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錐子尖總露在外麵,禿得就快。因此,為人不可鋒芒畢露。即使有再大的能耐,還是謙虛一點好。試想,你居高臨下,別人看你得仰起頭,累不累呀!你和別人站在一起,別人就會感到平等,就可以與你平等交談。民間有一句俗語叫:“人怕出名豬怕壯。”意為人一出名就容易招來嫉妒,好比豬養肥了就該招來殺身之禍一樣;因此,要相安穩的過好自己的人生,就應該目光遠大,在必要時,功成隱退,千萬不可鋒芒畢露,應韜光養晦,平平淡淡的做人。範蠡和文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範蠡在助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之後,被任命為上將軍,但是,他知道勾踐是一個可以共患難,卻不可以與他人共甘苦的人,日後,他必以各種理由殺死自己,於是範蠡拋棄了名與利,悄悄地逃到了齊國。臨走前他留給越王一封信,信中寫道:大王,複國大業已經完成,大王也成為了霸主,臣的使命也完成了。以後的善後工作,就交給大王與文大夫吧!臣隻想隱居江湖,從此不再過問政事。請大王、文大夫保重!
勾踐看後,頓生歎惜之情,對文仲道:“沒想到,孤王的左右手就這樣少了一隻!”文仲知道範蠡已經走了,因為範蠡前夜曾勸他離開勾踐,範蠡對文仲說:“勾踐這個人隻能共患難,不能共安樂,如果不走的話,必然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可文種沒有聽他的勸告,繼續留在了勾踐身旁。文仲對勾踐道:“大王,何不派人去尋找他?”勾踐道:“人各有誌,孤不想做讓人勉強的事。隨他去吧!”
伯嚭自認為有功於越國,可以得到勾踐的封賞,沒想到勾踐對伯嚭道:“孤王平生最恨的就是吃著碗裏的還想著鍋裏的人!你胃口太大了,孤王養不起。”伯嚭帶著遺憾離開王宮後,被勾踐派人追殺。一幫侍衛對伯嚭言道:“敢向大王邀功,你分明是老鼠啃菜刀——找死!”說後三下五去二就結果了伯嚭。
一日,勾踐派人送來一把劍,文仲一看,原來是夫差逼伍子胥自殺時所用的劍。文仲明白勾踐的用意,暗自言道:“勾踐真是老虎爪,蠍子心——又狠又毒!悔不聽範蠡的勸告啊!”最後拔劍自盡。
有句俗語叫做“槍打出頭鳥”,又有諺語叫“出頭的椽子先爛”,說的都是為人不可太露的道理。
依靠功臣奪得天下的朱元璋,殺起功臣可是心狠手辣。朱皇帝集全權於一身後,與皇後馬氏訂下炮打功臣樓的絕計,假意設宴慶功招待幫他奪得天下的功臣。
軍師劉伯溫事前得知消息,為避禍毅然辭職離京。劉伯溫跟徐達二人私交甚廣好,徐達送了他幾十裏還不肯離去,最後劉伯溫忍不住暗示了徐達。他告訴徐達,今後不論何時都別離主上一步,皇上要你離他遠點,你就回說:‘臣保駕有責,不能遠離’!
炮打功臣樓那天,元勳功臣先後到來,朱元便借口離席方便逃之夭夭,而後就按設下的陰謀用鐵炮轟打了慶功樓。光炮打還不算,還縱火焚燒了慶功樓所在的整座淩煙閣,殺滅了大部分功臣。
事成後,朱元分權六部,創設衛所(即後來的錦衣衛)讓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分別掌管。
朱元璋“炮打功臣樓,火焚淩煙閣”那天,徐達因得到劉伯溫的暗示始終跟著朱元璋,才躲過一劫!
老子曾說:“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也就是說,為人要忠厚謙虛,不可鋒芒畢露,自以為是,盛氣淩人,更要避免功高蓋主,名高欺主。隻有活得平淡一點,才沒有被人比下去的危險。《莊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挺拔的樹木容易被伐木者看中,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比喻人、事、物做得太好,都有可能帶來負麵的影響。才華橫溢、鋒芒畢露的人也最容易受到別人的忌妒,以至給自己帶來災禍,造成傷害。
古語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即使才華橫溢,但並不自滿自傲,隻是有點鋒芒畢露的人,也都容易受到別人的攻擊,受到損傷。這是因為你的流光溢彩使周圍的人相形見絀,黯然失色,所以,你越能幹,事情做得越完美,那麼你將越會在不知不覺中樹立許多敵人。也許你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永遠也想不透其中的道理。可事實就是如此,因此,做人凡事當留有餘地,不那麼鋒芒畢露,咄咄逼人,讓人覺得你高高在上,使人家感到需要你卻不受到你的威懾,這就是“高處不勝寒”的道理。
三國時的楊修就是如此。楊修才華橫溢,思維敏捷,有一次,曹操曾建造一園,造成後,曹操去看時,沒有發表任何意見,隻揮筆在門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活”字,眾人不解,隻有楊修說:“門裏添個‘活’字,就是‘闊’了,丞相嫌這園門太闊了。”眾人這才恍然大悟,工匠趕緊翻修。曹操心裏非常高興,但是當他得知是楊修把他的意思“翻譯”出來時,嘴上不說,心裏卻已經開始妒忌楊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