍,而硬件設施上,一二一同樣擁有本土數一數二的物業基礎設施。擁有如此完善條件的電腦城如果再走出一條適合其自身條件的’差異化’經營道路,必將使一二一成為未來昆明IT界的一支生力軍”。那麼,擁有如此實力的一二一數碼城又會如何應對將來的發展呢?井江稱:“一二一數碼城目前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實力。隻要我們能在未來的發展中使出更為豐富的炒作方式,保持產品線的齊全,合理的整合產品資源,並對產品消費起到引導作用,提供互動性較強的買賣空間,加強對外宣傳力度,必定能使一二一數碼城在將來得到更好的發展。

井在:清:約公元一六六二年前後在世。字存士,順天文安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清聖祖康熙初前後在世。登順治十六年(公元一六五九年)進士。初任平陽司李,精敏獨特,決獄多平反。令永安時,除李唐宗與劉盡忠之謀逆。再遷興縣,因事罷歸。歸後,日以詩文自娛。在著有鐵潭詩集六卷,文集二卷,合河署詩集一卷,簏潭集四卷,天文纂要八卷,講約六諭解一卷,(均清史列傳)並行於世。

井玉樹:雍正時(一七二三―一七三五)直隸(河北)文安人。字丹木,號柏亭。工八法,精篆、隸。善山水、法沈周,巨幅尤佳。每飲酒半酣,揮灑淋漓,若有神助。有柏亭鐵戲印譜。《墨香居畫識、廣印人傳、墨林今話》

井姓與景、京、經、荊、敬、璟是六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

47、隗

始祖:神農後,夏狄族,大隗氏。曆史名人:漢將隗囂、隗崔;三國經學家隗禧;北涼臣隗仁等。

姓氏源流:隗(Ku-,Wěi)姓源出有三:

1、出自夏朝帝王後代,以國名為氏。湯滅夏桀後,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後代到隗邑作首領,並讓他們建立了大隗國(今湖北省秭歸東南一帶),其國君稱為大隗氏。大隗國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是楚國的同姓國,公元前634年被楚所滅。其後世子孫以原國名為氏,稱為隗姓。又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隗姓是春秋時翟國的姓氏,春秋時翟國、隗中在今湖北省秭歸東南一帶。

2、據《左傳》記載,春秋時,狄人討伐廧咎如時,俘獲了他的兩個女兒淑隗和季隗。她們的後代以隗為氏,稱隗氏。

3、出自中原北部有少數民族赤狄人,他們中大多姓隗。春秋時期,周代中原北部的遊牧民族赤狄人姓隗。赤狄人活動於晉、衛、魯、邢一帶,開始同華夏族通婚。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諸部落,赤狄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於晉人。赤狄後裔沿用隗姓,後來成為漢姓。

