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如何克服你的“可欲”心理(1 / 1)

常言道:“樹要皮,人要臉。”有時候,人們往往把自己的臉麵看得比什麼都重要,即使他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在眾人麵前也要“死扛”麵子。其實,這就是人的自尊心。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每個人都會碰到這樣的事情。每個人都愛自己的麵子,所以,在與人交往時,我們就要注意保全對方的麵子。

東晉簡文帝喜好書法。一天,他拿著自己的書法作品問臣子王獻之:“卿以為朕字如何?”

“自然是皇上的字好的。”王獻之說。

“怎麼個好法?”簡文帝追問,“與卿比如何?”

“陛下之書法,皇帝中第一;為臣之書法,人臣中第一。”王獻之不卑不亢地回答道。

王獻之的回答機智巧妙,既不失自己的尊嚴,又顧及了皇帝的麵子。他把“兩人中誰第一?”的問題變成了“皇帝中書法誰第一?臣下中書法誰又第一?”的問題,避開了他不想公開正麵回答的問題,雖然答非所問,但結果對問者和答者來說都十分滿意。

所以,不管在什麼場合,尤其是在公眾場合,不要與別人據理力爭,哪怕你有一千個理由可以證明你是對的,也不要不顧一切的批駁對方,非要對方心服口服。那樣他會感覺自尊受到傷害,與你“頑抗”到底,甚至從此記恨你一生。

這種情況下,最聰明的辦法,給他留有餘地,讓他不失體麵地聽從你。人都愛麵子,你給他麵子就是給他一份厚禮,有朝一日你求他辦事,他自然要“給回麵子”,即使他感到為難或是感到不是很願意。

狹路相逢,要留一點餘地給他人行走。羊腸小道上兩個人通過,如爭先恐後,兩人都有墜入深淵的危險;與其相爭不如相讓,或許這樣既能迅速而又不傷和氣的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

為人處事難免有過錯,責備他人的過錯不可太嚴曆,要考慮對方能否承受得住,能否接受你的批評;教誨別人的同時不可期望太高,要顧及他的能力是否能達到你的要求或做得到,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他人身上,因為手有長短,人必有差距之分。

現今社會,為人處世、遇事,退讓一步的態度方為高明,因為讓一步就等於為日後進一步做準備,待人接物以報寬厚態的心境為快樂,因為給人家方便也就是為自己以後留下方便之門。

在了解了“麵子”對他人的重要性,如果個人不能在實質上為社會關係中的他人“添加麵子”,最少也要在表麵上對他人“敷衍麵子”。

總而言之,在中國社會中,“做麵子”是個人炫耀其權力的一種手段;以“麵子工夫”影響資源分配者,使其依照自己的意思改變資源分配的方式,則是中國人常玩的一種權力遊戲。

曾有位留美歸國的碩士應聘到一家貿易公司上班,他不但學曆高,且口才極佳,業務能力也強,在會議中屢展頭角。可每當他聽到其他同事提出一些較不成熟的企劃案,或是某些時候得罪到他時,他總會毫不客氣地破口大罵,在他的觀念裏,這樣並無不妥。因為這一切都是“師出有名”,如果不是別人有誤在先,也輪不到他開炮。

然而,他的態度卻讓他在同事中成了隻孤鳥,再過沒多久,他選擇離開了公司,當然不是因為能力欠佳,而是因為人際壓力。直到離職前,他仍不斷地問自己:“難道我的觀點錯了嗎?難道我發的脾氣都是沒有道理的嗎?”

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很多時候,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更能說服、改變他人。

聖經上曾誇讚:“性情溫良的,有聰明。”在日常生活當中,記得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滅不了眼前的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因而膽顫、疏遠您。

保全對方的麵子,為別人送一份厚禮,給自己留下回旋的餘地。