得姓始祖:大隗。《姓氏考略》上指出,隗姓出於古帝大隗氏,春秋時的狄與咎如均為隗姓,隗姓望出西河。隗氏後人尊大隗為隗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隗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隗姓,也可以念成(Ku-音葵)或者(Wěi音委)。隗姓的望族大多出自於西河。古隗國,在今湖北省秭歸一帶,公元634年楚國滅掉了隗國。古代時,隗是北方狄族的姓氏。東漢時期,隗姓最有名的人物要算隗囂了,隗囂是東漢天水人,王莽時期被當地豪強擁立,菅轄的地方有今天的甘肅的天水,武都一帶。隗囂後來歸附漢朝廷,不久又自稱西州上將軍,與東漢朝廷開戰,但多次被漢軍打敗,最後隗囂憂憤而死。在山南海北招收的士兵當中,都是隗氏姓氏的人,外姓一般不招,這樣經過兩年的訓練以後,軍隊非常強大起來了,當時,朝廷命官,老嚴嵩奸賦閣,就參了隗朝水一本,說是他招收的父子兵,有謀反朝廷之意,這樣皇帝就聽信了言。革職罷官,貶為庶民,同時下詔,告知天下,今後,隗姓不許做大官。在北京市房山區綿延不斷的大山裏,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村落,它的名字叫蘆子水村,蘆子水村隻有幾百口人,隗姓就占了百分之八十多,隗姓在百家姓中不是大姓,但是隗姓演變的曆史,隗姓人家亙老不變的家訓,二千多年的發展脈絡,也的確有許多故事。隗氏家族的來源是在元末明初,當時元朝滅亡以後呢,元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地區人口大量的遷移走了。那麼,在當時的北京地區,人員就特別稀少了,明朝建立以後,明朝統治者穩定以後曾經幾次大的,從外地向北京的移民活動,那麼,在明永樂三年,從山西向北京地區,一次移民達萬戶以上,當時移民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安排,山西的移民,要把向外遷移的移民都集中在洪桐縣的大槐樹底下,然後再由大槐樹底下,分批的遷移到指定的地點,那麼,隗姓的家族就從大槐樹底下被遷移到現在北京市房山區浦窪鄉蘆子水村,隗氏家族在蘆子水村定居以後,他們從事農業、畜牧養殖業繁衍後代。從山西到北京隗姓人家在這大山裏繁衍生息,逐漸的壯大起來,隗姓人口的分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人口越來越多,隗氏家族一些人就開始不斷地走出大山,遍布了全國各地,像河北有、河南有、山東、陝西、東北三省、台灣、香港、湖南、湖北、江浙一代,都有隗氏的子孫後代,在我們房山地區當地百姓當中有這樣一個說法,天下一個隗,老家蘆子水。幾百年世事變遷,隗姓人家的文化一脈相承。

三、曆史名人——

隗囂:東漢西州名將。王莽末期,據隴西起兵,初附劉玄,任禦史大夫;旋歸光武,封西州上將軍。

隗禧:三國時魏國郎中。他少年時勤奮好學,以砍柴為業,每日擔負經書去砍柴,在閑暇時間閱讀,遂成為飽學之士。後被拜為郎中。他既明經,又通星象,為當時學林所仰,撰有《諸經解》數十萬言。

隗炤:晉代術士。他精通周易。臨終時他對妻子說:“五年之後的春天,有一個姓龔的人會來,他欠我錢。”到了五年後的春天,果然有一個姓龔的人到來,占卜後說:“我不欠你錢,你的丈夫自己有錢,他知道你會漸漸貧困,所以把錢藏起來以便日後供你使用。一共有五百斤金子,放在青色的缸裏,在屋子的東麵,離牆壁一丈,地下九尺處。”隗炤的妻子依言挖掘,果然得到了金子。

隗順:在嶽飛被害後,他的遺體被臨安隗順(獄卒),冒著生命危險連夜背出城外,偷埋在九曲叢祠旁。為了日後辯識,隗順又把嶽飛身上佩帶過的玉環係在其遺體腰下,還在墳前栽了兩棵桔樹。20年後,即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慎為順應民意,特降旨為嶽飛澄冤昭雪,並以500貫白銀的高價征尋嶽飛的遺體。隗順的兒子把其父藏屍的真相告知官府,嶽飛的遺骨才得以遷葬杭州西子湖畔棲霞嶺,讓後世之人絡繹不絕地於墓前憑吊。要不是隗順,我們今天憑吊的恐怕就不是民族英雄的真正的遺體了。

四、郡望堂號。1、郡望:餘杭郡:原為秦代會稽郡所轄之餘杭縣,隋代置餘杭郡。在今浙江省境內杭山一帶。西河郡:戰國時魏國初置,漢代沿之。相當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

2、堂號:江石堂:三國時有個叫隗相的,對母親非常孝順。他的母親不願吃江邊的水,嫌髒,必須得是江心的水才喝。於是,隗相就每次撐小船到江心汲水,但江流太急,小船又沒有依靠,每次汲水都很困難。可是有一天,江心中突然生出一塊大石,隗相的小船依到石邊,再不愁水急浪大了。人們都說是隗相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所以稱“江石堂”。

隗姓與威、魏、委、未、維、衛、微、韋、蔚、危、崴是十一種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義的姓氏,本文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